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作者】 周 荔
【机构】 四川省木里县三桷垭乡九年制学校
【摘要】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让数学内容走进学生生活,使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数学活动体验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关系密不可分,从而使数学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充满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一句话,拉近生活,使课堂生活化,可以说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而且最有效的途径。【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优化提高29
【正文】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之中,要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数学活动是新课标的基本体现。要适应新课标之需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向40分钟要质量,在这有限的时间中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现就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农村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供广大教师共勉。
一、教学引入要能激起兴趣,开启学生思维
数学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怎么才能使小学生从小爱学数学呢?美国心理学家布雷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让学生能学好一堂数学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
首先,教师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用学生熟知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怎样才能使学生联系实际,化难为易呢?那就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因为生活经历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所以教师要善于用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对数学倍感亲切。如三年级“连乘应用题”,教师可以手拿2盒水彩笔问学生:买2盒水彩笔要付多少钱?学生非常高兴,抢答:“要付10元”,非常好,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呢?学生中有的讲“先算出每盒要付多少钱,再算2盒要付多少钱”……这样,连乘应用题还没有出,就把学生解题思路打开了。
其次,教师要善于复旧引入,为学生铺路搭桥,抓住知识连接点是复旧引新的捷径。如一年级“0的认识”,教师先分发给学生1到5的数字卡片,再请小朋友们在桌子上摆出课前准备的各种各样的卡片(有几何图形、有水果卡片、动物卡片等),这时学生兴趣非常浓。教师马上在黑板上画出大大的圆圈,接着在圆圈里放东西,让小朋友举数字卡片。突然,教师做一个手势,圆圈里一样东西也不放,小朋友们呆住了,全班一张数字卡片也举不出来了,由此引出了“0的认识”。
再次,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导入,让课堂趣味无穷。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如能把游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定然效果倍增。如教学一年级“1、5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开展这样的游戏“小朋友,请摸摸耳朵,眨眨眼睛,挥挥左手,摇摇脑袋(生随老师一起做)。用“摸耳、眨睛、挥手、摇脑袋”,使学生置身于轻松的氛围之中,用学生熟知的“手”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游戏玩乐中进行,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思想。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学习兴趣无疑起了很好的作用,可让课堂趣味无穷。
最后,教师要精心设计动手操作环节,启迪学生心智。动手操作是启迪学生思维的良好手段。例如教学一年级“9加3”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教学生背1和9的好朋友歌,然后在桌子上的左边摆9根小木棒,再在右边找9的好朋友1,也就是在3里面拿1根小木棒出来和9凑成10,最后再把剩下的2加起来就得到9加3=12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取材简单,易操作,学生易于接受。
二、教学过程要善于引发学生探究、思考,主动获取知识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识是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一堂好课就应该围绕“思考”二字。怎样使学生积极思考呢?教师是关键,要紧紧抓住一个“探”字、突出一个“主”字。即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结合,把教与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首先,让学生直观感知,手脑并用。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如果感性丰富,表象清楚,理解就深刻。如“长、正方形面积”,先让学生准备好16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让学生摆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让学生从面积大小与长宽的关系,去推导面积公式。其次,让学生观察比较,思索发现。如教“乘法分配律”,先让学生计算“铅笔每支3角钱,橡皮每块5角钱,买5支铅笔和5块橡皮共应付多少钱?”这类题目,根据学生列式,板书两个算式再连上等号:3×5+5×5=(3+5)×5。启发学生观察比较,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乘法分配律。再次,尝试探究,悟出道理,把探究性尝试的活动组织进教学过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有效措施。
三、 练习要精选,循序渐进
教师应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让学生得到全面的提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小学数学是一门充满趣味性、丰富多彩的课程,课堂教学又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掌控全局、发挥主导作用,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表述,指点学习方法,控制与调整学生学习活动。只有紧紧地围绕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转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培《在情境中学习》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2]徐杏花《数学课堂巧设疑》《教学月刊》 2006
[3]王海儿《紧密联系生活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宁波出版社 2005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之中,要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数学活动是新课标的基本体现。要适应新课标之需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向40分钟要质量,在这有限的时间中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现就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农村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供广大教师共勉。
一、教学引入要能激起兴趣,开启学生思维
数学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怎么才能使小学生从小爱学数学呢?美国心理学家布雷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让学生能学好一堂数学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
首先,教师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用学生熟知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怎样才能使学生联系实际,化难为易呢?那就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因为生活经历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所以教师要善于用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对数学倍感亲切。如三年级“连乘应用题”,教师可以手拿2盒水彩笔问学生:买2盒水彩笔要付多少钱?学生非常高兴,抢答:“要付10元”,非常好,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呢?学生中有的讲“先算出每盒要付多少钱,再算2盒要付多少钱”……这样,连乘应用题还没有出,就把学生解题思路打开了。
其次,教师要善于复旧引入,为学生铺路搭桥,抓住知识连接点是复旧引新的捷径。如一年级“0的认识”,教师先分发给学生1到5的数字卡片,再请小朋友们在桌子上摆出课前准备的各种各样的卡片(有几何图形、有水果卡片、动物卡片等),这时学生兴趣非常浓。教师马上在黑板上画出大大的圆圈,接着在圆圈里放东西,让小朋友举数字卡片。突然,教师做一个手势,圆圈里一样东西也不放,小朋友们呆住了,全班一张数字卡片也举不出来了,由此引出了“0的认识”。
再次,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导入,让课堂趣味无穷。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如能把游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定然效果倍增。如教学一年级“1、5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开展这样的游戏“小朋友,请摸摸耳朵,眨眨眼睛,挥挥左手,摇摇脑袋(生随老师一起做)。用“摸耳、眨睛、挥手、摇脑袋”,使学生置身于轻松的氛围之中,用学生熟知的“手”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游戏玩乐中进行,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思想。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学习兴趣无疑起了很好的作用,可让课堂趣味无穷。
最后,教师要精心设计动手操作环节,启迪学生心智。动手操作是启迪学生思维的良好手段。例如教学一年级“9加3”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教学生背1和9的好朋友歌,然后在桌子上的左边摆9根小木棒,再在右边找9的好朋友1,也就是在3里面拿1根小木棒出来和9凑成10,最后再把剩下的2加起来就得到9加3=12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取材简单,易操作,学生易于接受。
二、教学过程要善于引发学生探究、思考,主动获取知识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识是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一堂好课就应该围绕“思考”二字。怎样使学生积极思考呢?教师是关键,要紧紧抓住一个“探”字、突出一个“主”字。即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结合,把教与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首先,让学生直观感知,手脑并用。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如果感性丰富,表象清楚,理解就深刻。如“长、正方形面积”,先让学生准备好16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让学生摆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让学生从面积大小与长宽的关系,去推导面积公式。其次,让学生观察比较,思索发现。如教“乘法分配律”,先让学生计算“铅笔每支3角钱,橡皮每块5角钱,买5支铅笔和5块橡皮共应付多少钱?”这类题目,根据学生列式,板书两个算式再连上等号:3×5+5×5=(3+5)×5。启发学生观察比较,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乘法分配律。再次,尝试探究,悟出道理,把探究性尝试的活动组织进教学过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有效措施。
三、 练习要精选,循序渐进
教师应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让学生得到全面的提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小学数学是一门充满趣味性、丰富多彩的课程,课堂教学又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掌控全局、发挥主导作用,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表述,指点学习方法,控制与调整学生学习活动。只有紧紧地围绕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转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培《在情境中学习》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2]徐杏花《数学课堂巧设疑》《教学月刊》 2006
[3]王海儿《紧密联系生活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宁波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