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优化课堂设问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 黄玉莲
【机构】 广西那坡县百南乡中心小学
【正文】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富于启发性和想象性,并且难度适中,让学生们体验到解决一个个有趣问题的快感,这无论是对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还是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是十分有益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优化课堂设问呢?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现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 创设情景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动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机动和内在动力,使学生在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如在教学“0除于任何不是0的数字时都得0”时,我们就要参考教材,把它们分别作为四幅图,并制作成课件,以学生感兴趣的“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为背景。演示加解说(或让学生自己演说)在故事中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2、当猪八戒把西瓜都吃完了,其他人还能分到西瓜吗。三个人一个西瓜都分不到怎么样用算式来表示,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景写出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义。
由于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所以这节课学生也学得主动、生动,达到一定的学习效率,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当中,这样也更好的利于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在导入新课时设问
在学生首次接触新知识的时候,往往倍感新奇、有趣。此时,要千方百计创设条件,使学生感到非学好这节内容不可,从而诱发他们学好新课的强烈意识。如:教学“年、月、日”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学习,不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先巧设过度题,然后提出问题:“小芳今年8岁,她的姐姐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3个生日,问她的姐姐今年几岁?”问题已提出,课堂沸腾了,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3岁”,有的说:“小芳8岁了,姐姐不可能3岁”,我说“是啊,过了3个生日,按平时的说法,应该是3岁。这就有意见了,妹妹8岁,姐姐3岁,岂不是怪事,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这样由问题引入新课,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同时为学生学习闰年知识作好铺垫。
三、在知识衔接处设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因疑而学,则会促使其向“无疑”努力,以解决心中之疑。笔者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别具一格。开讲时先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个多位数,并快速判断出是否能被3整除,如果说出的多位数不能被3整除的,立刻给这个数再加上一个数字,使所得到的数能被3整除。教师的快速判断引起学生的疑问:老师是怎么想的?疑问促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激起学生求知欲兴趣和寻求结果的迫切心情,老师因势利导,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之处。
四、 训练主题思维,优化思维品质
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主体思维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纵、横向两个方面发展,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对事物全面的认识。为此,教师应当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对问题作整体分析,构建数学思维模型,再由外到内解析,揭示问题的实质。当问题趋于解决后,由内到外,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做到解决一题就可以解答一题。以对应用题的训练为例,教师要善于从横向(横向展开。学生解题后,还可以横向展开,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种途径进行解题,此种方法多适应于练习课和复习课)、纵向(纵向延伸。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弄清知识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递进)、逆向(逆向回转,理解结论。训练学生从顺、逆两个方向思考问题,有利于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系统等多层次、多方面向上进行演变、扩展、加深,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不增加学生负担,由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在思维的障碍处设问
学生思维发生障碍有时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的难度不相适应造成的,有的则因学生思维定势受某种知识负迁移影响所致。因此,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巧妙点拨,为学生克服困难搭好“梯子”。如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出一组分数,让学生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并分类。学生会立即产生“疑惑”:“为什么要分类?这里有什么奥秘?”然后设问:
(1)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数的分子还是分母有关?(2)究竟分母是什么样的分数时,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3)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一定具备什么特征?(4)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是什么?……这一系列提问,既引出了本题的重点和难点,也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不断上升。
六、在问题的变通处设问
在应用体教学中,当问题已得到解答并为学生初步理解后,可以用一题多变或多问的方式,对原来的问题进行适当拓展引申,从而促进思维活动的继续展开。如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学生答完后,我设计了下面的几个问题:
(1) 比、分数和除法的有什么关系?
(2) 题中3:2表示谁占3份?谁占2分?一共有几份?
(3) 小麦、玉米各占总面积的几份之几?
(4) 用什么方法求玉米、小麦的播种面积?还可以怎样理解?
