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生习作“评赏观”感悟
【作者】 程愿茹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八中学
【正文】 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的习作“评赏观”。这是让我们的内心为之欣喜的习作评价新观点。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界推出了“写作评价,重在欣赏”的习作评改观。评赏,正是最为契合儿童需要,符合写作发展规律,适应于一线教学实际的科学写作评价观。
什么是评赏?习作赏评的核心价值就是欣赏而不是修正,是唤醒、激励、鼓舞而不是批评、督促、压制。评改课,应该成为鼓舞人心的“庆功会”,而不是“批斗会”,要给予儿童继写作之后的又一次成功体验,激发他们的写作信心,让其积极主动,跃跃欲试地准备着写下一篇作文。祖庆老师说:评赏,应当成为是习作讲评课的常态,也是最求的境界。用真诚面对一篇篇儿童原创的文字,真切地欣赏儿童的言说,以赏识为动力,让评改课流淌起催发向上的动力,让写作教学也能温润人心,促人成长,综合起来,有四点显著的优势与特质。
一、评赏,直面儿童,给予儿童写作最为真切的需要
我们常见儿童拿到教师精批细改的习作,仅关注成绩,那火红的“优”会让他们欢欣鼓舞,而那同样血色鲜红的“良”或者“及格”会让他们感到羞愧,随即将习作藏起来。教师悉心写下的评语也就此封存,成为无效劳动。就是因为缺乏鼓励,没有欣赏,导致评改的无效。儿童的心是敏感的,也是需要呵护的,他们容易和外界的积极因素互动,他们需要从评改中汲取写作进步的动力。
这样的事例也发生在名人身上。著名作家金波小时候曾经诚惶诚恐地交给王建瓴老师三篇诗歌。没想到三篇都得满分(5分),而且王老师还在全班以朗读的方式发表了他的诗。这样独特而巨大的鼓励令他记忆犹新,如今他很乐意为儿童写诗。这些形式多样的鼓励使得鲁克在学生时代就立志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并开始为之付出努力。儿童的需要,就是教学的着力点,鼓励,就是儿童进步的动力,就是评改中最核心的价值。这已经得到多方证实,应该是一种共识。
二、评赏,超越功利,指向儿童写作的内驱力
评价的功利性源于对儿童写作性质缺乏真实,全面,正确的了解。语文课程标准将小学阶段的写成的作文定义为“习作”,就是界定了儿童写作的练习性质,不同于成年人的文学创作,不需要用审视的眼光对待。其真义在“习”字的训诂上可见一斑。“习”字画作一图,上部分是鸟的羽毛,下面是太阳的图案。合起来就表示一只小鸟在太阳下练习飞翔。大家想一想,小鸟学飞有什么特点呢:不怕失败,多次尝试,有大鸟指导,善于模仿。把这些特点组合起来,对儿童习作就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啦:作文就需要多次练习,需要模仿,写错了不要紧,写不好更不要紧,习作即是错误的艺术。因此,周一贯老师著有《儿童作文教学论》,将儿童写作概括为:能以独特的童眼看待世界;能以丰富的童情理解世界;能以稚嫩的童心感受世界;能以无忌的童言表达世界。综合起来就是三个字“真、善、美”。
这样的定义也决定了习作评改必须遵循的三原则,追求真,弘扬善,欣赏美。评价的功利性就在对“真、善、美”的过度,偏差的追求:写真,评改时如打假斗士;写善,为善而写善,逼迫儿童作文中出现伪善,假善;写美,导致无病呻吟的矫情造作美文泛滥。严苛的评价让儿童畏惧写作,写不好作文,写出的作文难以被认可。潘新和教授指出:小学阶段的习作沦为为考试而进行的枯燥的重复训练,成为应试的帮凶,评价的失当就是关键点。
评赏,将评的重点落实在“赏”字上,赏识儿童写作过程以及文字中的灵光一现,赏识童言稚语中曼妙的缪斯天性,赏识儿童在评改过程中言说的勇气,赏识同伴间交往互动的真情相助,赏识自我修改的意识形成于习惯的养成。欣赏,成了课堂的主旋律,成了评价的风向标,儿童能在被鼓励与被欣赏中激活主动性,自觉性,这就是写作最为可贵的内驱力。
三、评赏,多元视角,提升儿童写作的审美情趣
