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数学教学之我见
【作者】 陈贤均
【机构】 贵州省岑巩县天马镇初级中学
【正文】 一、教学中要摆正教学观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很多老师的教学中仍重“结论”轻“过程”,重“教”轻“学”,重“牵引”轻“引导”。应把学生看成一个理性、感性和灵性的“全人”,而不是吸收、储存知识的仓库和接收者,更不是专门应付考试的机器人,要时刻考虑如何开启他们的心智。
1、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很多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只作为接受的主体或对知识片面的认识,没有完全亲身体验。例如,在七年级中,学生对应用题的解决是个难点,教师更应该加强过程教学。甲乙两站相距600千米,一辆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一辆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75千米,两辆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分析该问题时,应让学生分析两种车在具体时间内行了多少路程,进而提出X小时行了多少路程?的问题,这样让学生体会到把具体时间换成X后基本关系没变,再让学生思考两车相遇在时间上有何联系,从而进一步列方程,这样学生能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
2、应确认“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不是教“教材”(书),而是教“学生”(人)。
在课堂中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能学不教,即在教之前必须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等充分自学,再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教学。
3、要正确做到“引导”,不要让“牵引”替代“引导”。今天的课堂中,很多教师虽然不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而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转。实践证明,接受式学习至今仍是最为经济、有效、快速的教学方法。但是,也有许多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认为要实行探究式学习,就要抛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以至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师难于控制课堂而觉得无所适从。
二、精心设计教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现在,教材中虽然有一些信息窗、情景内容,但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偏离现象”还存在。所谓“偏离现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偏离现象”主要表现在课上自主学习能力差、不专心听讲、不与别人合作,课下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不愿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沉重的“偏离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几何第二册四边形章,各四边形的性质判定很难掌握、区分,很多学生没有积极性,于是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个复习题目,由一个特殊四边形怎样逐步过渡到另一个特殊四边形,看谁想得既全面又符合逻辑。于是大家都积极参与,认真看书总结。教师把一个一个的题目写成小纸条,以抽签的形式搞一次竞赛,教师列出题目分别是“已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怎样一步过渡到菱形?”“已知四边形是菱形,怎样过渡到正方形?”“已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怎样过渡到矩形?”于是同学们勇于抽签抢答。教师一条一条小结在黑板上,作为结论性的东西让同学记住:“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于是教师给同学们总结出了一个结论:在判定四边形性质时,应在已知图形的基础上,看是否符合“加边”这个已知条件。比如平行四边形开拓转化成矩形,就不符合。此时就应看其是否符合“加角”这个已知条件,例如“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这样学生学习特殊的四边形的性质就不难了。
三、改变“先教后学”,实现“先学后教”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却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仅在基本理念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指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的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为核心,主体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理论依据。
从整个单元教学、课时教学、环节教学上实现先学后教。课时教学时围绕教材内容设计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解决,实现促进学,即提示学、指导学、组织学、提高学、欣赏学,教师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进行教,实现“温故布新、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演讲交流——归纳总结、提升拓展——反馈训练”的先学后教,教师在课堂上要严格遵循“五讲三不讲”原则。
1、 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出现错误或易混淆之处要讲。
2、 学生的错误解题要讲。
3、 学生新旧知识断线之处要讲。
4、 学生解答不完整、知识不牢处、思路阻塞之处要讲。
5、 需扩展的知识要讲。
6、 学生会了的内容不讲。
7、 学生似懂非懂的内容不讲,通过组织讨论解决。
8、 学生没有熟练的技能技巧不讲,组织他们练习。
总之,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把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出来,要围绕学生的“学”下功夫,实现学生真正去学、会学,教师才能更好的教好,教学质量才能更高。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很多老师的教学中仍重“结论”轻“过程”,重“教”轻“学”,重“牵引”轻“引导”。应把学生看成一个理性、感性和灵性的“全人”,而不是吸收、储存知识的仓库和接收者,更不是专门应付考试的机器人,要时刻考虑如何开启他们的心智。
1、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很多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只作为接受的主体或对知识片面的认识,没有完全亲身体验。例如,在七年级中,学生对应用题的解决是个难点,教师更应该加强过程教学。甲乙两站相距600千米,一辆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一辆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75千米,两辆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分析该问题时,应让学生分析两种车在具体时间内行了多少路程,进而提出X小时行了多少路程?的问题,这样让学生体会到把具体时间换成X后基本关系没变,再让学生思考两车相遇在时间上有何联系,从而进一步列方程,这样学生能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
2、应确认“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不是教“教材”(书),而是教“学生”(人)。
在课堂中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能学不教,即在教之前必须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等充分自学,再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教学。
3、要正确做到“引导”,不要让“牵引”替代“引导”。今天的课堂中,很多教师虽然不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而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转。实践证明,接受式学习至今仍是最为经济、有效、快速的教学方法。但是,也有许多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认为要实行探究式学习,就要抛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以至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师难于控制课堂而觉得无所适从。
二、精心设计教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现在,教材中虽然有一些信息窗、情景内容,但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偏离现象”还存在。所谓“偏离现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偏离现象”主要表现在课上自主学习能力差、不专心听讲、不与别人合作,课下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不愿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沉重的“偏离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几何第二册四边形章,各四边形的性质判定很难掌握、区分,很多学生没有积极性,于是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个复习题目,由一个特殊四边形怎样逐步过渡到另一个特殊四边形,看谁想得既全面又符合逻辑。于是大家都积极参与,认真看书总结。教师把一个一个的题目写成小纸条,以抽签的形式搞一次竞赛,教师列出题目分别是“已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怎样一步过渡到菱形?”“已知四边形是菱形,怎样过渡到正方形?”“已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怎样过渡到矩形?”于是同学们勇于抽签抢答。教师一条一条小结在黑板上,作为结论性的东西让同学记住:“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于是教师给同学们总结出了一个结论:在判定四边形性质时,应在已知图形的基础上,看是否符合“加边”这个已知条件。比如平行四边形开拓转化成矩形,就不符合。此时就应看其是否符合“加角”这个已知条件,例如“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这样学生学习特殊的四边形的性质就不难了。
三、改变“先教后学”,实现“先学后教”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却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仅在基本理念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指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的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为核心,主体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理论依据。
从整个单元教学、课时教学、环节教学上实现先学后教。课时教学时围绕教材内容设计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解决,实现促进学,即提示学、指导学、组织学、提高学、欣赏学,教师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进行教,实现“温故布新、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演讲交流——归纳总结、提升拓展——反馈训练”的先学后教,教师在课堂上要严格遵循“五讲三不讲”原则。
1、 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出现错误或易混淆之处要讲。
2、 学生的错误解题要讲。
3、 学生新旧知识断线之处要讲。
4、 学生解答不完整、知识不牢处、思路阻塞之处要讲。
5、 需扩展的知识要讲。
6、 学生会了的内容不讲。
7、 学生似懂非懂的内容不讲,通过组织讨论解决。
8、 学生没有熟练的技能技巧不讲,组织他们练习。
总之,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把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出来,要围绕学生的“学”下功夫,实现学生真正去学、会学,教师才能更好的教好,教学质量才能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