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让农牧区学生成为英语课堂的主体

【作者】 豆 毛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城关学校 



【正文】      本人自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牧区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对初中英语教学及学生学习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我县地处偏远,信息闭塞,交通欠发达。95%的学生都是藏族,汉语交际能力较差,素质普遍较低。尤其是英语基础非常薄弱。因此大部分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甚至有些干脆放弃。有些学生想学但缺乏竞争和学习氛围.学习效果不明显,也就慢慢心灰意冷。教师“一言堂”状况普遍存在,教师以传授者、解惑者自居,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被教师占为己有,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根本未得到确立。课堂教学情景性不够,信息量小。特别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没有得到均衡发展。教学形式单调,方法简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未得到充分利用。因而学习效果不明显。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了解英语学习的障碍
  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或贫困牧区,英语水平能力偏低,尤其是听说的能力几乎为零,所以很多人不敢开口说英语,怕犯错误,怕丢脸造成了他们在英语教学课堂上与其他学习者之间的差异。
  二、学习方法不当,基础不牢
  1.不愿花时间经常复习已学过的内容。有些学生是为应付老师的作业、测试或听写,对于已学过的单词或课文却不再去看、读,这样很快就把以前所学的知识给忘了。
  2.没有恒心,不能长期坚持学习外语。
  三、创造学习环境,激发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愿望,兴趣滋生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表现,一种内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就会导致教师讲课,无人听讲;上课提问,无人回答;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还会使原本复杂的英语知识更难学,学生不知所谓,而厌学、不学。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应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四、尽可能提供说英语的环境。
  真实的语言环境是语言学习者的最佳环境。多媒体课件的另一优势就是能把“处于英国伦敦商店的对话”搬到教室里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相关软件,让学生置身于变化的场所,如商场,学校,医院,街道等,从而轻松愉快地学习。甚至,我们可以通过QQ群,BBS等让学生与外国学生,外国教师一起交流和讨论。优质高效的课堂交际活动更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五、改进教学方法
  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素质的根本规定,学生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思维主体。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性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英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挖掘英语在社会生活中的趣味性,来唤起情感共鸣。同时利用英语学科的特点,多提供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不断激发和引导学习需要,提供更多的思考与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特别要注意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切合自己实际的参与机会,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让全体学生都能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全过程,使人人都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满足。调动他们潜在能力,优化教学设计是调动学生潜能的重要环节。让学生懂得英语是学生自己练会的.而不是教师讲会的。
  不难设想,在外语教学中,再好的教案设计、施教意图,如果缺少使之具体化、操作化的方法,也只能是徒具形式的空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激励学生满怀信心、积极主动投入各种英语活动,了解掌握英语的过程、掌握英语学习的规律,从而学会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培养独立自学和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能力,调动了学生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动机、求知欲和自信心,?让农牧区学生在新课程标准下成为英语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