评赏观给教师的最大启发是开启了阅读儿童习作的多元视角,这样角度的开放与变化也将为其今后适应于更高层次的文学欣赏与评价奠定可贵的基础。面对儿童习作,除了增、删、换、改之外,我们更需要从不同角度欣赏儿童用真性情写下的文字。而欣赏也必将带来儿童更为真情的写作,二者再“赏”与“评”的同步中实现共赢互惠的。同时,将评赏在课堂互动中实施,“评”的主要方向就是“赏”,以赏为主,教师,同伴都从内心欣赏习作,言谈举止都流淌着“赏识”的温厚意念,儿童在互评中也多从发现闪光点入手,学习的是欣赏的态度,养成的是主动赏读的意识。这无疑将对整体提升儿童写作的审美情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样的审美情趣并不空洞。张祖庆老师的评赏观并不是空洞地表扬,而是将“赏识”和“指导”相融合,互相渗透,穿插进行。“赏识”中也含着“指导”,“指导”又以“赏识”性的语言传递。师生间真诚互赏,共同发现习作亮点,提炼写作方法。评赏并举的设计就使得群体在“欣赏”的过程中一起体悟习作方法,感受同伴进步,实现了“赏识”与“指导”的和谐统一,形成“赏中有导”的有效,良好的教学格局。
四、评赏,激荡情感,营造儿童写作至纯至美的境界
评赏,让习作评讲课进入欢喜境界成为可能。可能源于教师,同伴不遗余力的欣赏和鼓励。我们的习作评改课,如果能通过欣赏,鼓励,达到情绪正迁移,用良好的情绪体验来激活儿童思维,活跃课堂氛围,活化写作思路,儿童写作不就走上一条活路了么?让孩子在良性情绪正迁移下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厌烦作文的顽疾也将迎刃而解。
话是开心锁。鼓励的话语更是万能锁,它具有巨大的力量,能促成同伴的各种成功,成长,收获,能带来发自内心的喜悦情感,能有助于儿童体察,琢磨,咀嚼出快意的童年滋味,能帮助儿童发现问题,深入反思,积极投入再写作的历程。鼓励,让儿童“从棉袄里压榨出一个小来”的窘迫境地中逃离,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虚伪表达中解放,从泛泛而谈,收肠刮肚地编造伟岸丰功中挣脱。他们从此为获得进步而写,为展示自我独特风采而写,因高兴而写,写快乐心境。
更重要的是,长期坚持这样的欣赏与鼓励,儿童的良好心态会形成,他们会变得更加善于发现美,体会写作的乐,感受生活的趣。这将是他们通往人生道路上的有效防护,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
什么是评赏?习作赏评的核心价值就是欣赏而不是修正,是唤醒、激励、鼓舞而不是批评、督促、压制。评改课,应该成为鼓舞人心的“庆功会”,而不是“批斗会”,要给予儿童继写作之后的又一次成功体验,激发他们的写作信心,让其积极主动,跃跃欲试地准备着写下一篇作文。祖庆老师说:评赏,应当成为是习作讲评课的常态,也是最求的境界。用真诚面对一篇篇儿童原创的文字,真切地欣赏儿童的言说,以赏识为动力,让评改课流淌起催发向上的动力,让写作教学也能温润人心,促人成长,综合起来,有四点显著的优势与特质。
一、评赏,直面儿童,给予儿童写作最为真切的需要
我们常见儿童拿到教师精批细改的习作,仅关注成绩,那火红的“优”会让他们欢欣鼓舞,而那同样血色鲜红的“良”或者“及格”会让他们感到羞愧,随即将习作藏起来。教师悉心写下的评语也就此封存,成为无效劳动。就是因为缺乏鼓励,没有欣赏,导致评改的无效。儿童的心是敏感的,也是需要呵护的,他们容易和外界的积极因素互动,他们需要从评改中汲取写作进步的动力。
这样的事例也发生在名人身上。著名作家金波小时候曾经诚惶诚恐地交给王建瓴老师三篇诗歌。没想到三篇都得满分(5分),而且王老师还在全班以朗读的方式发表了他的诗。这样独特而巨大的鼓励令他记忆犹新,如今他很乐意为儿童写诗。这些形式多样的鼓励使得鲁克在学生时代就立志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并开始为之付出努力。儿童的需要,就是教学的着力点,鼓励,就是儿童进步的动力,就是评改中最核心的价值。这已经得到多方证实,应该是一种共识。
二、评赏,超越功利,指向儿童写作的内驱力
