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巧用手机,提高民族地区中师生汉语言教学质量
【作者】 赵媛华
【机构】 四川省凉山民族师范学校
【摘要】充分利用智能手机主动、自动学习,不但能够克服民族地区师范生学习汉语言交流障碍,还有利于师范生正确、流利、有感情读文,理解课文,提高语言课学业成绩,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形成自己教学特色。【关键词】手机;少数民族;师范生;语言教学
《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学科培训整合一体化模式研究”子课题——手机在民族地区师范生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研究论文
四川民族地区幅员辽阔,面积30.21万平方公里,少数民族人口491万余人,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改革开放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凉山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为巩固民族地区语言教育成果,提高民族地区语言教育质量,不断加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结构,民族地区急需大量的具有语言专业高素养教师。?如何巧用手机,提高民族地区中师生汉语言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养语言教师是一门学问,本人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对此有以下体会:
一、民族地区师范生语言学科学习现状及其特点
(一)凉山彝语简况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一种音节文字,共819个。彝语共六大方言区,方言区语音、语貌、语法差别较大,全民族通用的语言还没形成,文字使用范围小,大多数学生会说彝语,会读、不会写彝文,即使会写也不太清楚其书面意思。本民族语言只在本民族内部使用,其他生活领域都使用汉语。
(二)凉山民族地区汉语言教学现状
1.师资配置
凉山地处西南边陲,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在语言教学方面急需整体受过语言教育老师。但是由于地域偏远,条件艰苦,交流不便,大量受过正规语言教育,学识渊博的老师不愿投身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现有语言教育教师优秀人员大多集中在城市,乡下语言教师流失较快,水平不均衡,且有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先天不足,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2.语言文化障碍
对于少数民族同学来说,彝语会说不会写,汉语就是一门外语。在学习过程中,读不准音,弄不懂字、词句意思,弄不清语法,有些文章像在读天书。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由于受本民族母语干扰,不能及时理解老师讲授内容,语言课堂上,经常是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恹恹欲睡,老师提问,学生答非所问,大家的思维和步伐不在同一个时空,老师和学生以书本为中介进行的教学双向互动,有较多时间变成了老师的单一讲解,学生的机械接收,学生主体地位根本无法体现,老师教学劳而无功。
3.少数民族中师生无法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进而借助朗读理解课文。
我校中师生,在读课文时,由于受母语、方言影响,读错汉字字音发不准或者发不来汉字读音情况较多,如西昌地区同学,发音是基本就没有圆唇这一动作,“酸菜”发的音是“三菜”,“鱼”读的是“一”,更有少数腼腆学生,读不准汉字音,为避免同学取笑,索性闭嘴不读。而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是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语言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最基本方法。据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生接受信息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学生错读文字,导致无法理解字面反映意思或错误理解字面意思,闭嘴不读就谈不上语音、语调,更谈不上面部表情,结果一堂课结束,由于朗读较少,学生收获较少,老师劳而少功。
4.民族地区中师生汉语文知识积累少,文化底蕴薄,许多常见的旧知识,旧观点、方法都未掌握。语言课堂上的学习,不少时候几乎是从零开始,一节语言课结束,内容还有一大堆未学。
二、应对措施
1.大力培养本土教师,提高本土教师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教学专业技能。
据调查,目前全州各县乡村非本土教师流失率在5%—8%之间,相当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而在各类学校中,90%为本州人、60%为本县人、80%为本乡(镇)人。“本土化”教师是乡村学校教学的主力军。“本土化”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是“留下来的能力”,本土教师因文化背景、血缘关系、生活习惯等皆根植于当地,有扎根家乡服务教育的良好愿望。
