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力四射
【作者】 刘玉珍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南墅镇中心小学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营造一个民主和平等的教学情境,以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和亲近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生的知识和阅历,以及生活经验,都难以达到成人的水平。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相长;丰富语言;培养语感;表现自我
【正文】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要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活跃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善于营造一个民主和平等的教学情境,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和亲近每一位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
一、融洽关系,心心相通,做学生的好朋友
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师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构成了具有特殊性质的课堂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每一点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等,都是通过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实现的。师生间只有融洽、只有合作,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才能成功。所以老师要热爱学生,平时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和学生真正成为好朋友,让学生真正喜爱老师,并把这种上情绪延伸到课堂。同样,课堂上老师的语言要亲切,要儿童化,目光顾及每一个同学;课堂节奏要多变,动静结合,通过读一读、说一说,听一听、问一问,演一演、比一比,让课堂不断活跃,高潮迭起。我尤其重视导入新课这个环节,经常三言两语,从学生出发,从周围或现场情况出发,随机应变,设置富有悬念的提示,恰切的发问,调动学生的情绪,自然地导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使学生很快产生急于走进新课文的心理,从而整合出一个良好的开头。整个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老师时时做学生的好朋友,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二、培养兴趣,形成动力,把时间给学生
首先让学生明确目的,提高自觉性,把艰苦的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享受。布鲁纳说:“要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的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老师要引导学生认清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及其特殊的审美表现价值,使他们对语文产生一种迫切的需要之感,引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其次激发广泛的好奇心也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究,产生兴趣。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丰富,插图精美,涉及天文、地理,文学、历史,想象、记事,这些都为激发学生天真、稚嫩的好奇心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所以要大胆还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想到哪里到哪里,能说什么说什么,轻易不可限制,否则,欲速则不达。最后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情感和爱好是相通的,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通过一次次地感染,让小学生的感情升华,时有所悟,与课文的内容产生共鸣。在《丑小鸭》一课教学中,读丑小鸭离开家这部分课文时,让学生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看着躺在雪地上快被冻僵的丑小鸭,你最想说些什么?”让学生直面文本,充分读书,积极交流阅读的感受。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延伸到生活,让学生回想生活中哪些时候孤单过,体会孤单的滋味。进一步深化理解丑小鸭离家出走去寻找朋友,寻找温暖,寻找爱的迫切心情。同时感受丑小鸭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放弃,敢于拼搏的精神。在情景中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在情感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三、大胆质疑,创新思维,让学生多说话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怀疑能让学生学会辨别,从而发现问题,建设小小新思想,启迪小小新发明。构建乐学课堂,要求教师既要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合理地提出问题,还要鼓励学生多“点”质疑,提问老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看法。只要是想说的话,尽可能都说;只要说了,都算漂亮话。学生从不同的范围、不同的角度点击、辐射课文内容,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带动语言、思维、理解、表达的多向发展,让学生的获知既个性化,又多样化。
四、创设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多锻炼
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寓教于乐,不厌其烦做示范,这是老师的一种职业习惯。这样做,教师可以给学生“导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给学生“开源”,促使学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一片绿叶、一颗露珠、一个顽石、一点水滴,都将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和记忆,催生出新的思索和联想。所以说,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我也是我教学的一部分。
五、人人归纳,学会概括,学生是主角
化长篇为短篇,学课文,编儿歌,人人归纳,人人概括,学以致用,使小学生的让理解才能逐级升华。学生学完《凡卡》文章后,根据课文内容,我先让学生试读,一人读一小句,见标点符号就停,按纵列座位挨个儿“接龙”,化整为零。比声音清晰宏亮,比感情投入。这样行进,似清泉流水,一贯到底,水到渠成,其乐融融。最后,我要学生人人归纳、概括儿歌,他们都做了。虽然不是上乘之作,但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几次琢磨,拙中见巧,大家一起为其中一位同学的作品修改,编成了“黄连苦,夜漫长,小小凡卡写信忙;心中的话儿说不完,穷苦的孩子哪有望?”短短几句话,描画了凡卡在圣诞前夜趁老板、老板娘去教堂祈祷的间隙,给爷爷写信诉苦求救的人间悲剧,抓了重点了显了美,点出了主题思想,震憾了心灵,营造出乐学气氛。
总之,教育教学要因材施教,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新奇的探索知识的情景当中。走近学生,置身于学生和学生有一种亲合力,这样学生自然爱和自己一起学习,喜欢自己的课,让学生大脑处于灵性大发的状态,巧设悬念让学生追着问题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张亚月.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艺术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02)
