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作者】 王庆琳
【机构】 云南省西畴县上海海泰龙泉希望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少教”要创造性地教、启发性地教、发展性地教;“多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是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教学改革的要求,更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捷径。【关键词】小学语文;导情趣;导妙思;导学法
【正文】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导”要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注重“少教多学”、“减负增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创设情景,激思启智
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改革日新月异,教学突飞猛进。为了学生的有效发展,“我们要当点火者而非灭火人,要使学生积极地学习,愉快活泼地成长,成为真正灵动智巧的学生,就必须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为了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情景以创造精彩的语文课堂。情境教学以其独特的魅力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学生在高昂和愉悦的情绪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时而凝神谛听,时而驰思遐想,从而不断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语文多姿多彩,奥妙无穷。要构建高效课堂,绽放美丽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摇篮里,能够自由畅游乐园。我们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用心营造一个个良好的氛围,创设出各种不同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使我们的课堂更鲜活、更有趣、更亲切;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法让学生带着好奇的、身临其境的状态进入课堂。
有学者说:“我们要给孩子们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有效说明情景创设的重要作用。
人为本,和为贵,谐为美。和谐社会,呼唤和谐课堂。语文教学是一种集体行为,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变传统的竞争和个人学习为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课堂气氛和群体情绪的影响。因此,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情绪高涨,就容易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
在教学中通过多环节、多手段来创设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使学生“触景生情”,领会文章所表达的人文精神,认同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感情,从而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笑”起来,达到个个“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轻松快乐中主动学习语文,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灵性的人,成为生命涌动的主体,教学才会情趣盎然,活力无限,精彩纷呈,生机勃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怎样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景,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可以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创设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多姿多彩的情景。如创设故事情境,巧用多媒体课件,活用简笔画,组织表演课本剧,开展演讲比赛,组织游戏活动,进行参观访问,在组与组之间举办成语接龙等等。总而言之,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巧用多媒体来创设情景,深受小学生青睐。例如,我在组织《小小竹排画中游》时,一边用录音机播放歌曲,一边又将其画面展示在电子白板上,使学生在听一听、看一看中,感受乐曲的音乐美、大自然的情景美,既放飞学生的思维,又陶冶学生的情操。造就心旷神怡,秀色可餐的教学情景,其乐融融。
只有想方设法打造妙趣横生的课堂教学情景,学生才会得到陶醉,获得新知的喜悦。我在长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巧妙创设情境,实现了寓教于乐的趣味教学。
二、质疑问难,放飞想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李政道说:“最重要的是学会提问题。”
奔驰见骏马,竞争出人才。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法宝”。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力求使学生“想问”、“敢问”、“会问”、“善问”、“巧问”,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产生新思路,扩大思维的开阔性,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要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问;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会”问;实施合理评价,使学生“愿”问。
“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语文知识浩如烟海,学习没有止境,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就得勤学好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引导学生逐渐完成从不问问题到想问问题;其次,从想问问题到敢问问题;再次,从敢问问题到爱问问题;最后,从爱问问题到会问问题。
肯尼斯·胡佛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艺术性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启迪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掌握提问原则,提高效率。高效提问,必须遵循提问的趣味性、有效性、科学性、灵活性、广泛性等,只有讲究提问技巧,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有效提问思考,才能学有所获。例如,我在组织学习《小英雄雨来》时,就有效抓住中心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来巧问:“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这样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为核心,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又如,学习《草船借箭》时,我抓住“借”字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借”其实是骗,为什么作者偏偏用“借”呢?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用“借”不但表明了诸葛亮的睿智,而且暗示了这箭在后来作战时还要还给曹操。
教师要熟练驾驭教材,熟练教活学生,认真了解学生在课堂提问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制,适时引导,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
