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
【作者】 唐 莉
【机构】 四川省金阳县教师进修校
【摘要】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学基本上变成了教学工具,从而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关注与培养,忽略了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使高中的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很缺乏。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实施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语文新课程教学作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很有道理的。【关键词】培养人格;建立人性;感化学生
【正文】
高中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扎实业务知识,熟悉专业技能的专业能手,更需要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综合人才。而高中生在年龄、知识、阅历、思维能力,特别是在辨证思维能力方面还不够成熟;在心理特征上也保留有较多的“自我中心”的特征。他们常常爱从自己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而忽视了问题的本质,在自我控制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也比较弱。当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障碍或挫折时,容易冲动或悲观消沉,严重的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总体来说,高中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有关知识的积累多少显得有些支离破碎,整体素质更是参差不齐。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呢?
一、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健全学生的人格
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需要健康的人格来保证。人格是个体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思维品质的总和,主要包括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体质等。人格决定了个体的生活方式,是个体生活成败的根源,健康的人格有助于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塑造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要增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要传播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
古人云:“文以载道。”《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用书)一书选取了许多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的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涵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毛泽东,“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热的爱国之情;“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辛弃疾,“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无不让学生感受到人格的高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浅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或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样,课文中还有许许多多文学形象,其优秀的品质会给学生带来真、善、美的启迪和熏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的坚强乐观,积极进取;《边城》中淳朴善良的翠翠;《史蒂芬那的选择》中史蒂芬那的勇敢,对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热爱;《报任安书》中身临困境,百折不饶,终有建树的司马迁……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立在学生的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有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陶冶审美情操,建立起学生美好的人性
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是他们人文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戎在《美学论》中说:“作为具有客观性与表现性的艺术作品是真、善、美得有机统一。”即是说美和真,美和善交融在一起,构成真善美的艺术。美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提高心灵意境,陶冶性情,美化人生。文学艺术中的形象美、意境美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而且在审美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具有春风化雨的效果。
《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用书)第一册第一单元就为我们选取了《我的空中楼阁》,用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篇文章为我们开启了美的旅程,接下来教材就带着我们去感受了各种各样的美。如《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之美;《浪漫的灵魂》中奥地利的异域风情之美;《荷塘月色》中空灵静穆的荷塘月色图之美;《一碗清汤乔麦面》中的人性美;《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说“美”是无处不在的,如诗歌的“音乐美”、散文的“灵秀美”、戏剧的“冲突美”、小说的“和谐美”、议论文的“逻辑美”、说明文的“简洁美”,还有各(下转第17页)(上接第18页)种文体作品内容中表现出的自然美、人性美等,都是美的天地。美都是灵魂深处发出来的,美隐藏在创造或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美的文学作品是由作家的美的灵魂创造出来的。文学艺术的美具有很强的教育审美功能,当我们欣赏那些作品时就会受到作者的灵魂熏陶,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去寻找美的灵感,发现美的真谛,创造美的生活,建立起健全美好的人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欣赏形式美的同时从内容上发现美的内涵,由此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三、以身作则,感化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也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景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自身的人文素质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个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这就需要教师用自身的人文素质去滋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对于教材内容以及课外读物,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是学生的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深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设计者和促进着,又是学生人生之路得引导者。作为一名教师应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并自觉地爱岗敬业。教师认真负责地勤奋工作,不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而且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也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采用赏识、激励的教学原则教育学生。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教师只有用爱去和学生交流,才能真正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教会学生热爱学习,热爱事业,热爱生活。其次,教师应以身作则,在整个教育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特有的意志品质和人格魅力,教师自身的优秀品质在和学生地交往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感染、传递给学生。再次,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和情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把握课堂和课外的每一次机会,净化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教师要把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素质教育,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就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总之,人文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高中的语文教师更加应该利用一切人文素质教育的素材和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为社会输送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综合人才。
高中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扎实业务知识,熟悉专业技能的专业能手,更需要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综合人才。而高中生在年龄、知识、阅历、思维能力,特别是在辨证思维能力方面还不够成熟;在心理特征上也保留有较多的“自我中心”的特征。他们常常爱从自己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而忽视了问题的本质,在自我控制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也比较弱。当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障碍或挫折时,容易冲动或悲观消沉,严重的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总体来说,高中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有关知识的积累多少显得有些支离破碎,整体素质更是参差不齐。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呢?
一、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健全学生的人格
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需要健康的人格来保证。人格是个体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思维品质的总和,主要包括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体质等。人格决定了个体的生活方式,是个体生活成败的根源,健康的人格有助于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塑造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要增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要传播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
古人云:“文以载道。”《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用书)一书选取了许多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的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涵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毛泽东,“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热的爱国之情;“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辛弃疾,“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无不让学生感受到人格的高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浅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或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样,课文中还有许许多多文学形象,其优秀的品质会给学生带来真、善、美的启迪和熏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的坚强乐观,积极进取;《边城》中淳朴善良的翠翠;《史蒂芬那的选择》中史蒂芬那的勇敢,对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热爱;《报任安书》中身临困境,百折不饶,终有建树的司马迁……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立在学生的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有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陶冶审美情操,建立起学生美好的人性
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是他们人文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戎在《美学论》中说:“作为具有客观性与表现性的艺术作品是真、善、美得有机统一。”即是说美和真,美和善交融在一起,构成真善美的艺术。美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提高心灵意境,陶冶性情,美化人生。文学艺术中的形象美、意境美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而且在审美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具有春风化雨的效果。
《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用书)第一册第一单元就为我们选取了《我的空中楼阁》,用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篇文章为我们开启了美的旅程,接下来教材就带着我们去感受了各种各样的美。如《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之美;《浪漫的灵魂》中奥地利的异域风情之美;《荷塘月色》中空灵静穆的荷塘月色图之美;《一碗清汤乔麦面》中的人性美;《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说“美”是无处不在的,如诗歌的“音乐美”、散文的“灵秀美”、戏剧的“冲突美”、小说的“和谐美”、议论文的“逻辑美”、说明文的“简洁美”,还有各(下转第17页)(上接第18页)种文体作品内容中表现出的自然美、人性美等,都是美的天地。美都是灵魂深处发出来的,美隐藏在创造或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美的文学作品是由作家的美的灵魂创造出来的。文学艺术的美具有很强的教育审美功能,当我们欣赏那些作品时就会受到作者的灵魂熏陶,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去寻找美的灵感,发现美的真谛,创造美的生活,建立起健全美好的人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欣赏形式美的同时从内容上发现美的内涵,由此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三、以身作则,感化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也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景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自身的人文素质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个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这就需要教师用自身的人文素质去滋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对于教材内容以及课外读物,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是学生的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深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设计者和促进着,又是学生人生之路得引导者。作为一名教师应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并自觉地爱岗敬业。教师认真负责地勤奋工作,不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而且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也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采用赏识、激励的教学原则教育学生。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教师只有用爱去和学生交流,才能真正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教会学生热爱学习,热爱事业,热爱生活。其次,教师应以身作则,在整个教育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特有的意志品质和人格魅力,教师自身的优秀品质在和学生地交往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感染、传递给学生。再次,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和情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把握课堂和课外的每一次机会,净化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教师要把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素质教育,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就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总之,人文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高中的语文教师更加应该利用一切人文素质教育的素材和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为社会输送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综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