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探索

【作者】 郑翠华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南墅镇北墅完全小学

【摘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这一生活教育理论问世以来,一直以鲜明的观点在告诉我们,教育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互相促进,不可分割。借着新课程改革这一契机,教育与生活的无痕对接再次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本文阐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重建,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光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重建;语文教学;生活化
【正文】
  重建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要将语文课程相关的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激发他们作为生活主体参与生活活动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实现生活和学习合二为一的目标,从而获得有活力的语文知识,陶冶高尚的情操,形成综合的语文素养。
  一、留心观察,认识生活
  许多文本内容是学生比较常见和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学生对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教学时教师要努力挖掘这些学生熟知却又被遗漏的教学元素,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唤起曾经的生活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荷花》一文,荷花虽然对学生来说司空见惯,但是真正用心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老师如果在课堂上设计明确的观察任务,教给科学的观察方法,并精心指导学生去抓住荷花特点进行观察,感受荷花的美。这样,活生生的荷花就会透过文本呈现在学生面前。激活了学生的生活文本,学生的学习活动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雷雨》一文,可以借助影像资料,指导学生从视觉、听觉各方面去观察、感受雷雨前、中、后的景物变化,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加深对生活的印象,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使得文本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我们的教材体系中,有的文本内容却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难度,老师在教学时如果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形象、直观地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唤起学生的生活回忆,激起学习兴趣,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文本就水到渠成了。也有一些老师善于对文本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如编排成课本剧演一演,就可以把语文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在教学课文《葡萄沟》时,为了让学生在研读课文时能进一步体会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老师带几位学生扮演“客人”,请其余学生当老乡。客人说:“我是来自浙江的客人,听说你们这儿的葡萄很有名。”几位“老乡”说:“你好呀,欢迎,欢迎,快坐会儿,来尝尝我们这儿的葡萄吧!”(师做吃状)师说:“哦!吃饱了,谢谢!”老乡说:“再坐会儿吧!这儿还有葡萄带些回去吃吧……”全班学生都赶着上来尝葡萄,场面相当热闹。毫无疑问,学生结合了实际生活中“招呼客人”与一些课文的相关信息,进行处理,才有了这样的表演。这时教师顺势引导:“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哪些地方能看出老乡热情?”在目睹了实践操练后学生纷纷举手,畅所欲言。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表演,其效果无疑会远胜于教师抽象的讲解,而使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应用。
  二、亲临生活,开放课堂
  课堂是个宽泛的概念,它外延为课堂教室外,课本练习之外。都说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教师要做有心人,“放雀出笼”,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亲自到工厂、市场、乡村、住户中去调查、访问、参观、实践,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并逐步培养和引导学生也做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有心人。教师要做到擦亮自己和学生的慧眼,让学生走出教室这个小课堂,开放社会这个大课堂,寻找社会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学生亲临生活,使社会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教材。
  1亲临校园,开放课堂
  校园是个大课堂,校园语文学习因素随处可见,告示牌上的文字、橱窗里的标语、学校的通知、校务公告栏的文件等。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并在课堂上交流,让语文教学面向校园。同时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个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激烈的运动会、快乐的六一节、有意义的少年税校活动、为灾区人民、身患疾病的伙伴捐款等等,都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好素材。
  2亲临社会,开放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小学生经常会跟随大人去超市、酒店、游乐园等地方消费和游玩。超市内,琳琅满目的物品都是小学生经常接触的,在超市的物架上都有每样物品的名称和价目;在酒店中都有不同风格的装饰摆设、菜单、餐具;游乐园更是儿童的天地,在享受快乐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积累知识......这些社会生活无时无刻地在向学生展示着语文学习的内容。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去收集各种商标、小包装袋,摘录广告上认识的精彩语句等,让学生动手、动脑,收集、整理、编排,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成就感得到满足。组织学生去调查超市的经营状况,给超市领导写信,这些更是学习语文的好载体。同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亲自设计探究性、交流性、趣味性的生活化作业,引导学生共同去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做在生活中学习的小主人。挖掘校外的教育资源,参观考察古建筑群,感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到农村去帮助出黑板报;到企业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都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无机地相交相融,重建鲜活的语文生活。
  三、描绘生活,感悟生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它强调体验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感悟,建立在学生的亲历之后。这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它又强调,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创造生活,才能放飞学生生命的自我,体验成长的快乐,感悟生命的精彩。课堂教学和生活中,常有一些事情,会使学生耳目一新、心灵一震,但又稍纵即逝。如课堂中突然闯入的一只蜜蜂,轰然倒地的桌子……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知道学生写作的良机,教师应及时捕捉,因势利导,即兴作文。这样的作文,因为学生经历了全过程,写起来得心应手。记得有一次,上课铃声响了,教师还是闹哄哄的,从他们的议论中我似乎能听出教室里多了一位“客人”。仔细一问,果然在一位男生的矿泉水瓶里,一直极富生命力的蚂蚱在跳着、蹦着。这时可真为难我,是不去处理它?还是去处理它?如果要处理,怎么处理。我犯困了!看着学生们那新鲜劲儿,我突发灵感,请出“客人”,
  请这几位调皮孩子从外形、动作特点等方面进行观察、介绍,再请其他小朋友轮流观察之后,写下一篇观察日记。在哄闹之后,教室渐渐安静了下来。我高兴,生活的瞬间让我和学生们有了生动的写作素材。一篇篇生动有趣、极具个人特色的习作在学生笔尖流淌着。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确立大语文观,坚持“以世界为教材,以生活为课堂”,走近生活,立足文本;亲临生活,开放课堂;描绘生活,感悟生命,实现生活与语文的无痕对接、语文与生活的高度统一,将不再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年6月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