三、善教善导,少教多学
素质教育天天讲,高效课堂人人说。然而,我们许多教师都成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对于教学效率总是研究了又研究,可是长期的教学效果如何呢?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究其原因,不少教师存在着“三重三轻”现象:重“量”轻“质”;重“教”轻“学”;重“课”轻“人”。总是前怕狼后怕虎,担心那里没有讲到,这里没有学好。维书维师,教学方法因循守旧,找不到一丝丝新意,既苦了自己,也害了学生。刨根问底莫过于思想僵化,没有创新,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的“教”就是“不教”,最重要的“学”就是“自学”。我们需要努力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一反常态地放下老把式的迂腐教学,勇于相信学生,敢于放飞学生思绪。多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多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多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少教多学,教师的教在于引导,学生的学在于主动。教师教得少一点,学生的观察就多一点;教师教得少一点,学生的体验就多一点;教师教得少一点,学生的思维就多一点。
少教多学,关键是学,目的是教学生多学。只有老师会教,学生才会多学。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爱学、会学、乐学,有效实现增强学生素质,减轻学生负担。
如何学?重在引导,妙在开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在于指导。如:怎样掌握词语、把握句意、分析文章、修辞妙用、描写人物、状物写景等等;学生的学,关键在于学会迁移,一通百通,灵活运用。
例如,掌握汉语拼音标调位置的方法,我们可以引导小学生记住儿歌:有ɑ不放过(有ɑ一定要标在ɑ上),无ɑ找o?e(没有ɑ的时候标在o上,如果没有o则标在e上);i?u并列标在后(i?u,?u?i的情况,标在后面的字母上,比如说i?u应该标u,u?i应该标i);单个韵母不用说(只能标在单韵母上)。
又如,掌握汉字的意思,可以根据汉字的偏旁部首来掌握。比如,带有“扌”的字,与手有关;带有“马”的字,与马有关;带有“土”的字,与土有关;带有“氵”的字,与水有关;带有“日”的字,与太阳有关;带有“亻”的字,与人有关;等等,当且仅当,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些以后,就有利于作文教学,有利于防止写错别字。
说一千,道一万,“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我们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管控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开展高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才能促进学生“学”的效果;只有教师有效的诱导、引导、疏导、指导,才能促进学生的“乐学、活学、易学、会学”。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需要艺术,教师必须善教善导,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爱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韩文学.创设情境打造有效课堂: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J〕.才智,2015(5);
[2]李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语文教学“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落实《教育》2017(12);
[3]王芳.“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少教多学”——例谈提高汉语拼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2017(2);
[4]靳艳勤.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6;
[5]王建丽.少教多学,让灵慧之花绽放[J].现代阅读;2015.7。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导”要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注重“少教多学”、“减负增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创设情景,激思启智
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改革日新月异,教学突飞猛进。为了学生的有效发展,“我们要当点火者而非灭火人,要使学生积极地学习,愉快活泼地成长,成为真正灵动智巧的学生,就必须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为了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情景以创造精彩的语文课堂。情境教学以其独特的魅力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学生在高昂和愉悦的情绪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时而凝神谛听,时而驰思遐想,从而不断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语文多姿多彩,奥妙无穷。要构建高效课堂,绽放美丽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摇篮里,能够自由畅游乐园。我们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用心营造一个个良好的氛围,创设出各种不同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使我们的课堂更鲜活、更有趣、更亲切;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法让学生带着好奇的、身临其境的状态进入课堂。
有学者说:“我们要给孩子们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有效说明情景创设的重要作用。
人为本,和为贵,谐为美。和谐社会,呼唤和谐课堂。语文教学是一种集体行为,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变传统的竞争和个人学习为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课堂气氛和群体情绪的影响。因此,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情绪高涨,就容易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
在教学中通过多环节、多手段来创设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使学生“触景生情”,领会文章所表达的人文精神,认同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感情,从而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笑”起来,达到个个“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轻松快乐中主动学习语文,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灵性的人,成为生命涌动的主体,教学才会情趣盎然,活力无限,精彩纷呈,生机勃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怎样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景,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可以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创设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多姿多彩的情景。如创设故事情境,巧用多媒体课件,活用简笔画,组织表演课本剧,开展演讲比赛,组织游戏活动,进行参观访问,在组与组之间举办成语接龙等等。总而言之,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巧用多媒体来创设情景,深受小学生青睐。例如,我在组织《小小竹排画中游》时,一边用录音机播放歌曲,一边又将其画面展示在电子白板上,使学生在听一听、看一看中,感受乐曲的音乐美、大自然的情景美,既放飞学生的思维,又陶冶学生的情操。造就心旷神怡,秀色可餐的教学情景,其乐融融。
