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对初中生语文学习无问题意识的探索

【作者】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交梨民族中学 吴泰友



【正文】

       要:初中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教育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被动者,造成学生只会“答”,不会“问”的现象。语文课无问题现象已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就此从多方面分析学生无问题的意识形成原因及对策。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   问题意识;  质疑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何谓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基础。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不难发现,有关问题意识的培养其实已经处于很令老师难堪的地步了:老师问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知识点,与此无关的问题都不该问、不会问、也没有时间问。而学生提问的太少了是因为他们不敢问,不想问,不会问,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乐于回答,不愿质疑。现实中的语文课堂实际上就是老师问、学生答。我们的学生所擅长的是解决现成的问题,而不会发现问题;长期的“师问生答”式教学,严重弱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上一旦要求学生根据文本中发现问题,并相互质疑时,学生要么面面相觑,不知道怎样下手;要么赶紧翻看手头的资料或练习,“抄袭”现成的问题作为“答案”上交,以完成任务。可是,众所周知,好奇心、求知欲和问题意识本是人的天性,可当孩子们跨入学校大门后,问题便逐渐减少以至无问题产生了。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当然,这种“冷场”现象,在笔者看来,如果从多方面的分析,学生无问题的意识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部分:

    一、 学生的角度

    1、 缺乏生活经历。当今社会复杂多变,又是经济、信息发展高速期,学生面临着多种社会的影响,在这种影响的驱使下,心急浮躁,一切都走马观花。很少有学生潜心观察、体会生活,对实际生活现象提不出疑问。“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阐述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来学好语文。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资源。生活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养成时时、处处、事事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我们的学生有时却只是匆匆的过客。所以,才会出现脑子空白,无问题状态。

    2、 不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语文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应当而且必须积累一定的基础知识,作为知识结构的根基。语文知识孤立、零散、互相都没关联等,这也是造成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在课堂上,只会出现“无源之水,无米之炊”现象。由于少数学生缺乏基本的知识结构,常常还没听懂老师提出的问题,其他学生就说出结论来了。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呆坐在座位上,什么也不想,就等着大家讨论之后抄写老师半数的最后结论。

    3、 缺乏自信,从众心理。

我们身处在繁忙的工作之中,往往忽视班级中 “弱势群体”。 每个学生都会经历无数次的考试。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考试带给他们更多的是失败的心理体验,由此产生的挫折感往往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尤其在优等生和老师面前抬不起头来,因此自卑心理就油然而生,试想在学习中没有信心,也缺乏兴趣与动力的学生,如何能产生理想的学习效果,无数次的失败只会招来更多的责备,由此形成无休止的恶性循环。以至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而更多的连锁反应也将由此而生。

    从众是指在群体压力下,主体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大家保持一致的行为。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中等偏下学生群体。一个学生不提问,连带几个学生都不举手。一段时间后,大家就形成不约而同“默契”。

    二、 教师角度

    1、 旧的教学观念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旧教学理念支配下的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种长期在我国的教学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唯上唯书”的“灌输式”教学。即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口头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播系统连贯的知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师生的职责泾渭分明,教师的责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任务则是认真忠实地记住老师讲的话。如果这种“灌输式”方法运用不当,很容易导致学生消极、被动地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对学生的批判精神,创造激情和问题意识的一种扼杀。还有些教师滥施权威,凭自身好恶,奖惩学生使学生处于屈从和谦卑状态。教师的这种权威对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

    2、 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也会对学生的问题意识产生影响。

    有的教师缺乏较高的素养和较深的底蕴,表面上向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的质量都不够高,期望的是学生按照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教师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得出预设答案,所以向学生提问只是教师完成教案的一个环节而已。有些课上虽然学生的讨论不乏热烈,但令人遗憾的是教师拿不出高学生一筹的见解,不能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致使学生仍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

    语文课无问题现象已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对此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 改变旧观念,树立新理念。

    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求在教学工作中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使学生真正主动地学习。在指导思想要上以学定教,加强实践。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但要把握度,不能流于形式。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疑惑、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我们要打破旧观念,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教师的角色不再单一,不仅成为学生的“教”师,更应该成为一名“人”师。从心理角度,抓住学生学习的心理,排除学习障碍,消除课堂上的紧张和压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现个性。

    二、 从学生原有基础入手,激活学习潜能

    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本来就是一个以生动鲜活为基本特点的学科,应该允许分歧和争鸣。“灌输式”教学,没从学生实际出发,只是一些没有价值,甚至是深奥难懂问题,就把学生推向了无问题的深渊。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多站在学生角度备课,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或感兴趣内容,以此为切入点,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当然,激活学生学习潜能的方法很多,这就要求教师使出浑身解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要想学生学得好,课堂气氛活跃,学会质疑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途径之一。

    三、 实施质疑策略的关键----引导学生善问

    高质量的“问”是开山的斧子,深耕的犁杖。我们要在学生敢问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从“这个词语我不懂”、“这个句子我不明白”之类浅层次的质疑过渡到具有研究性、鉴赏性、评价性的层面进行质疑、探索。

    1.抓住课题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精练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有的准确地揭示的文章的中心,它是发现问题的有效切入点。如我在教学《散步》时,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思考,进行质疑:“读了课题你会想到什么?”“散步指什么?”这些问题是贯穿全文的,也是学生很想知道的,由课题而质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打开他们思维的匣子,提出有水平的问题。

    2.抓住关键词语、句子质疑。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引导学生质疑:“爸爸的花儿落了 ‘花’表现在哪些地方?”引起争论,掀起波澜,抓住这“花”字就成了理解全文的突破口。

    3.从看似矛盾,却又合情合理的地方质疑。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抓住这对矛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似乎”又说“确凿”呢?”学生仔细思考后就会悟出文章的道理:作者特殊的心理,表达对百草园的依恋。 

    总之,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须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学通讯》2010.22010.8

     [2]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倪文锦

     [3]  《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向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