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校本课程开发设计
【作者】 张丽娜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中学
【摘要】笔者以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设计编写了系列校本教材。在课程学习中,教师勇于尝试观看纪录片、学生参与修订校本教材、写课评、撰写小论文、建模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构建“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合作竞争”的学习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地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地方性补充课程。【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开发设计
【正文】
根据新课程标准,国家课程分为三级管理体制,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又称学校本位课程,是基于学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老师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如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对国家地理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国家地理课程和地方地理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特点和需要的地理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为学生构建了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合作竞争的学习新模式。
在“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综合学术年会”上,韦志榕、袁孝享、段玉山等学者认为地理学科主要包括“人地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四个维度不同,有机统一的核心素养。这四个核心素养囊括了地理学最主要的学科能力和学科思维。
笔者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当地乡土地理优势条件设计,立足于学校实际,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的基础上,突出了校本课程的多样性、灵活性、差异性和实践性的优势,通过看纪录片、建模、绘制手抄报、参与修订校本教材、说写课评、写小论文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建立并完善笔者所在学校的中国地理的校本课程资源体系,规范八年级地理校本课堂。
笔者的校本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两部分,校本课程影视资源库和教材资源。(校本课程资源体系如下图)
影视资源库以系列纪录片为主,包括《美丽中国》、《航拍中国》、《魅力新疆》、《一带一路看新疆》四部分。第一部分《美丽中国》是央视和英国广播公司联合拍摄,涉及到的区域从长江以南的稻米之乡到酷热的西双版纳雨林,极寒的珠穆朗玛峰,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及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共6集,分别是《神奇高原》、《锦绣华南》、《云翔天边》、《风雪塞外》、《沃土中原》、《潮涌海岸》;第二部分《航拍中国》第一季共6集,本部分选择其中《黑龙江》《海南》《陕西》《江西》《上海》这5集,以空中视角俯瞰中国,囊括了地形地貌、气候环境、自然生态各不相同的5个省级行政区,展示一个让观众充满新鲜感的美丽中国、生态中国、文明中国;《航拍中国-新疆》这一集作为第三部分《魅力新疆》部分的开篇,总体囊括了新疆的自然、人文风貌,新疆距海较远,气候干旱,水是新疆各方面发展的瓶颈,而境内的塔里木河是新疆人民的母亲河,养育了新疆一半以上的人口,因此,选择系列纪录片《塔里木河》,通过塔里木河的河流水文特征、绿洲分布规律、塔里木河流域文明的兴衰等自然地理视角了解新疆,最后特别地选择了典型区域伊犁河谷,从气象的角度展现“塞外江南”别样的美;第四部分《一带一路看新疆》共20集,以访谈和新闻的媒体形式,从经济社会等人文地理方面介绍了新疆的14个地州市,这一部分内容较多,为了学生在使用本教材时,能够迅速捕捉到新疆各地州市的突出特点和区域特色,笔者采用短视频、微试题的方式直击区域特色,落脚于乡土地理文化,以更简洁的方式接地气。
校本教材系列共计三本,其中影视版教材《影视中的地理奥秘》和实践版教材《初中地理探究活动报告册》由教师编写完成,学生读本《学生论文集》则是收录学生写作的小论文为主,小论文的论题主要来源于2016年、2017年的地球小博士比赛以及参加地理校本课程的感悟,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保护、跨流域调水和校本课感悟三个专题。
《影视中的地理奥秘》是以遴选的影视资源库中的系列纪录片为载体,设计了四部分内容,每集都设计了视频简介、问题探究、学生点评三部分。视频简介是简要介绍本集的内容;问题探究是根据影片内容从地理视角设计探究题目,均以影片截屏图提示;学生点评是让学生在完成探究题目的基础上,以探究题的思路出发,写简短点评。影视版教材的完成经历了修订五部曲,即教师观看影片,编写校本教材;课前发放教材;课上播放影片,搜集资料;通过学生在探究题基础上完成的点评修改问题探究部分;将修订完成的校本教材再次发给学生,课下完成,搜集资料,定稿;根据学生完成探究题的情况和点评稿,调整探究题目,将修订完的题目再次发给学生,课后完成,以“编写教材-学生使用-学生评价-修订-再使用-再评价-定稿”为纲,实现了以学定教、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
通过影片的介绍,学生在视觉、听觉、情感上对中国地理和新疆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之探究题目的巩固,加深了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编写了《初中地理探究活动报告册》,本册以动手建模为思想指导,旨在拓展探究活动,共设计了五个模块,分别是中国地图新解、中国的民居、中国的24节气、水土流失模拟实验、新疆地形和坎儿井建模。中国地图新解是将使用频次较高的图,采用填、剪、拼、贴的方式重现,重复的区域采用动态叠图,不同海拔的地形区采用弹力折纸和记忆棉实现立体效果;中国民居模块通过学生阅读链接资料的介绍,观看《中国民居》的相关视频,分组搭建民居模型,更深层次地了解这些民居的特点,体味建筑与地理的密切关系,民居模型在今后的教学中可做教具;中国的24节气模块是在2016年11月申遗成功,也成功地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笔者从24节气与诗歌和24节气与农业两方面编写资料,学生通过阅读,观看24节气相关视频,课后查阅资料,完成手抄报,加深了对节气的认识,增强了生活地理的理念;水土流失模拟实验是教材实验的延伸和拓展,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从模拟实验环境推及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新疆地形和坎儿井模型模块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学习需要,秉承环保理念,将新疆地形图和坎儿井原理模型图立体化,进一步深化对新疆本土的了解,同时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教具。