只有想方设法打造妙趣横生的课堂教学情景,学生才会得到陶醉,获得新知的喜悦。我在长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巧妙创设情境,实现了寓教于乐的趣味教学。
二、质疑问难,放飞想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李政道说:“最重要的是学会提问题。”
奔驰见骏马,竞争出人才。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法宝”。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力求使学生“想问”、“敢问”、“会问”、“善问”、“巧问”,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产生新思路,扩大思维的开阔性,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要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问;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会”问;实施合理评价,使学生“愿”问。
“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语文知识浩如烟海,学习没有止境,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就得勤学好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引导学生逐渐完成从不问问题到想问问题;其次,从想问问题到敢问问题;再次,从敢问问题到爱问问题;最后,从爱问问题到会问问题。
肯尼斯·胡佛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艺术性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启迪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掌握提问原则,提高效率。高效提问,必须遵循提问的趣味性、有效性、科学性、灵活性、广泛性等,只有讲究提问技巧,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有效提问思考,才能学有所获。例如,我在组织学习《小英雄雨来》时,就有效抓住中心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来巧问:“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这样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为核心,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又如,学习《草船借箭》时,我抓住“借”字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借”其实是骗,为什么作者偏偏用“借”呢?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用“借”不但表明了诸葛亮的睿智,而且暗示了这箭在后来作战时还要还给曹操。
教师要熟练驾驭教材,熟练教活学生,认真了解学生在课堂提问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制,适时引导,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
三、善教善导,少教多学
素质教育天天讲,高效课堂人人说。然而,我们许多教师都成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对于教学效率总是研究了又研究,可是长期的教学效果如何呢?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究其原因,不少教师存在着“三重三轻”现象:重“量”轻“质”;重“教”轻“学”;重“课”轻“人”。总是前怕狼后怕虎,担心那里没有讲到,这里没有学好。维书维师,教学方法因循守旧,找不到一丝丝新意,既苦了自己,也害了学生。刨根问底莫过于思想僵化,没有创新,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的“教”就是“不教”,最重要的“学”就是“自学”。我们需要努力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一反常态地放下老把式的迂腐教学,勇于相信学生,敢于放飞学生思绪。多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多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多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少教多学,教师的教在于引导,学生的学在于主动。教师教得少一点,学生的观察就多一点;教师教得少一点,学生的体验就多一点;教师教得少一点,学生的思维就多一点。
少教多学,关键是学,目的是教学生多学。只有老师会教,学生才会多学。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爱学、会学、乐学,有效实现增强学生素质,减轻学生负担。
如何学?重在引导,妙在开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在于指导。如:怎样掌握词语、把握句意、分析文章、修辞妙用、描写人物、状物写景等等;学生的学,关键在于学会迁移,一通百通,灵活运用。
例如,掌握汉语拼音标调位置的方法,我们可以引导小学生记住儿歌:有ɑ不放过(有ɑ一定要标在ɑ上),无ɑ找o?e(没有ɑ的时候标在o上,如果没有o则标在e上);i?u并列标在后(i?u,?u?i的情况,标在后面的字母上,比如说i?u应该标u,u?i应该标i);单个韵母不用说(只能标在单韵母上)。
又如,掌握汉字的意思,可以根据汉字的偏旁部首来掌握。比如,带有“扌”的字,与手有关;带有“马”的字,与马有关;带有“土”的字,与土有关;带有“氵”的字,与水有关;带有“日”的字,与太阳有关;带有“亻”的字,与人有关;等等,当且仅当,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些以后,就有利于作文教学,有利于防止写错别字。
说一千,道一万,“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我们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管控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开展高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才能促进学生“学”的效果;只有教师有效的诱导、引导、疏导、指导,才能促进学生的“乐学、活学、易学、会学”。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需要艺术,教师必须善教善导,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爱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韩文学.创设情境打造有效课堂: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J〕.才智,2015(5);
[2]李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语文教学“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落实《教育》2017(12);
[3]王芳.“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少教多学”——例谈提高汉语拼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2017(2);
[4]靳艳勤.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6;
[5]王建丽.少教多学,让灵慧之花绽放[J].现代阅读;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