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生物课堂提问的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 李彬彬
【机构】 西南大学银翔实验中学
【摘要】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是借助课堂提问来完成的,课堂提问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本文旨在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生物有效性课堂提问进行初步探讨,并借助一些生物教学实例分析在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关键词】生物;课堂提问;有效性
【正文】
新课程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呢?它指在一种好奇心的的驱使下,通过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的智力投入,内容和形式非常丰富的学习活动。好的探究性活动,必须要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或者是能激起问题的事物或某种现象,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观察和思考等建构知识的活动,从而扩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因此,作为高中生物老师如何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富有创造性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课堂中提问的几种形式,谈谈个人粗浅的一些尝试。
1.激趣的猜想性问题
猜想性问题,即指问题的答案是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估计从而推测出来的,但是有待于证明后才能确定。在问题的激励下,学生根据已知想象未知,根据部分估计整体,根据条件推测结果,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在课堂上,猜想性问题往往会造成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能达到三种状态。由于是猜想,学生兴趣浓,情绪激动——想猜;由于是猜想,学生胆大,想冒险——敢猜;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不是瞎说——能猜。猜想之后,学生急切的想知道答案,思维活跃,这时证实猜想非常重要,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主动性大大增强。
例如,学完“物质的跨膜运输”的知识后,我提出了猜测性问题:“低温是否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呢?如果影响,是促进还是抑制?”同学们一下子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继而引起了争论。我趁热打铁追问道:“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呢?”同学们兴趣盎然,自动结合成几个小组进行分析研究,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这样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灵活运用实验知识、迁移知识的能力。
由此可见,猜想性问题的设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内化知识,为知识系统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以猜激疑,以疑促猜,在猜想尝试中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灵活的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就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这就要求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是前所未有的独特想法,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发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在这种开放式问题的推动下,学生就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产生多种答案的同时,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例如,在讲“基因的分离定律”时,为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我出示了这样的问题:现捕获一只罕见的白化雄性猕猴(白化由基因aa控制)。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这只白化猕猴繁育出更多的白化猴。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你一言我一语,话匣子也如波涛汹涌般打开。通过讨论有如下设计方案:①用这只白化雄猕猴和多只正常雌猴交配得到子代,再让子代雌雄猴相互交配,其后代中约有1/4的猕猴为白化猴。②用白化雄猕猴和正常雌猴交配得到子代,再让这只白化雄猴和子代雌猴相交,其后代中约有1/2的猕猴为白化猴。③利用克隆技术繁育白化猴。取出白化猴某体细胞中的细胞核,转移到去除细胞核的正常猴的卵细胞中,再将此细胞“种植”到正常雌猴的子宫内进行发育,即可得到白化猕猴。在这种开放式问题的引导下,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既检验了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3.独创的突破性问题
突破性问题,是指问题的答案不仅限于所学课本的知识内容,而往往是超越课本知识以外的回答,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仅对于学生只能利用课本现成的知识回答,而且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储存的知识或查找资料来回答。其作用:一是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处处留心皆学问;二是培养学生收集、积累知识的习惯;三是建立自信心,使学生相信自己离开老师,自己也能解决问题;四是提供一次让学生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时,我提出如下问题:过氧化氢在碱性条件下就会加快自然分解的速度,为什么?课后请同学们自己做实验验证,并解释原因。课后学生查询资料后发现过氧化氢是二元弱酸,在水中逐步电离,在碱性环境下,过氧化氢加速水解,而过氧根离子则比过氧化氢更容易分解出氧气。下节课上课时学生把答案告诉了我,并指出教材中相关实验设计需要改进的地方。
4.诱惑的启发性问题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启发性问题,是指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诱惑力,而答案又不是轻而易举的可以得到,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处理。问题是学生生活范围内所感受到的,虽熟悉但又不能马上解决,产生诱惑,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探索。
例如,讲解“物质的跨膜运输”时,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一系列问题以引导思考:如果你连续嗑咸瓜子,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发干,为什么?用盐腌萝卜、青菜一段时间后,坛子的水会变多,多出的水从哪里来?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庄稼的“烧苗”现象?这些生活实例,同学们的疑问早已有之,苦于无法解决,现在听到老师提起,马上露出迫不及待的表情,“是啊,为什么呢?”教师不失时机,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去引入,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5.激励的争辩性问题
争辩性问题,是指能引起争论、激发思考的问题。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它的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例如:学习酶具有高效性的时候,演示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设计以下问题,诱导学生争辩:做这个实验时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猪肝?为什么要将猪肝制成研磨液?滴入肝脏研磨液和FeCl3溶液时,能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通过诸如此类的争辩,让学生自由发挥,对的地方老师适时给予肯定,使其他学生记得更牢,说得不对之处,往往会引发一场针锋相对的唇枪舌剑,观战者在这场争论中多数能把正确和错误区别开来(教师亦可适当加以点拨或纠正)。其结果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深化理解,而且易使学生获得无穷的乐趣。
