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核心素养的养成
【作者】 刘建新
【机构】 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正文】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国民素质看作是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基本策略。就我国国情来看,“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因此培养公民基本素养依然是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而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等基本观念”等等,这一切都是其他学科课程所替代不了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每个地理教师反复思考的一个课题。
一、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高中地理教学中,首先通过必修一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地地的协调,即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统一演化的,引领学生形成地理环境整体观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挖掘教材信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如必修二的人口和城市中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运用有关资料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个标准可通过相关活动来实施,比如让学生调查所居城镇的变化,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让他们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认识,从而渗透人地协调观点的教育。又如在必修三的知识模块中,“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这部分的课标要求结合案例,了解案例中的人地关系,让学生产生共鸣,利用已有的人地协调观点来解决其中的人地矛盾,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应用到家乡的相关问题中,其中又十分强调因地制宜原则。
二、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就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按照教育规律,由简入难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头脑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的进行深入的思考。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促进思维能力培养的内容,对这些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建立,使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以便熟练运用。要从生活实际入手,逐步完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
三、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地理教学中要多使用图,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用图习惯;加强培养学生图与图、图与文的转换能力;养成学生空间定位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准确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
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
引导学生走出去进行实地观察。观察是能力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并且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特别是野外观察,不但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而且增强了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从而保证了地理教学的质量。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要把地理素养培养融入到自己的教学风格中,体现在教学行为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有根本性变化,一切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理解、运用能力来设计课堂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高中地理教学中,首先通过必修一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地地的协调,即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统一演化的,引领学生形成地理环境整体观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挖掘教材信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如必修二的人口和城市中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运用有关资料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个标准可通过相关活动来实施,比如让学生调查所居城镇的变化,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让他们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认识,从而渗透人地协调观点的教育。又如在必修三的知识模块中,“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这部分的课标要求结合案例,了解案例中的人地关系,让学生产生共鸣,利用已有的人地协调观点来解决其中的人地矛盾,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应用到家乡的相关问题中,其中又十分强调因地制宜原则。
二、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就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按照教育规律,由简入难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头脑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的进行深入的思考。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促进思维能力培养的内容,对这些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建立,使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以便熟练运用。要从生活实际入手,逐步完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
三、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地理教学中要多使用图,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用图习惯;加强培养学生图与图、图与文的转换能力;养成学生空间定位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准确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
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
引导学生走出去进行实地观察。观察是能力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并且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特别是野外观察,不但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而且增强了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从而保证了地理教学的质量。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要把地理素养培养融入到自己的教学风格中,体现在教学行为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有根本性变化,一切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理解、运用能力来设计课堂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