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简单语文不简单
【作者】 王景芳
【机构】 山东省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摘要】语文教育作为一门科学,不简单,但教学讲究的是方法,要简单,所谓简单,就是读读,说说,写写,就这么简单。但看似简单的事情却隐含着很多的不简单,比如为节省课堂有限的时间,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学内容,发现那些学生真正需要的、有用的东西,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教学中,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引导”;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教师要“开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思路卡壳时,教师要“疏导”。“简简单单教语文”追求的是指导的恰当,指导的明白,指导的科学,指导的内容具有提示性、启发性和示范性。【关键词】简单;语文;科学
【正文】
语文教育作为一门科学,不简单,但教学讲究的是方法,要简单。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交流与沟通,我们不论学习、工作和生活,都要与人相处,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与沟通,沟通需要语言表达,需要语言积累,需要表达方法。事实上,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搞得太复杂、太单调,学生不喜欢,效果也不好。我们主张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怎样简单呢?读读,说说,写写,就这么简单。当然,我们讲简简单单教语文,这个简单之中又有着诸多的不简单。
苏格拉底认为,谈话艺术像产婆接生一样,要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而不是别人的传授。他还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点燃智慧的火焰。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与文本,师生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不是苍白的一问一答,不是对课文内容平庸的图解,不是贴标签,不是喊口号。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并鼓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与感悟,让对话的过程焕发智慧的光彩。
另外。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还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学内容,发现那些学生真正需要的、有用的东西,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教学中,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引导”;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教师要“开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思路卡壳时,教师要“辅导”。我们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教学指导,教师应努力追求指导得恰当,指导得明白,指导得科学,使指导的内容具有提示性、启发性和示范性。
于永正老师一直以来是我崇拜的大师,曾多次在网上拜读他的文章,也曾多次观摩他的课堂实录。今日,于老师来到了我们开发区一中,有幸亲眼目睹了于老师的教学风采。
于老师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化繁为简,削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年号“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这十字真经。做到“目标集中”、“任务单一”、“要求明确”、“训练落实”,所谓“简洁唯美”,意在于此吧。
这些理念,一读便通,加上经常观摩于老师的录像课,自以为深谙于老师的教学风格,也能把这种简单语文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
在执教《牛和鹅》这堂公开课时,我预设了文中几个精彩片断,试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品味,我一再地试图把学生引入文中预设情境,通过文本对那只大白鹅动作及神态的描写,体会鹅的神气,不可一世,并竭尽全力一导再导,但学生就是进入不了情境,读起来还干巴巴的,甚至存在添字丢字,读破句等现象,更谈不上入情入境了,接下了几段精彩的描写也被学生读的大煞风景,一堂课下来,尽管我激情四射,可学生的情绪始终没有被调动起来,弄的我身心疲惫。这节课后,我的心情分外压抑,回家的路上我还在不断的反思,除了学生朗读能力欠缺,需要大力培养之外,关键的因素还在我这儿。于老师指导学生读,如春雨润物般渗透进学生的心田,调控课堂也如疱丁解牛,感觉如此游刃有余,经他的点拨,学生很快便投入到文本的情境中,看似简单的事情被转嫁到自己身上,效果却大相径庭。这让我充分认识到了没有扎扎实实的实践,没有平日课堂的不断探索,学到的东西也只是皮毛而已,并没有深刻的感悟,自然就不会行之有效,犹如无根之树,无源之水。
近段时间,我在不断地、反复地阅读,感悟于老师的阅读教学,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一点一滴的领悟,然后运用到教学当中。“文不读熟不开讲”,为了指导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要求学生要读正确、流利,一定严格要求,一字不忽视,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读出区别来,叹号与问号也要读出区别来,逐段逐段的“过”,必要时做示范,甚至领读。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获最大的效果。”的确,虽然说“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我们应该像于老师这样努力追寻最简便、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何时何地,无论语文教学如何改,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如是说,文本背后蕴含的是海洋,是广阔的天空,是丰富的精神家园,要理解它,感悟它,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地往孩子们地精神家园输送养料,为塑造他们的精彩人生添彩抹绿。只有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了,就证明了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教改中,要力求抓住语文的本真,在品读中走进文本,深入浅出的分析文本,读出自己的情感,品出文本的意境,彰显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语文教学方法多样,形式各异。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在简单中看到复杂,于平淡中体现神奇。