[2]刘一承.试论语文教学艺术的特征[J].教育评论,1999,(01)
[3]刘仁贵.把握语文教学艺术的灵感[J].?安徽教育,2002,(07)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要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活跃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善于营造一个民主和平等的教学情境,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和亲近每一位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
一、融洽关系,心心相通,做学生的好朋友
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师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构成了具有特殊性质的课堂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每一点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等,都是通过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实现的。师生间只有融洽、只有合作,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才能成功。所以老师要热爱学生,平时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和学生真正成为好朋友,让学生真正喜爱老师,并把这种上情绪延伸到课堂。同样,课堂上老师的语言要亲切,要儿童化,目光顾及每一个同学;课堂节奏要多变,动静结合,通过读一读、说一说,听一听、问一问,演一演、比一比,让课堂不断活跃,高潮迭起。我尤其重视导入新课这个环节,经常三言两语,从学生出发,从周围或现场情况出发,随机应变,设置富有悬念的提示,恰切的发问,调动学生的情绪,自然地导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使学生很快产生急于走进新课文的心理,从而整合出一个良好的开头。整个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老师时时做学生的好朋友,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二、培养兴趣,形成动力,把时间给学生
首先让学生明确目的,提高自觉性,把艰苦的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享受。布鲁纳说:“要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的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老师要引导学生认清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及其特殊的审美表现价值,使他们对语文产生一种迫切的需要之感,引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其次激发广泛的好奇心也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究,产生兴趣。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丰富,插图精美,涉及天文、地理,文学、历史,想象、记事,这些都为激发学生天真、稚嫩的好奇心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所以要大胆还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想到哪里到哪里,能说什么说什么,轻易不可限制,否则,欲速则不达。最后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情感和爱好是相通的,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通过一次次地感染,让小学生的感情升华,时有所悟,与课文的内容产生共鸣。在《丑小鸭》一课教学中,读丑小鸭离开家这部分课文时,让学生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看着躺在雪地上快被冻僵的丑小鸭,你最想说些什么?”让学生直面文本,充分读书,积极交流阅读的感受。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延伸到生活,让学生回想生活中哪些时候孤单过,体会孤单的滋味。进一步深化理解丑小鸭离家出走去寻找朋友,寻找温暖,寻找爱的迫切心情。同时感受丑小鸭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放弃,敢于拼搏的精神。在情景中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在情感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三、大胆质疑,创新思维,让学生多说话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怀疑能让学生学会辨别,从而发现问题,建设小小新思想,启迪小小新发明。构建乐学课堂,要求教师既要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合理地提出问题,还要鼓励学生多“点”质疑,提问老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看法。只要是想说的话,尽可能都说;只要说了,都算漂亮话。学生从不同的范围、不同的角度点击、辐射课文内容,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带动语言、思维、理解、表达的多向发展,让学生的获知既个性化,又多样化。
四、创设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多锻炼
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寓教于乐,不厌其烦做示范,这是老师的一种职业习惯。这样做,教师可以给学生“导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给学生“开源”,促使学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一片绿叶、一颗露珠、一个顽石、一点水滴,都将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和记忆,催生出新的思索和联想。所以说,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我也是我教学的一部分。
五、人人归纳,学会概括,学生是主角
化长篇为短篇,学课文,编儿歌,人人归纳,人人概括,学以致用,使小学生的让理解才能逐级升华。学生学完《凡卡》文章后,根据课文内容,我先让学生试读,一人读一小句,见标点符号就停,按纵列座位挨个儿“接龙”,化整为零。比声音清晰宏亮,比感情投入。这样行进,似清泉流水,一贯到底,水到渠成,其乐融融。最后,我要学生人人归纳、概括儿歌,他们都做了。虽然不是上乘之作,但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几次琢磨,拙中见巧,大家一起为其中一位同学的作品修改,编成了“黄连苦,夜漫长,小小凡卡写信忙;心中的话儿说不完,穷苦的孩子哪有望?”短短几句话,描画了凡卡在圣诞前夜趁老板、老板娘去教堂祈祷的间隙,给爷爷写信诉苦求救的人间悲剧,抓了重点了显了美,点出了主题思想,震憾了心灵,营造出乐学气氛。
总之,教育教学要因材施教,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新奇的探索知识的情景当中。走近学生,置身于学生和学生有一种亲合力,这样学生自然爱和自己一起学习,喜欢自己的课,让学生大脑处于灵性大发的状态,巧设悬念让学生追着问题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张亚月.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艺术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02)
[2]刘一承.试论语文教学艺术的特征[J].教育评论,1999,(01)
[3]刘仁贵.把握语文教学艺术的灵感[J].?安徽教育,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