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对“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作者】 罗玉勇

【机构】 新疆和田地区实验中学



【正文】     课堂是落实课程理念的主阵地,新课程改革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来实现,所以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实施平台和落脚点,课程改革必需与课堂教学改革同步进行。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新的课程理念呼唤新的课堂教学的诞生。高效课堂的核心和灵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当家作主。
  一、目前新课改中的高效课堂推行情况概览
  随着课改的推进,全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有新的变化,但总体上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普遍存在,整体情况还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具体而言,缺位现象与越位现象并存,课程理念落实尚不到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换汤不换药”,上课依然是“满堂灌”;大部分学生习惯于传统的单一性“接受性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就是用教师的思维束缚学生的大脑,占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长此以往易导致学生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被“真正”有效地调动起来。我们的课堂还不是高效课堂,低效甚至负效客观存在。其原因的具体表现是教师没有真正关注学生,没有让学生真正当家作主!教学没有真正实现互动,没有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而高效地互动是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课堂弊端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值得反思的地方
  很多高中学校,面对新的教育教学形式需要,在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的实践中均能积极探索新教学模式。但存在对模式认识不清,照搬照抄,脱离实际的现象。通过跟踪课堂改革,听课、评课、教学研讨等调研活动,通过不断地研究、学习,笔者认为,各高中在进行政治课课堂改革的实践中,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低估模式的作用
  根据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现状和国内外有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前沿,我们必须承认,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学确有其共同的内在规律性。每个人的教学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这就是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从教学模式的构建切入。一切有效地课堂教学改革,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对某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或对已有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完善。没有模式体现的教学改革是空洞的、没有可操作性的,没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是不能实现其价值的。虽然倡导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灵活性,但教学的灵活性、开放性并不等于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教学不能没有思路,不能没有科学的思维程序,不能随心所以,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任何一个教师的备课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物”。教学模式研究是教学工作和教学行为理性化的、概念化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教师实践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经验型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中介,更是缩短青年教师成长周期的重要途径。
  (二)把模式当成模具
  模式是动态的,是发展变化的。同一课题,对不同的教师来说,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并不相同;同一教师,对不同课题来说,构建的教学模式也不相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不可能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模式。模式体现的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时空关系,即思维流程和活动组合方式,而不是具体的教学行为和行为步骤。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是应以怎样的理念构建教学模式,而不是研究套用某种模式。
  (三)教学模式没体现“自主—互动—探究”。
  虽然模式是动态的,是发展变化的。但不同的教学模式却具有共同特征——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大约呈现为四种类型:(1)单向性,视教学为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信息的发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2)双向性,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成,强调双边互动,即时反馈。(3)多向性,视数学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多变互动,共同掌握知识。(4)成员型,视教学为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不再充当唯一的信息源。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有“启发点拨式”“问题探究式”“合作互动式”“学案导学式”等。综合所有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看,决定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因素是教与学信息的作用方式,教与学思维的活动方式,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互动生成过程”。杜威(美国)的“做中学”理论认为科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教学过程是一个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进行的过程,学习是学生经验连续不断的发展、变化的改造过程。教学不应该只是讲和听,还应当通过“做”去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落实“让学生经历过程”。就教与学的信息作用方式来说,要突出落实反馈与互动;就教与学思维的活动方式来说,要突出落实顿悟与探究。因此,笔者认为,不管各校采取什么教学模式,但必须体现“自主、互动、探究”,即体现“自主学习论”“互动学习”和“探究学习论”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三、实现借鉴与创新相结合
  部分高中学校组织教师到山东、河北等课改先进地方学习、取经。但对人家的教学模式坚决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在研究借鉴的基础上消化、创新!构建适合校情、学情、课情、教情,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逐步提升课堂教学的设计水平,执教能力和执教艺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限度的提高,较好的落实教学改革的目标。
  有思路就会有出路,敢探索就会有收获!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各校要理性的分析、细腻的洞察和体认,对先进的经验、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总结,认真研究,在不断反思与纠正的基础上,促进改革的健康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