参考文献:
[1]《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于永正
[2]《小学语文教师》
[3]《语文教学必须“倡简”》 张庆
语文教育作为一门科学,不简单,但教学讲究的是方法,要简单。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交流与沟通,我们不论学习、工作和生活,都要与人相处,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与沟通,沟通需要语言表达,需要语言积累,需要表达方法。事实上,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搞得太复杂、太单调,学生不喜欢,效果也不好。我们主张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怎样简单呢?读读,说说,写写,就这么简单。当然,我们讲简简单单教语文,这个简单之中又有着诸多的不简单。
苏格拉底认为,谈话艺术像产婆接生一样,要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而不是别人的传授。他还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点燃智慧的火焰。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与文本,师生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不是苍白的一问一答,不是对课文内容平庸的图解,不是贴标签,不是喊口号。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并鼓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与感悟,让对话的过程焕发智慧的光彩。
另外。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还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学内容,发现那些学生真正需要的、有用的东西,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教学中,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引导”;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教师要“开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思路卡壳时,教师要“辅导”。我们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教学指导,教师应努力追求指导得恰当,指导得明白,指导得科学,使指导的内容具有提示性、启发性和示范性。
于永正老师一直以来是我崇拜的大师,曾多次在网上拜读他的文章,也曾多次观摩他的课堂实录。今日,于老师来到了我们开发区一中,有幸亲眼目睹了于老师的教学风采。
于老师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化繁为简,削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年号“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这十字真经。做到“目标集中”、“任务单一”、“要求明确”、“训练落实”,所谓“简洁唯美”,意在于此吧。
这些理念,一读便通,加上经常观摩于老师的录像课,自以为深谙于老师的教学风格,也能把这种简单语文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
在执教《牛和鹅》这堂公开课时,我预设了文中几个精彩片断,试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品味,我一再地试图把学生引入文中预设情境,通过文本对那只大白鹅动作及神态的描写,体会鹅的神气,不可一世,并竭尽全力一导再导,但学生就是进入不了情境,读起来还干巴巴的,甚至存在添字丢字,读破句等现象,更谈不上入情入境了,接下了几段精彩的描写也被学生读的大煞风景,一堂课下来,尽管我激情四射,可学生的情绪始终没有被调动起来,弄的我身心疲惫。这节课后,我的心情分外压抑,回家的路上我还在不断的反思,除了学生朗读能力欠缺,需要大力培养之外,关键的因素还在我这儿。于老师指导学生读,如春雨润物般渗透进学生的心田,调控课堂也如疱丁解牛,感觉如此游刃有余,经他的点拨,学生很快便投入到文本的情境中,看似简单的事情被转嫁到自己身上,效果却大相径庭。这让我充分认识到了没有扎扎实实的实践,没有平日课堂的不断探索,学到的东西也只是皮毛而已,并没有深刻的感悟,自然就不会行之有效,犹如无根之树,无源之水。
近段时间,我在不断地、反复地阅读,感悟于老师的阅读教学,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一点一滴的领悟,然后运用到教学当中。“文不读熟不开讲”,为了指导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要求学生要读正确、流利,一定严格要求,一字不忽视,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读出区别来,叹号与问号也要读出区别来,逐段逐段的“过”,必要时做示范,甚至领读。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获最大的效果。”的确,虽然说“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我们应该像于老师这样努力追寻最简便、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何时何地,无论语文教学如何改,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如是说,文本背后蕴含的是海洋,是广阔的天空,是丰富的精神家园,要理解它,感悟它,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地往孩子们地精神家园输送养料,为塑造他们的精彩人生添彩抹绿。只有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了,就证明了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教改中,要力求抓住语文的本真,在品读中走进文本,深入浅出的分析文本,读出自己的情感,品出文本的意境,彰显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语文教学方法多样,形式各异。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在简单中看到复杂,于平淡中体现神奇。
参考文献:
[1]《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于永正
[2]《小学语文教师》
[3]《语文教学必须“倡简”》 张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