评价的功利性源于对儿童写作性质缺乏真实,全面,正确的了解。语文课程标准将小学阶段的写成的作文定义为“习作”,就是界定了儿童写作的练习性质,不同于成年人的文学创作,不需要用审视的眼光对待。其真义在“习”字的训诂上可见一斑。“习”字画作一图,上部分是鸟的羽毛,下面是太阳的图案。合起来就表示一只小鸟在太阳下练习飞翔。大家想一想,小鸟学飞有什么特点呢:不怕失败,多次尝试,有大鸟指导,善于模仿。把这些特点组合起来,对儿童习作就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啦:作文就需要多次练习,需要模仿,写错了不要紧,写不好更不要紧,习作即是错误的艺术。因此,周一贯老师著有《儿童作文教学论》,将儿童写作概括为:能以独特的童眼看待世界;能以丰富的童情理解世界;能以稚嫩的童心感受世界;能以无忌的童言表达世界。综合起来就是三个字“真、善、美”。
这样的定义也决定了习作评改必须遵循的三原则,追求真,弘扬善,欣赏美。评价的功利性就在对“真、善、美”的过度,偏差的追求:写真,评改时如打假斗士;写善,为善而写善,逼迫儿童作文中出现伪善,假善;写美,导致无病呻吟的矫情造作美文泛滥。严苛的评价让儿童畏惧写作,写不好作文,写出的作文难以被认可。潘新和教授指出:小学阶段的习作沦为为考试而进行的枯燥的重复训练,成为应试的帮凶,评价的失当就是关键点。
评赏,将评的重点落实在“赏”字上,赏识儿童写作过程以及文字中的灵光一现,赏识童言稚语中曼妙的缪斯天性,赏识儿童在评改过程中言说的勇气,赏识同伴间交往互动的真情相助,赏识自我修改的意识形成于习惯的养成。欣赏,成了课堂的主旋律,成了评价的风向标,儿童能在被鼓励与被欣赏中激活主动性,自觉性,这就是写作最为可贵的内驱力。
三、评赏,多元视角,提升儿童写作的审美情趣
评赏观给教师的最大启发是开启了阅读儿童习作的多元视角,这样角度的开放与变化也将为其今后适应于更高层次的文学欣赏与评价奠定可贵的基础。面对儿童习作,除了增、删、换、改之外,我们更需要从不同角度欣赏儿童用真性情写下的文字。而欣赏也必将带来儿童更为真情的写作,二者再“赏”与“评”的同步中实现共赢互惠的。同时,将评赏在课堂互动中实施,“评”的主要方向就是“赏”,以赏为主,教师,同伴都从内心欣赏习作,言谈举止都流淌着“赏识”的温厚意念,儿童在互评中也多从发现闪光点入手,学习的是欣赏的态度,养成的是主动赏读的意识。这无疑将对整体提升儿童写作的审美情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样的审美情趣并不空洞。张祖庆老师的评赏观并不是空洞地表扬,而是将“赏识”和“指导”相融合,互相渗透,穿插进行。“赏识”中也含着“指导”,“指导”又以“赏识”性的语言传递。师生间真诚互赏,共同发现习作亮点,提炼写作方法。评赏并举的设计就使得群体在“欣赏”的过程中一起体悟习作方法,感受同伴进步,实现了“赏识”与“指导”的和谐统一,形成“赏中有导”的有效,良好的教学格局。
四、评赏,激荡情感,营造儿童写作至纯至美的境界
评赏,让习作评讲课进入欢喜境界成为可能。可能源于教师,同伴不遗余力的欣赏和鼓励。我们的习作评改课,如果能通过欣赏,鼓励,达到情绪正迁移,用良好的情绪体验来激活儿童思维,活跃课堂氛围,活化写作思路,儿童写作不就走上一条活路了么?让孩子在良性情绪正迁移下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厌烦作文的顽疾也将迎刃而解。
话是开心锁。鼓励的话语更是万能锁,它具有巨大的力量,能促成同伴的各种成功,成长,收获,能带来发自内心的喜悦情感,能有助于儿童体察,琢磨,咀嚼出快意的童年滋味,能帮助儿童发现问题,深入反思,积极投入再写作的历程。鼓励,让儿童“从棉袄里压榨出一个小来”的窘迫境地中逃离,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虚伪表达中解放,从泛泛而谈,收肠刮肚地编造伟岸丰功中挣脱。他们从此为获得进步而写,为展示自我独特风采而写,因高兴而写,写快乐心境。
更重要的是,长期坚持这样的欣赏与鼓励,儿童的良好心态会形成,他们会变得更加善于发现美,体会写作的乐,感受生活的趣。这将是他们通往人生道路上的有效防护,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