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淡化功利性,让语文回归本色
【作者】 王 清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河西寄宿制学校
【摘要】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我们不能附加语文教育其他目的,净化语文课堂,让语文回归本色。【关键词】语文教育;淡化;功利;回归本色
【正文】
传统语文“应试化”趋向严重,“满堂灌”观念下的语文是繁琐的讲解分析,政治背景下的语文是空洞的情感说教,新课改中的自说自话是所谓的交流讨论,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下的是多媒体的光声刺激。语文教育怎么啦?“非语”、“泛语”现象反复出现,是语文本质的误解,还是人为的功利性所致?我们不要给语文教育附加其他目的,需要真正的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学科语文,能回归本色的具有浓郁语文味的教学课堂。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语文教育的奠基作用就是为学生将来可持续性发展服务,为学生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奠基。教师不仅要有这种意识,更要有这种意识下的实践行为,能自觉地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培养。实践中,很多教师注重了识字教学,抓住了遣词造句,强调了理解分析,独立了作文教学。如果过分注重,显然是在为“应试”服务,为“高分”卖力,没有为学生语文素养是否得到发展着想。这当中,是教师功利性思想作祟,当然也有教师对语文本质的曲解。语文教育到底要做什么?我们不防看看新课标的解释:“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是语文教育的“活”,这就是我们语文课堂要干的事,“非语”、“泛语”现象都是“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我们不能为“应试”失去语文的本真,不能为竞教中个别评委的眼光而乱了教学方寸。
一、强调语文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语文教育就是人的生存教育,其本质特征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强调其中一个、忽视另一个都是对生命语文的摧残和糟蹋。而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往往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或者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要么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要么用无休止的做题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要么用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这些作法可以说是偏激甚至错误的。因为它忽视了人最根本的思想和情感,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这种教育的后果必将导致社会的人文缺失,君可见,现目前世间的“四风”问题,以及亲人间的情感冷漠,频繁上演的不尊重生命的自杀事件等,无不说明“轻人文”教育的危害。所以,我认为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应成为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注重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是语文其他能力的综合体现。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发展性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要象过去那样只停留在对阅读材料的识记和理解上,而要让他们对之进行积极主动的感知、思考、探究,有所领悟和发现,进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这样,才会有张扬的个性,才会有创造思维火花的迸溅。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采取新颖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通过讲述与文章有关的人物故事、成语故事等吸引学生;也可以从寓言、格言入手,让学生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进行阅读;可以由幽默、笑话切入,给学生提示阅读的内容或阅读要达到的目标;还可以选取图画、录像、音乐等特殊媒体,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增强他们阅读的敏捷性。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只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手段。手段可以多,方法可以变,但语文的本真不能变,课堂需要琅琅的书声,需要学生细嚼慢咽,需要教师等待下学生静静的思考与体验。
三、培养学生个性写作
作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半壁江山,对学生将来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巨大影响。但有的老师对此并不重视,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我想作文教学早已在语文领域中被“拔根”。我们从走访中得知,学校为了便于管理,把作文单独列为一科进行部颁计划;教师为了应付检查,平时不作文,急需时让学生抄作文资料上的作文。这种“图方便”的管理和“交差式”教学,令作文前景堪忧。当然,这是少数现象。我们在还原语文本真的同时,也力倡作文教学回归。作文是语文教育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分离的作法都是错误的,它与阅读的亲密程度乃如母子,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仿范结构、获得情感,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范本,指导学生写作。因此,理想的作文教学是融于阅读下的教学,让学生先读后写,仿写、续写、扩写、缩小,创造写。
作文回归,就是倡导写作是自由心灵的抒发,是个性张扬的表达。就是让“以我手写我心”、“以我口述我想”得以实现。现在,为考试而作文的现象太严重,没有个性写作,学生不能把所见、所闻、所思及喜怒哀乐真实表达,也不能写我最想说、最想做的事。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心灵的放飞,扼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我们提倡学生大胆作文,大胆写“我”,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流露出自身真情实感。但“两点一线”(家校及之间的线路)的生活让学生“见少识窄”,没有丰富的见闻素材,让学生造车,也只能“无病呻吟”。
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就无法可施。刚才我们说到阅读是作文之母,我们可继续发挥阅读作用,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进行写作。不过,这需要教师打破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将创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自由作文,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弘扬个性。让学生感受到写作乐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心底里真正喜欢作文。
教育是片净土,不应有那么多目的。如果要说语文教育也有目的,那就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淡化功利性,让语文回归本色,去了浮燥,迎来本真,还我们语文课堂一片湛蓝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李学勇,试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3
