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不要让多媒体迷失了语文教学的“双眼”

【作者】 孙 艾

【机构】 新疆轮台县第十小学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但是,由于多媒体的滥用,语文教学被喧宾夺主,让语文教学迷失了“双眼”。
【关键词】滥用多媒体;课堂容量;知识的直观化;语文基本功训练;迷失“双眼”
【正文】
  近年来,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为更快适应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教师的信息素养也不断得以提升,多媒体进入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它以声像、图文并茂的直观优势,让老师在教学中能轻松教学,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于是,原本朴素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语文课堂,因有了多媒体而变得热闹非凡,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因有了多媒体的辅助而变得花哨。但是,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多媒体的滥用,语文教学被喧宾夺主,让语文教学迷失了“双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过分强调课堂教学容量
  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大语文观。在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明白,要引导学生以教材为载体,通过课外书、网络的学习,拓宽学习语文的途径和视野,此时,多媒体为教师向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信息提供了便利,但是,有的教师为了丰富课堂的深度和广度,便把自己在网络上收集到的音频、视频资料全带进课堂塞给学生,结果使课堂容量过大,教学目标偏离,教学环节出现了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不良教学现象。一位老师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北京亮起来了》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生,于是搜集了很多有关北京的风景图,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北京的“亮”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时,老师没有引导学生抓住表现北京亮的相关句子来进行美读,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揣摩北京夜晚的美,而是直接出示这些图片,学生的视觉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虽然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开阔了视野,但是完全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朗读,没有引导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很低。
  二、片面追求知识的直观化
  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突破了文本信息的局限性,使许多知识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因此,有些语文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总是想方设法实现文本信息的直观化、形象化——课件制作得精美。事实上,使文本所描绘的景物和人物形象在学生脑海中得以再现,仅是语文学习的内容之一,而不是终极目标。多媒体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文本信息进行声音、图像等方面的处理,只能使学生达到对作品的初步审美要求,却无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长此以往,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然导致学生想象力的缺失。语文教学的终级目标是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并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代替不了学生对词语和优美句子的品读、玩味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语言交流。一位教师在执教五年级下册的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老师让学生理解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学生还没有来得及细细揣摩、思考,老师就迫不及待地出示几张鲜花怒放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来理解者两个词语的意思,虽然这些图片让学生对含义深刻的词语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但是,却让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受到了限制。如果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或上下文理解词语后,再出示这些图片来辅助、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可能更加恰切。
  三、 忽视了语文基本功训练
  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教师的范读往往被老师下载的声情并茂的音频资料所代替,这对于有效指导学生朗读显然是利少弊多。课堂上学生用于阅读的时间也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已经有所减少。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老师在执教这篇文章时,可以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引导学生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盲女孩对生活、生命的热爱,从而让学生受到热爱生命的教育,让学生与作者、与安静产生情感共鸣。但是,一位老师执教这篇课文时,却把重点放在了如何制作精美的课件上了,而没有真正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在引导学生理解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时,老师出示一些制作的安静放飞蝴蝶、蝴蝶飞翔的动画幻灯片,学生看得全神贯注,眼花缭乱,加上老师播放配乐的示范朗读,学生仿佛沉醉在这美妙的情景中,完全忽视了文中优美句子的品读、美读,学生的想象力被扼制,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课堂中也没有得到充分训练,把语文课的语文味完全摒弃了。如果在文本的最后一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学生难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时,老师可以通过换词训练来朗读,把“谁”换成“安静”、“残疾人”、“我们”,再让学生进行朗读,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不但突破了对这句话的理解,朗读能力得到训练,而且在朗读中情感得以升华,从而理解了课题《触摸春天》的真正内涵,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在读中悟情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运用教材为载体,学习文本听、说、读、写的方法,进一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以运用,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如在教授诗歌时,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音频资料来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引领,但它绝不能代替教师的朗读指导;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诗歌的意境,但绝不能代替学生潜心体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如果在教学前看是否有使用多媒体的必要,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能达到教学效果时,就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去制作课件,而应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以及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上,加之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才不会让多媒体迷失语文教学的“双眼”,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丰盈、润泽,让多媒体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真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