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

【作者】 索南旺毛

【机构】 青海省杂多县第一民族完全小学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也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体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实际上语文教学就是对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培养,语感是这些能力的有机结合和升华。培养语感,是语文训练的最重要的目标,它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语感;朗读;领悟;升华
【正文】
  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重新审视、重新定位中,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语感作为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该在教学中怎样培养语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从范读中传递语感
  凡是美感强烈的文章,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浓郁的情感。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无法领会这些情感。此时,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教师范读时,首先要入情,将自己融入到文章的情感里,随着作者的情感而变化。通过眼神、表情、姿势等肢体语言和轻重、缓急、停顿、语调等朗读技巧,把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传递给学生,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达到传递语感的目的。如范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以低沉而缓慢的语气将学生带入对周总理那无限哀思的情景中。如灵车的装饰,朗读语调应深沉,表情悲痛,给人以庄严肃穆感,让学生感到此时沉痛笼罩着人们的心灵,悲伤笼罩着全中国。当范读人们向灵车致敬、默哀的情景时,可抓住关键词:“随着指挥”、“顾不得擦”、“眼睁睁”,用庄重、悲伤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使学生在朗读语气的感染下沉浸在对周总理的敬仰、哀伤之中。教师的范读将学生的思绪和情感带入了一九七六年那个特定的年代、特定的场景,在学生的心灵和作者悲痛的心情之间建起共鸣的桥梁。
  二、从朗读中领悟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是把书面的文字语言转换成响亮、清晰的用声语言的过程。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获得感知;好的文章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获得理解和领会;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自然而然地滋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朗读中要让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从声音上去吟味,从不同的语调、节奏中去思考;一边展开联想,使得琅琅成韵的诵读,成为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使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转化成一幅幅画卷呈现在学生大脑中,使学生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刻的体验,进而感悟文章真谛,培养语感。
  为了让学生更快更深地进入作者的情感领域,应着重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整篇或重点句段,达到和作者情感的契合。在经历了多种形式的自读以及分层次的理解读、体会读的语言循环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层层加深,对情感的体会步步深入,在螺旋上升的情感体验过程中,充分感知课文用词造句的生动及作者感情的奔涌,受到蕴藏其中的情感熏陶,从而对语言文字产生真切而强烈的感受,最终达到语感训练的目的。我认为,通过朗读训练语感,要让学生做到一下几点:
  1、读音正确,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添字,不重复字句,停顿适当。2、心到、口到、眼到,注意力集中,防止有口无心。
  3、正确处理重音、停顿,把握好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控制好速度和节奏,做到感情自然流露,不装腔作势。
  三、从阅读中领悟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的有些词句虽然并不深奥,表面意思也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句,教师应该牢牢抓住并作为语感的培养点,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足功夫。不但要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理解隐藏的含义、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而且还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如教学《燕子》“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一句时,把句中的“痕”与“根”做比较,使学生体会到,一个“痕”字,把处于高远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地表达出来,产生了一种朦胧美。通过对“痕”字的挖掘,使学生懂得了如何用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地表情达意。而这种体会过程就是对学生语感训练的过程。
  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应注意让学生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体验语言内涵跟具体事物的深刻联系。教师应抓住教材中表现中心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重点词(即语感培养点)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在生活中想象语感
  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训练语感,应引导学生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培养语感必须联系生活经验,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它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与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培养,努力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