当然,生物课堂提问的形式也不拘泥于以上五种,而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作为高中生物老师,我们要以问题为切入点,精心设计、巧妙诱导,营造一个“问题——探究”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生物课堂上思维活跃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质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步实现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新课程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呢?它指在一种好奇心的的驱使下,通过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的智力投入,内容和形式非常丰富的学习活动。好的探究性活动,必须要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或者是能激起问题的事物或某种现象,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观察和思考等建构知识的活动,从而扩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因此,作为高中生物老师如何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富有创造性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课堂中提问的几种形式,谈谈个人粗浅的一些尝试。
1.激趣的猜想性问题
猜想性问题,即指问题的答案是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估计从而推测出来的,但是有待于证明后才能确定。在问题的激励下,学生根据已知想象未知,根据部分估计整体,根据条件推测结果,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在课堂上,猜想性问题往往会造成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能达到三种状态。由于是猜想,学生兴趣浓,情绪激动——想猜;由于是猜想,学生胆大,想冒险——敢猜;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不是瞎说——能猜。猜想之后,学生急切的想知道答案,思维活跃,这时证实猜想非常重要,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主动性大大增强。
例如,学完“物质的跨膜运输”的知识后,我提出了猜测性问题:“低温是否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呢?如果影响,是促进还是抑制?”同学们一下子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继而引起了争论。我趁热打铁追问道:“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呢?”同学们兴趣盎然,自动结合成几个小组进行分析研究,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这样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灵活运用实验知识、迁移知识的能力。
由此可见,猜想性问题的设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内化知识,为知识系统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以猜激疑,以疑促猜,在猜想尝试中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灵活的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就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这就要求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是前所未有的独特想法,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发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在这种开放式问题的推动下,学生就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产生多种答案的同时,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例如,在讲“基因的分离定律”时,为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我出示了这样的问题:现捕获一只罕见的白化雄性猕猴(白化由基因aa控制)。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这只白化猕猴繁育出更多的白化猴。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你一言我一语,话匣子也如波涛汹涌般打开。通过讨论有如下设计方案:①用这只白化雄猕猴和多只正常雌猴交配得到子代,再让子代雌雄猴相互交配,其后代中约有1/4的猕猴为白化猴。②用白化雄猕猴和正常雌猴交配得到子代,再让这只白化雄猴和子代雌猴相交,其后代中约有1/2的猕猴为白化猴。③利用克隆技术繁育白化猴。取出白化猴某体细胞中的细胞核,转移到去除细胞核的正常猴的卵细胞中,再将此细胞“种植”到正常雌猴的子宫内进行发育,即可得到白化猕猴。在这种开放式问题的引导下,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既检验了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3.独创的突破性问题
突破性问题,是指问题的答案不仅限于所学课本的知识内容,而往往是超越课本知识以外的回答,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仅对于学生只能利用课本现成的知识回答,而且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储存的知识或查找资料来回答。其作用:一是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处处留心皆学问;二是培养学生收集、积累知识的习惯;三是建立自信心,使学生相信自己离开老师,自己也能解决问题;四是提供一次让学生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时,我提出如下问题:过氧化氢在碱性条件下就会加快自然分解的速度,为什么?课后请同学们自己做实验验证,并解释原因。课后学生查询资料后发现过氧化氢是二元弱酸,在水中逐步电离,在碱性环境下,过氧化氢加速水解,而过氧根离子则比过氧化氢更容易分解出氧气。下节课上课时学生把答案告诉了我,并指出教材中相关实验设计需要改进的地方。
4.诱惑的启发性问题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启发性问题,是指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诱惑力,而答案又不是轻而易举的可以得到,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处理。问题是学生生活范围内所感受到的,虽熟悉但又不能马上解决,产生诱惑,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探索。
例如,讲解“物质的跨膜运输”时,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一系列问题以引导思考:如果你连续嗑咸瓜子,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发干,为什么?用盐腌萝卜、青菜一段时间后,坛子的水会变多,多出的水从哪里来?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庄稼的“烧苗”现象?这些生活实例,同学们的疑问早已有之,苦于无法解决,现在听到老师提起,马上露出迫不及待的表情,“是啊,为什么呢?”教师不失时机,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去引入,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5.激励的争辩性问题
争辩性问题,是指能引起争论、激发思考的问题。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它的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例如:学习酶具有高效性的时候,演示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设计以下问题,诱导学生争辩:做这个实验时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猪肝?为什么要将猪肝制成研磨液?滴入肝脏研磨液和FeCl3溶液时,能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通过诸如此类的争辩,让学生自由发挥,对的地方老师适时给予肯定,使其他学生记得更牢,说得不对之处,往往会引发一场针锋相对的唇枪舌剑,观战者在这场争论中多数能把正确和错误区别开来(教师亦可适当加以点拨或纠正)。其结果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深化理解,而且易使学生获得无穷的乐趣。
当然,生物课堂提问的形式也不拘泥于以上五种,而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作为高中生物老师,我们要以问题为切入点,精心设计、巧妙诱导,营造一个“问题——探究”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生物课堂上思维活跃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质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步实现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