学生说,第三个小问题中的玉米、小麦的播种面积可用分数乘法来解决,第四个小问题中的玉米、小麦的播种面积可用分数除法来解答。即:100÷(1+)和100÷(1+)。这样就沟通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和整数、小数乘法、除法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比、分数和除法中的倍数等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讲解时不时出现发人深省的问题,往往被看成是智慧和创造的象征,它会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状态。因此,优化课堂设问是教学相长的桥梁,是触发灵感的引线,是激发思维活力的机会,是获取知识的阶梯。
一、 创设情景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动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机动和内在动力,使学生在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如在教学“0除于任何不是0的数字时都得0”时,我们就要参考教材,把它们分别作为四幅图,并制作成课件,以学生感兴趣的“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为背景。演示加解说(或让学生自己演说)在故事中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2、当猪八戒把西瓜都吃完了,其他人还能分到西瓜吗。三个人一个西瓜都分不到怎么样用算式来表示,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景写出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义。
由于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所以这节课学生也学得主动、生动,达到一定的学习效率,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当中,这样也更好的利于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在导入新课时设问
在学生首次接触新知识的时候,往往倍感新奇、有趣。此时,要千方百计创设条件,使学生感到非学好这节内容不可,从而诱发他们学好新课的强烈意识。如:教学“年、月、日”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学习,不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先巧设过度题,然后提出问题:“小芳今年8岁,她的姐姐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3个生日,问她的姐姐今年几岁?”问题已提出,课堂沸腾了,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3岁”,有的说:“小芳8岁了,姐姐不可能3岁”,我说“是啊,过了3个生日,按平时的说法,应该是3岁。这就有意见了,妹妹8岁,姐姐3岁,岂不是怪事,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这样由问题引入新课,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同时为学生学习闰年知识作好铺垫。
三、在知识衔接处设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因疑而学,则会促使其向“无疑”努力,以解决心中之疑。笔者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别具一格。开讲时先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个多位数,并快速判断出是否能被3整除,如果说出的多位数不能被3整除的,立刻给这个数再加上一个数字,使所得到的数能被3整除。教师的快速判断引起学生的疑问:老师是怎么想的?疑问促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激起学生求知欲兴趣和寻求结果的迫切心情,老师因势利导,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之处。
四、 训练主题思维,优化思维品质
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主体思维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纵、横向两个方面发展,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对事物全面的认识。为此,教师应当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对问题作整体分析,构建数学思维模型,再由外到内解析,揭示问题的实质。当问题趋于解决后,由内到外,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做到解决一题就可以解答一题。以对应用题的训练为例,教师要善于从横向(横向展开。学生解题后,还可以横向展开,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种途径进行解题,此种方法多适应于练习课和复习课)、纵向(纵向延伸。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弄清知识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递进)、逆向(逆向回转,理解结论。训练学生从顺、逆两个方向思考问题,有利于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系统等多层次、多方面向上进行演变、扩展、加深,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不增加学生负担,由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在思维的障碍处设问
学生思维发生障碍有时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的难度不相适应造成的,有的则因学生思维定势受某种知识负迁移影响所致。因此,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巧妙点拨,为学生克服困难搭好“梯子”。如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出一组分数,让学生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并分类。学生会立即产生“疑惑”:“为什么要分类?这里有什么奥秘?”然后设问:
(1)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数的分子还是分母有关?(2)究竟分母是什么样的分数时,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3)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一定具备什么特征?(4)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是什么?……这一系列提问,既引出了本题的重点和难点,也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不断上升。
六、在问题的变通处设问
在应用体教学中,当问题已得到解答并为学生初步理解后,可以用一题多变或多问的方式,对原来的问题进行适当拓展引申,从而促进思维活动的继续展开。如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学生答完后,我设计了下面的几个问题:
(1) 比、分数和除法的有什么关系?
(2) 题中3:2表示谁占3份?谁占2分?一共有几份?
(3) 小麦、玉米各占总面积的几份之几?
(4) 用什么方法求玉米、小麦的播种面积?还可以怎样理解?
学生说,第三个小问题中的玉米、小麦的播种面积可用分数乘法来解决,第四个小问题中的玉米、小麦的播种面积可用分数除法来解答。即:100÷(1+)和100÷(1+)。这样就沟通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和整数、小数乘法、除法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比、分数和除法中的倍数等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讲解时不时出现发人深省的问题,往往被看成是智慧和创造的象征,它会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状态。因此,优化课堂设问是教学相长的桥梁,是触发灵感的引线,是激发思维活力的机会,是获取知识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