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问题意识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丰乐中学 潘应坤
摘 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而问题意识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分析当前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问题意识的途径,以期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问题意识;优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形势下,问题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是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积极因素;问题意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保证。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对实施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思想有待提高
在长期应试教育环境下,教师占有绝对的中心地位,教科书就是真理,学生只能听教师讲,而很少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质疑、发问,使得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淡薄。 目前,我国初中数学教学中,随着教育的发展,虽然出现了很多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教师思想认识的落后,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还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实施。
(二)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目前,还没有完全改变“学习为了考试”这种看法,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名气,争取更多的生源,比较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依据,与教师的奖金挂钩。 一些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厌其烦地讲解各类题型,搞题海战术,实行满堂灌教学方式,对一些勇于质疑的学生,不但不加以引导、鼓励,还采取冷处理方法。更有甚者,有的教师认为学生问问题就是钻牛角尖,是调皮捣蛋的体现,给予严厉的批评,这与素质教育的本质不符,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途径与方法
(一)设疑引入
传统教学中是把学习的内容直接展示给学生,而问题教学中的学习内容则不同,它是以问题来引入的。 教师提前吃透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一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用有趣的设疑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给人的印象是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之所以形成这种印象主要是因为数学教学脱离了实际。 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适宜的数学情境,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讲解“两点决定一条直线”这条直线的性质公理时,可以在墙上钉一根木条,木条绕着钉转动时,形成了无数条直线。 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用两个钉把木条固定,形成了一条直线。 这样用实际生活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二)探究教学
探究式教学主张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质疑,亲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启迪了学生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讲授“蚂蚁怎样走最近”时,可以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先提出问题:一只蚂蚁又累又饿,发现旁边有一个无底无盖的圆柱形盒子,它在圆柱形盒子底部的某一点,这个圆柱形盒子的高是12 cm,底面半径是3 cm,在盒子侧面的最顶部有一些蛋糕渣。 问:蚂蚁怎样绕着走最近,能尽快吃到食物。 请同学们帮它找到最佳的捷径。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找出最短的路线。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再进行全班交流,分享最佳的解决方法。 这样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创设气氛
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平等,课堂气氛的轻松、愉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学生的个性。 课堂上,提出问题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书,然后分组讨论,讨论时围绕一个主题,选择小组核心发言人,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提出的问题就多了,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信心。同时对学生的好问、多问、怪问、错问等要持有正确的态度。一些学生好问,问题也多,对这类学生,教师要认真倾听,不要对学生不耐烦或置之不理。 对怪问、错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肯定学生的勇气。 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汇总、分类,在课堂上逐一解决,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要积极思考别人的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拓展延伸
我们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可以创设另一个问题,从而推动问题意识的连续进行,这样设置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连续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
例如,在讲体积计算时,可以向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像乒乓球、足球、玻璃球,能否算出它的体积?学生思考后,找出了很多解决方法,有的将球放入盛满水的容器内,测量出排出水的体积,即是球的体积。 也有的学生说把空心球灌满水,忽略了球的厚度,水的体积就是球的体积。 这些方法比较直观、简单,教师要给予肯定,并提出:像这样的球可以用此类的方法计算,那如果是体积很大的球,还能用这样的方法计算吗?近似计算、极限思想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了体现,培养了学生努力探索新知识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前进。
总之,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这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积极探索适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丽华.《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17):77.[2]谭志中,陆建隆.基于问题解决的物理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15,(05):29-34.
[3]张福林.导悟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D].云南师范大学,2014.
ck'>[3]孙勇;日本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J]. 体育教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