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作者】 陈文瑞
【机构】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第一中学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是高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中政治课教学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在教学实践中要把“24字”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治教育、诚信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为切入点,同时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育德功能。【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正文】
培育当代中学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形势下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首要任务。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广大政治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把以“24字”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材有机结合,以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育德功能。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因
基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追求。与其它学科不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担负着智育和德育的双重任务。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德育比智育更为重要。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可见,道德比智慧更为重要。因此,教育部提出“德育为先”、“智育为重”。因此,高中政治课教学承担的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基于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三观”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付出了代价,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然资源在某种程度上过度耗费,自然环境在某种范围内受到严重污染;二是社会上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一些人在基本的道德价值观上出现了混乱,理想信念淡薄,思想道德滑坡等。这一切,又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高中生的年龄段介于未成年到成年之间,容易受到一些错误思想的侵蚀,因此,必须正本清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行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本身就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应充分发挥其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教育是达到社会认同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就必须把其内容及要求与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认知水平结合起来,将其内容引入课堂,引入教育教学实践,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做人及成长成才的座右铭。
高中思想政治课《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中的许多内容均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因此可以把它们作为很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材,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在教学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认为可从下列方面入手。
第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不同层面的价值目标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相关内容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对其公民进行国家观念的教育。在《政治生活》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同学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涉及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上,从而培养其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经济、科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同时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在《文化生活》教学中,要向学生着重阐述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必须永远高扬的旗帜。
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在《政治生活》讲述公民的政治生活时,就要让同学清楚,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在讲述“公民的政治参与”时,明白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有序的,即依法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讲述“政府的权力”时,让学生清楚政府权力必须依法行使,政府必须依法行政,依法决策。在综合探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教学中,集中归纳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主要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必须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经济生活》讲“市场配置资源”时,让学生明确,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作为市场的主体一方面要遵守市场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育学生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同时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诚信观念教育。“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多元化的观念中,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灌输诚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经济生活》“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教学中,一个公司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讲诚信可以带来效益。在讲“市场配置资源”时,让学生知道,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而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是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因此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文化生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教学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因此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而诚信正是其中重要内容。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告知学生诚信属于一种正确的社会意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能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价值观有导向作用。因此诚信对于个人、对整个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讲诚信,反对失信。
集体主义观念教育。在《生活与哲学》“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因而必须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中,可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知道,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学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因此,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同进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
第二、教学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道德教育很大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缺乏生活气息,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老师在材料的选择上,在语言的表达上必须贴近学生生活。从他们的真实生活中、从他们所生活的时代中去寻找道德教育的素材和契机。只有如此,才有利于引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化知为行。
道德教育只有在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才可能是有效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和同学的实际相接近,才有利于学生将现实生活与教材有机结合,使老师所选择的材料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所选材料脱离学生生活的时代、实际很远,或用学生不熟悉的生活背景来创设情境去解释教材内容,就会使学生得不到真切的体验和感受,并对课本内容感到费解。
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贴近学生的认知方式,高中思想政治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实效性就会逐步体现出来。
培育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责任,任重道远。
培育当代中学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形势下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首要任务。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广大政治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把以“24字”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材有机结合,以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育德功能。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因
基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追求。与其它学科不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担负着智育和德育的双重任务。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德育比智育更为重要。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可见,道德比智慧更为重要。因此,教育部提出“德育为先”、“智育为重”。因此,高中政治课教学承担的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基于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三观”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付出了代价,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然资源在某种程度上过度耗费,自然环境在某种范围内受到严重污染;二是社会上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一些人在基本的道德价值观上出现了混乱,理想信念淡薄,思想道德滑坡等。这一切,又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高中生的年龄段介于未成年到成年之间,容易受到一些错误思想的侵蚀,因此,必须正本清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行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本身就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应充分发挥其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教育是达到社会认同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就必须把其内容及要求与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认知水平结合起来,将其内容引入课堂,引入教育教学实践,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做人及成长成才的座右铭。
高中思想政治课《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中的许多内容均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因此可以把它们作为很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材,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在教学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认为可从下列方面入手。
第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不同层面的价值目标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相关内容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对其公民进行国家观念的教育。在《政治生活》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同学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涉及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上,从而培养其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经济、科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同时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在《文化生活》教学中,要向学生着重阐述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必须永远高扬的旗帜。
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在《政治生活》讲述公民的政治生活时,就要让同学清楚,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在讲述“公民的政治参与”时,明白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有序的,即依法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讲述“政府的权力”时,让学生清楚政府权力必须依法行使,政府必须依法行政,依法决策。在综合探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教学中,集中归纳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主要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必须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经济生活》讲“市场配置资源”时,让学生明确,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作为市场的主体一方面要遵守市场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育学生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同时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诚信观念教育。“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多元化的观念中,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灌输诚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经济生活》“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教学中,一个公司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讲诚信可以带来效益。在讲“市场配置资源”时,让学生知道,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而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是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因此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文化生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教学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因此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而诚信正是其中重要内容。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告知学生诚信属于一种正确的社会意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能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价值观有导向作用。因此诚信对于个人、对整个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讲诚信,反对失信。
集体主义观念教育。在《生活与哲学》“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因而必须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中,可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知道,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学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因此,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同进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
第二、教学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道德教育很大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缺乏生活气息,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老师在材料的选择上,在语言的表达上必须贴近学生生活。从他们的真实生活中、从他们所生活的时代中去寻找道德教育的素材和契机。只有如此,才有利于引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化知为行。
道德教育只有在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才可能是有效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和同学的实际相接近,才有利于学生将现实生活与教材有机结合,使老师所选择的材料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所选材料脱离学生生活的时代、实际很远,或用学生不熟悉的生活背景来创设情境去解释教材内容,就会使学生得不到真切的体验和感受,并对课本内容感到费解。
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贴近学生的认知方式,高中思想政治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实效性就会逐步体现出来。
培育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责任,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