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作者】 王自锋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第二十八中学校
【摘要】 21世纪,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树立“立德树人”的思想,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做为新的目标和要求。化学学科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研究事物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因此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基本和必备的素养。本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化学学科科学素养的培养。首先介绍“核心素养”的涵义以及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之后详细介绍了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策略与实践
【正文】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都把重视教育提上了日程,因为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新时期下“培养什么样的人”已成为世界性的话题,教科文组织等相继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含学生的沟通,合作,学习等等诸多内容,明确学生所需掌握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将知识与能力结合,为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培养全方位的人才。
1. 化学“核心素养”的含义
化学学科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物质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的学科。化学学科与信息,环境,能源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交叉和关联,因此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学生的完美的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宗旨,指导学生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包括化学的基本学科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绿色化学思想等),化学思维素养(化学学科的逻辑思维,例如:结构,位置,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辩证的看待问题,原子,分子登微观化学问题),化学信息素养(例如: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化学的工艺流程,有机化学等)以及跨学科综合创新素养,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培养化学“核心素养”的意义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素养”,是新时代下的趋势,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培养化学“核心素养”可以凸显化学本质特征。化学学科区别其他自然学科的主要特征是从微观角度分析物质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用自己的“化学用语”来表征物质的变化。“核心素养”中的化学思维素养可以凸显这一特征。例如:“C”元素根据原子排布的不同,形成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物质,金刚石,石墨等。
培养化学“核心素养”可以反映化学的基本问题,揭示化学思维。化学是从微观和宏观不同角度探究物质变化规律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这也是化学的思维模式,任何结论都以实验为依托得出结论。“核心素养”中学科素养,实验探究充分体现这一特点。例如:我们想验证金属元素Fe的性质的时候,根据金属元素的一般规律,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化物,酸,和盐反应。为此安排实验:Fe+O2;Fe+HCl ;Fe+CuSO4;来验证金属的性质。
培养化学“核心素养”可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话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领路人,只有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系,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核心素养”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与实践
3.1聚焦核心知识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化学学习的“灵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它是化学学习评价的“标尺”,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培养起来的。化学学科的知识,包括核心知识和外围知识。核心知识是指在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知识,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聚焦核心知识。例如:在学习金属钠的性质的时候,它是碱金属的代表,就其本身来说,它有自身特殊的化学性质,它是质地较软的金属,活泼性强,但是它也具有金属的通性。在生活当中,金属钠的化合物用途很广泛,氢氧化物是重要的碱,过氧化物是供氧剂等等。因此,在学习金属钠时我们要当成核心知识来学习,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2建构思想观念
在心理学上讲,人的意识决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可见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决定了他做事的态度。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构建正确的思想观念很重要。化学中有很多重要的观念,比如:变化观念,守恒思想,平衡思想,绿色化学,原子经济等等,只有理解并运用正确的观念思想,才能领略化学的真谛。例如:在学习氯气的制备和收集过程中,有个很重要的环节是除去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很多学生都知道用饱和食盐水来除去,氯化氢溶于食盐水,而氯气不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不溶,它涉及到了氯气的可逆平衡,利用平衡的思想和原理来理解为何氯气不易溶于饱和食盐水。学习不是简单的记忆,要灵活应用,融会贯通,只有构建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3.3注重宏微结合
化学是一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学科,它是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变化,性质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化学学科的研究流程是:宏观辨识,微观理解,符号表征。物质宏观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我们从微观的结构组成来理解。微观结构,宏观性质,结构决定了性质。最后用化学用语,化学符号来表征物质。微宏结合可以理解物质的本质。例如:在学习C元素的性质时,C单质就其本身来说,它是非金属,是有机物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无机物中的重要元素,可以组成多种化合物,从微观角度讲它最外层四个电子,即不容易得也不容易失,因此可以形成多种物质。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C元素组成的,但是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性质,从微观来看,是由于C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了性质的截然不同。只有从微观角度分析物质结构,才能理解为什么有这样的宏观性质。
3.4引导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进行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探究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讨论交流。通过这一系列的流程,可以培养学生独自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是综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学习乙烯的性质的时候,乙烯具有双键,易被氧化,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来验证结论。学生直观的看到了实验现象,可以更深刻的记忆和理解,并且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3.5启发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基于经验事实构建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化过程。是对于事务和现象提出质疑和猜想,并进行科学合理的验证的一种品质,是敢于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见解的一种精神。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需要严谨的思维,要敢于猜测敢于验证。因此,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结语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现如今经济科技日益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而是一种能力,运用知识,运用科学的能力,因此,在21世纪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作为我们的首要使命,为了祖国的未来,不断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王云生.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以及确定——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4(11)
