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有效的思品课堂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作者】 力兴加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第一民族中学

【摘要】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则是趣化课堂,提高课堂新颖性的重要前提。对于我们认为空洞枯燥的政治课堂,就更需要多样化的、恰当的教学方法支撑,才能让学生主体性得以积极发挥,从而获得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培养。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有效教学;多样化
【正文】
  好方法事半功倍。我们知道,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则是趣化课堂,提高课堂新颖性的重要前提。在全面倡导新课改、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今天,我们如何提高政治教学有效性就成为我们政治老师的重要课题。很多人认为,政治学科不象其他学科,知识性强,学生学习目标好落实,也便于检验。而对于注重学生思想素养教育培养的思想品德教学,就不容易实现。为此,我们作了大量探究实践,得出了有效的政治课堂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支撑的重要结论。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体会。
  一、把培养学生的好品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初中学生虽参与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有一定的是非观念和思想,但不稳定,易受外界影响而突然改变。我们常说,育人要育心,思想品德教育就应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学生在感受得到、看得到的行为中形成良好的品德,比我们苦口婆心的劝说和强行禁止要有效得多。因为这是触及到了“心”或者“灵魂”的教育,思想教育、道德育化就在这些活动中化为道德实践,实实在在的活动,就不会空洞枯燥。实践中,我们常结合教学内容,把学生自信心、诚信品德、创造精神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来抓,效果很明显,学生学得也有劲。 
  二、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成功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 
  光有好的教学内容还不行,还必须把好的内容赋予好的载体,即方法,才能予以落实。传统政治教学“讲风”过重,学生象听天书、受责训一样,感受不到思想教育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加之教师独揽课堂太久,导致静坐的学生满足不了好动需求,兴趣渐失。而在践行新课改中,我们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思想品德教学就是要去枯燥化,让乏味的思想教育具有灵性,活跃感。要达到此目的,情境教学策略应运而生,成为把空洞的思想教育化为学生看得着的实践直观,故而让学生学得有趣。 
  (一)运用图象创设情境。图象情境就是利用适合教材内容的插图、漫画、影视资料、多媒体等将学生带入教师所创设的感性空间,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在“生产者、经营者应奉公守法”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播放了赵丽蓉的小品《打工奇遇》,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感知了教学内容。
  (二)创设语言情境。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是师生对话的触发器,在课堂教学中不但可以用图象情境触动学生的视觉中枢,而且可以用声音去刺激学生的听觉中枢。创设课堂语言情境,一方面表现为教师以绘声绘色的讲述渲染课堂气氛,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知识。如在“原始社会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教学中,我们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原始人狩猎图》,并配有时而空灵、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兴奋的声音,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关于遥远年代人类生存的故事,通过这种语言的渲染,学生入情入境,仿佛看到了几十万年前古人类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情境中了。
  (三)创设表演情境(角色扮演)。高尔基说过,按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我能够抓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接受能力强的特点,经常将部分教材内容编排成小品、课本剧、故事剧等文艺形式,让学生通过完成角色扮演的方式去完成教材内容,实现政治课的教育目标。实践证明,创设表演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四)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呢?问题来自于实际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就要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初中政治课的知识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很多时候,问题情境就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需要我们刻意设计,只需要我们留心生活,把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或出现的关于道德方法的事件整合其中就可。当然,学生把自我在生活中的不能理解、不能判断的事物提出来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取之为问题情境的良好素材予以运用。
  三、鼓励学生质疑思考,在实践中化为实际行动
  教学,不是传达真理,而是激发学生去探索真理。我们不要急于给学生一个结论,而是教给学生找到提出问题、探求问题的方法。新课标明确提出:“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并在我们搭建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不是简单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是应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且是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在这里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层层设活动,设“陷阱”,让学生尝试错误,引导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教学“挫折”一课时,我们可让学生分析引起挫折的原因,学生可能向外找原因,也可能向内找原因,老师先不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到底那种方法好呢?”老师可以讲一个有关的小故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要鼓励学生提问,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要正确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解决。带着知识走进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进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总之,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学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们更要弃传统讲解风,创新教学策略,运用多样化的方法,使枯燥空洞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化为活生生的实在活动,让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成为“我要学”的自觉行为人。,那样,我们创新教学方法的所有努力便有了回报。
  参考文献:
  [1]李世江,初中政治教学创新的可行性措施[J].科海故事博览,2010年。
  [2]高学文,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和教学方法的创新[J].赤子,2013年。
  [3]曹国兰,浅谈如何实施思想品德教学创新[J].中华少年,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