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议化学教学中创新素质教育的实施
【作者】 才桑吉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中学
【摘要】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主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刻不容缓。【关键词】素质教育;化学;教学改革;实施
【正文】
创新教育中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其作为独立的个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所以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搞好化学教学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2、创造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
创造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给学生提供一个“激情、对话、开放”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有效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通过对新课程研究、探索,我们应给学生一个“激情、对话、开放”的课堂。作为化学教师固然要具备对学科的兴趣、热爱,要掌握较多的知识,但更应懂得教学艺术。教师不是“教书匠”,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其他行业,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主见鲜活的人,因此,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激情的课堂要求教师们上课要有亲切的教态,亲切的教态容易感染和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从内心感到教师是和他们一起在学习、探讨问题,没有居高临下的压力感。而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和蔼可亲的面容、落落大方的教姿融入学生主体,成为学生的朋友。如果发现学生提出的见解不尽合理,老师要及时加以鼓励、宽容,善待他们的错误和无知,还他们自主选择权利。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学生就会带着一种愉快、轻松的心情去投入学习和思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哪怕这些问题是很幼稚或者是钻牛角尖的,教师也不能听而不闻,有意回避,更不能讽刺、嘲笑学生。教师要放下架子,营造一种平等的气氛,提供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文化。教学相长,有时候我们通过师生对话,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或许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启发和帮助作用。所以,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提问、讨论,这比我们教师纯粹的满堂灌更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相互封闭只会导致落后。我们的课堂在确保课堂秩序的前提下,也可适当的开放。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让学生来充分展示自己,自主地探究化学知识,形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创新教育中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其作为独立的个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所以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搞好化学教学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2、创造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
创造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给学生提供一个“激情、对话、开放”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有效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通过对新课程研究、探索,我们应给学生一个“激情、对话、开放”的课堂。作为化学教师固然要具备对学科的兴趣、热爱,要掌握较多的知识,但更应懂得教学艺术。教师不是“教书匠”,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其他行业,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主见鲜活的人,因此,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激情的课堂要求教师们上课要有亲切的教态,亲切的教态容易感染和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从内心感到教师是和他们一起在学习、探讨问题,没有居高临下的压力感。而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和蔼可亲的面容、落落大方的教姿融入学生主体,成为学生的朋友。如果发现学生提出的见解不尽合理,老师要及时加以鼓励、宽容,善待他们的错误和无知,还他们自主选择权利。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学生就会带着一种愉快、轻松的心情去投入学习和思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哪怕这些问题是很幼稚或者是钻牛角尖的,教师也不能听而不闻,有意回避,更不能讽刺、嘲笑学生。教师要放下架子,营造一种平等的气氛,提供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文化。教学相长,有时候我们通过师生对话,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或许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启发和帮助作用。所以,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提问、讨论,这比我们教师纯粹的满堂灌更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相互封闭只会导致落后。我们的课堂在确保课堂秩序的前提下,也可适当的开放。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让学生来充分展示自己,自主地探究化学知识,形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