2. 建立班级学习微信群,制作微课,促进师生间顺利沟通,克服语言交流障碍。
(1)微信特别适用于互动式的学习。考虑到现在的生活节奏较快,民族学生说听汉语言存在不少问题,不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课堂上未把握的要点都无法抽出连续的时间进行1对1的交流和学习。而微信所提供的免费聊天环境,和实时留言,消息推送等功能,适合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向教师提问,以及教师对学生反馈的快速响应。教学双方在不断地留言交流中,可以实时的建立1对1沟通环境。微信平台提供朋友圈功能,是传统教学模式的良好辅助。任何一个在现实中实际存在的班级学习组织,都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供的圈子在网上建立实时交流和分享的平台。通过班主任和教师发送推送消息,可以实现学习内容的快速分享。
(2)教师将所讲内容要点制成微课,然后将微课视频发送到到班群里,让学生利用手机反复看、听,克服交流障碍,弄明白每个知识点老师的观点和思考,然后从教师的观点和思考里受到启发,学会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学业,也丰富了教师资源。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典型的案例教学情境中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段思维能力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准教师学业水平和教学专业知识的成长,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利用手机互联网优势,采用多种手段朗读课文,范读课文,教会中师生朗读课文,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擅教别人读文。
教师可充分利用手机给学生范读课文,(课文范读,既可以是手机上下载的名家、名师的范读也可以是老师自己的范读、还可以是同班同学的范读)让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听读,使其在反复的听读过程中受到启发和熏陶,悟出文章韵味、旋律,文字本身的美。在语文教学中,无论老师讲得多么美妙,练习如何丰富,若缺乏严格的朗读训练,语文教学也不完整,质量也要打折扣。通过各种方式的范读,再让学生模仿读,美美的读文,让声音作用于心灵,使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其次,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手机的录音功能,录取自己朗读课文片段,把自己的朗读和别人的读相对比,发现自己读文的优缺点,朗读片段还可发送到班级微信群,请大家评议,相互取长补短,成为会读文,擅读文,擅教别人朗读之人,从而最终成为学识渊博之人。
4.教会学生利用手机搜索引擎自动、主动学习,增加知识积累,提升文化底蕴,提高语言素养,为成为未来合格的教师奠定基础。
互联网以其海量信息和信息的高速交互等特点成为影响现代人类最重要的东西之一。老师教会学生用手机在百度、搜狗、搜搜、谷歌、bing等搜索引擎上查找理解学会先前就该学会而未掌握的旧知识及其部分新知识,这样课堂上才能集中精力讲清本节要点,提升语言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中师课文《郑伯克段于鄢》一文时,第一课时的任务就是要学生能正确读文,掌握一些特殊句式,弄清课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如学生不提前预习,利用手机解决编年体,国别体、断代史、记传体、纪事本末等概念,不利于手机查看全文翻译,对课文内容没有一个大体理解,那老师教学课文时介绍了《左转》、《春秋》还要给学生解释编年体、国别体等定义,再带领学生根据课文注释,逐词逐句弄懂全文意思,教学结果大多是第一课时结束,课文大体意思都没搞清楚,更别说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弄清作者写作意图,掌握特殊句式,熟练朗读课文,第一课时任务未完成只好占用第二课时时间继续讲解。如果我们充分利用手机让学生自动、主动学习,解决上述新旧知识,那老师也就能在45分钟内轻松愉快的完成第一课时所有教学任务,为第二课时弄清庄公人物形象及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奠定基础。
结语:以智能手机为辅助学习语言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比如信息海量难以甄选,教师学习效率缓慢,学生自律性差或者自身运行不顺畅,费用高等,但在民族地区的师范教学中,它确实弥补了信息不完善和实现了和语言教育水平高的地区教育资源交互的特点,提升了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手机这一具有相当大潜力的教学手段将会在未来语言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彝文规范小组编.《彝文规范试行方案》 [民语文献] .四川西昌. 1980版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西城德外大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
[3]叶成林. 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 电化教育研究,2004,(3):18.
[4]周雪莉. 《现代教育技术》. 上海师范大学 ,2013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