[2]龙宝新.走进核心知识的教学——高效课堂时代,广东教育(教研版)[J].化学天地.2014(5)
[3]杨万越.化学基本观念——数理化教与学.新课改下化学教学内涵分析与基础构建[J].新课程中旬2013(12)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都把重视教育提上了日程,因为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新时期下“培养什么样的人”已成为世界性的话题,教科文组织等相继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含学生的沟通,合作,学习等等诸多内容,明确学生所需掌握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将知识与能力结合,为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培养全方位的人才。
1. 化学“核心素养”的含义
化学学科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物质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的学科。化学学科与信息,环境,能源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交叉和关联,因此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学生的完美的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宗旨,指导学生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包括化学的基本学科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绿色化学思想等),化学思维素养(化学学科的逻辑思维,例如:结构,位置,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辩证的看待问题,原子,分子登微观化学问题),化学信息素养(例如: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化学的工艺流程,有机化学等)以及跨学科综合创新素养,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培养化学“核心素养”的意义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素养”,是新时代下的趋势,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培养化学“核心素养”可以凸显化学本质特征。化学学科区别其他自然学科的主要特征是从微观角度分析物质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用自己的“化学用语”来表征物质的变化。“核心素养”中的化学思维素养可以凸显这一特征。例如:“C”元素根据原子排布的不同,形成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物质,金刚石,石墨等。
培养化学“核心素养”可以反映化学的基本问题,揭示化学思维。化学是从微观和宏观不同角度探究物质变化规律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这也是化学的思维模式,任何结论都以实验为依托得出结论。“核心素养”中学科素养,实验探究充分体现这一特点。例如:我们想验证金属元素Fe的性质的时候,根据金属元素的一般规律,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化物,酸,和盐反应。为此安排实验:Fe+O2;Fe+HCl ;Fe+CuSO4;来验证金属的性质。
培养化学“核心素养”可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话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领路人,只有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系,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核心素养”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与实践
3.1聚焦核心知识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化学学习的“灵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它是化学学习评价的“标尺”,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培养起来的。化学学科的知识,包括核心知识和外围知识。核心知识是指在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知识,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聚焦核心知识。例如:在学习金属钠的性质的时候,它是碱金属的代表,就其本身来说,它有自身特殊的化学性质,它是质地较软的金属,活泼性强,但是它也具有金属的通性。在生活当中,金属钠的化合物用途很广泛,氢氧化物是重要的碱,过氧化物是供氧剂等等。因此,在学习金属钠时我们要当成核心知识来学习,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2建构思想观念
在心理学上讲,人的意识决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可见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决定了他做事的态度。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构建正确的思想观念很重要。化学中有很多重要的观念,比如:变化观念,守恒思想,平衡思想,绿色化学,原子经济等等,只有理解并运用正确的观念思想,才能领略化学的真谛。例如:在学习氯气的制备和收集过程中,有个很重要的环节是除去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很多学生都知道用饱和食盐水来除去,氯化氢溶于食盐水,而氯气不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不溶,它涉及到了氯气的可逆平衡,利用平衡的思想和原理来理解为何氯气不易溶于饱和食盐水。学习不是简单的记忆,要灵活应用,融会贯通,只有构建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3.3注重宏微结合
化学是一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学科,它是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变化,性质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化学学科的研究流程是:宏观辨识,微观理解,符号表征。物质宏观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我们从微观的结构组成来理解。微观结构,宏观性质,结构决定了性质。最后用化学用语,化学符号来表征物质。微宏结合可以理解物质的本质。例如:在学习C元素的性质时,C单质就其本身来说,它是非金属,是有机物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无机物中的重要元素,可以组成多种化合物,从微观角度讲它最外层四个电子,即不容易得也不容易失,因此可以形成多种物质。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C元素组成的,但是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性质,从微观来看,是由于C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了性质的截然不同。只有从微观角度分析物质结构,才能理解为什么有这样的宏观性质。
3.4引导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进行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探究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讨论交流。通过这一系列的流程,可以培养学生独自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是综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学习乙烯的性质的时候,乙烯具有双键,易被氧化,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来验证结论。学生直观的看到了实验现象,可以更深刻的记忆和理解,并且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3.5启发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基于经验事实构建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化过程。是对于事务和现象提出质疑和猜想,并进行科学合理的验证的一种品质,是敢于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见解的一种精神。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需要严谨的思维,要敢于猜测敢于验证。因此,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结语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现如今经济科技日益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而是一种能力,运用知识,运用科学的能力,因此,在21世纪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作为我们的首要使命,为了祖国的未来,不断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王云生.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以及确定——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4(11)
[2]龙宝新.走进核心知识的教学——高效课堂时代,广东教育(教研版)[J].化学天地.2014(5)
[3]杨万越.化学基本观念——数理化教与学.新课改下化学教学内涵分析与基础构建[J].新课程中旬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