通过学生的学习评价和校本课感悟的整理,笔者发现本套系列教材基本达到了人地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也反应了笔者的这套校本教材的开发是成功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国家课程分为三级管理体制,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又称学校本位课程,是基于学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老师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如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对国家地理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国家地理课程和地方地理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特点和需要的地理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为学生构建了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合作竞争的学习新模式。
在“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综合学术年会”上,韦志榕、袁孝享、段玉山等学者认为地理学科主要包括“人地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四个维度不同,有机统一的核心素养。这四个核心素养囊括了地理学最主要的学科能力和学科思维。
笔者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当地乡土地理优势条件设计,立足于学校实际,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的基础上,突出了校本课程的多样性、灵活性、差异性和实践性的优势,通过看纪录片、建模、绘制手抄报、参与修订校本教材、说写课评、写小论文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建立并完善笔者所在学校的中国地理的校本课程资源体系,规范八年级地理校本课堂。
笔者的校本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两部分,校本课程影视资源库和教材资源。(校本课程资源体系如下图)
影视资源库以系列纪录片为主,包括《美丽中国》、《航拍中国》、《魅力新疆》、《一带一路看新疆》四部分。第一部分《美丽中国》是央视和英国广播公司联合拍摄,涉及到的区域从长江以南的稻米之乡到酷热的西双版纳雨林,极寒的珠穆朗玛峰,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及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共6集,分别是《神奇高原》、《锦绣华南》、《云翔天边》、《风雪塞外》、《沃土中原》、《潮涌海岸》;第二部分《航拍中国》第一季共6集,本部分选择其中《黑龙江》《海南》《陕西》《江西》《上海》这5集,以空中视角俯瞰中国,囊括了地形地貌、气候环境、自然生态各不相同的5个省级行政区,展示一个让观众充满新鲜感的美丽中国、生态中国、文明中国;《航拍中国-新疆》这一集作为第三部分《魅力新疆》部分的开篇,总体囊括了新疆的自然、人文风貌,新疆距海较远,气候干旱,水是新疆各方面发展的瓶颈,而境内的塔里木河是新疆人民的母亲河,养育了新疆一半以上的人口,因此,选择系列纪录片《塔里木河》,通过塔里木河的河流水文特征、绿洲分布规律、塔里木河流域文明的兴衰等自然地理视角了解新疆,最后特别地选择了典型区域伊犁河谷,从气象的角度展现“塞外江南”别样的美;第四部分《一带一路看新疆》共20集,以访谈和新闻的媒体形式,从经济社会等人文地理方面介绍了新疆的14个地州市,这一部分内容较多,为了学生在使用本教材时,能够迅速捕捉到新疆各地州市的突出特点和区域特色,笔者采用短视频、微试题的方式直击区域特色,落脚于乡土地理文化,以更简洁的方式接地气。
校本教材系列共计三本,其中影视版教材《影视中的地理奥秘》和实践版教材《初中地理探究活动报告册》由教师编写完成,学生读本《学生论文集》则是收录学生写作的小论文为主,小论文的论题主要来源于2016年、2017年的地球小博士比赛以及参加地理校本课程的感悟,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保护、跨流域调水和校本课感悟三个专题。
《影视中的地理奥秘》是以遴选的影视资源库中的系列纪录片为载体,设计了四部分内容,每集都设计了视频简介、问题探究、学生点评三部分。视频简介是简要介绍本集的内容;问题探究是根据影片内容从地理视角设计探究题目,均以影片截屏图提示;学生点评是让学生在完成探究题目的基础上,以探究题的思路出发,写简短点评。影视版教材的完成经历了修订五部曲,即教师观看影片,编写校本教材;课前发放教材;课上播放影片,搜集资料;通过学生在探究题基础上完成的点评修改问题探究部分;将修订完成的校本教材再次发给学生,课下完成,搜集资料,定稿;根据学生完成探究题的情况和点评稿,调整探究题目,将修订完的题目再次发给学生,课后完成,以“编写教材-学生使用-学生评价-修订-再使用-再评价-定稿”为纲,实现了以学定教、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
通过影片的介绍,学生在视觉、听觉、情感上对中国地理和新疆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之探究题目的巩固,加深了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编写了《初中地理探究活动报告册》,本册以动手建模为思想指导,旨在拓展探究活动,共设计了五个模块,分别是中国地图新解、中国的民居、中国的24节气、水土流失模拟实验、新疆地形和坎儿井建模。中国地图新解是将使用频次较高的图,采用填、剪、拼、贴的方式重现,重复的区域采用动态叠图,不同海拔的地形区采用弹力折纸和记忆棉实现立体效果;中国民居模块通过学生阅读链接资料的介绍,观看《中国民居》的相关视频,分组搭建民居模型,更深层次地了解这些民居的特点,体味建筑与地理的密切关系,民居模型在今后的教学中可做教具;中国的24节气模块是在2016年11月申遗成功,也成功地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笔者从24节气与诗歌和24节气与农业两方面编写资料,学生通过阅读,观看24节气相关视频,课后查阅资料,完成手抄报,加深了对节气的认识,增强了生活地理的理念;水土流失模拟实验是教材实验的延伸和拓展,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从模拟实验环境推及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新疆地形和坎儿井模型模块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学习需要,秉承环保理念,将新疆地形图和坎儿井原理模型图立体化,进一步深化对新疆本土的了解,同时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教具。
通过学生的学习评价和校本课感悟的整理,笔者发现本套系列教材基本达到了人地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也反应了笔者的这套校本教材的开发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