[2]孙春成,新课程语文教育随笔[J].广东教育出版社,2014
传统语文“应试化”趋向严重,“满堂灌”观念下的语文是繁琐的讲解分析,政治背景下的语文是空洞的情感说教,新课改中的自说自话是所谓的交流讨论,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下的是多媒体的光声刺激。语文教育怎么啦?“非语”、“泛语”现象反复出现,是语文本质的误解,还是人为的功利性所致?我们不要给语文教育附加其他目的,需要真正的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学科语文,能回归本色的具有浓郁语文味的教学课堂。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语文教育的奠基作用就是为学生将来可持续性发展服务,为学生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奠基。教师不仅要有这种意识,更要有这种意识下的实践行为,能自觉地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培养。实践中,很多教师注重了识字教学,抓住了遣词造句,强调了理解分析,独立了作文教学。如果过分注重,显然是在为“应试”服务,为“高分”卖力,没有为学生语文素养是否得到发展着想。这当中,是教师功利性思想作祟,当然也有教师对语文本质的曲解。语文教育到底要做什么?我们不防看看新课标的解释:“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是语文教育的“活”,这就是我们语文课堂要干的事,“非语”、“泛语”现象都是“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我们不能为“应试”失去语文的本真,不能为竞教中个别评委的眼光而乱了教学方寸。
一、强调语文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语文教育就是人的生存教育,其本质特征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强调其中一个、忽视另一个都是对生命语文的摧残和糟蹋。而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往往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或者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要么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要么用无休止的做题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要么用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这些作法可以说是偏激甚至错误的。因为它忽视了人最根本的思想和情感,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这种教育的后果必将导致社会的人文缺失,君可见,现目前世间的“四风”问题,以及亲人间的情感冷漠,频繁上演的不尊重生命的自杀事件等,无不说明“轻人文”教育的危害。所以,我认为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应成为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注重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是语文其他能力的综合体现。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发展性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要象过去那样只停留在对阅读材料的识记和理解上,而要让他们对之进行积极主动的感知、思考、探究,有所领悟和发现,进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这样,才会有张扬的个性,才会有创造思维火花的迸溅。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采取新颖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通过讲述与文章有关的人物故事、成语故事等吸引学生;也可以从寓言、格言入手,让学生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进行阅读;可以由幽默、笑话切入,给学生提示阅读的内容或阅读要达到的目标;还可以选取图画、录像、音乐等特殊媒体,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增强他们阅读的敏捷性。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只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手段。手段可以多,方法可以变,但语文的本真不能变,课堂需要琅琅的书声,需要学生细嚼慢咽,需要教师等待下学生静静的思考与体验。
三、培养学生个性写作
作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半壁江山,对学生将来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巨大影响。但有的老师对此并不重视,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我想作文教学早已在语文领域中被“拔根”。我们从走访中得知,学校为了便于管理,把作文单独列为一科进行部颁计划;教师为了应付检查,平时不作文,急需时让学生抄作文资料上的作文。这种“图方便”的管理和“交差式”教学,令作文前景堪忧。当然,这是少数现象。我们在还原语文本真的同时,也力倡作文教学回归。作文是语文教育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分离的作法都是错误的,它与阅读的亲密程度乃如母子,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仿范结构、获得情感,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范本,指导学生写作。因此,理想的作文教学是融于阅读下的教学,让学生先读后写,仿写、续写、扩写、缩小,创造写。
作文回归,就是倡导写作是自由心灵的抒发,是个性张扬的表达。就是让“以我手写我心”、“以我口述我想”得以实现。现在,为考试而作文的现象太严重,没有个性写作,学生不能把所见、所闻、所思及喜怒哀乐真实表达,也不能写我最想说、最想做的事。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心灵的放飞,扼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我们提倡学生大胆作文,大胆写“我”,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流露出自身真情实感。但“两点一线”(家校及之间的线路)的生活让学生“见少识窄”,没有丰富的见闻素材,让学生造车,也只能“无病呻吟”。
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就无法可施。刚才我们说到阅读是作文之母,我们可继续发挥阅读作用,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进行写作。不过,这需要教师打破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将创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自由作文,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弘扬个性。让学生感受到写作乐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心底里真正喜欢作文。
教育是片净土,不应有那么多目的。如果要说语文教育也有目的,那就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淡化功利性,让语文回归本色,去了浮燥,迎来本真,还我们语文课堂一片湛蓝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李学勇,试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3
[2]孙春成,新课程语文教育随笔[J].广东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