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作者】 别冬素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第二十小学

【摘要】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作为教师来讲,启发引导学生准确地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小学生;读写结合;能力
【正文】
  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因此读写结合的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是尤其重要的。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已成为定论。然而,如何落实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上,往往是读写分家,难于有机结合。不论从中学还是小学,我们语文老师最在意最头疼的就是语文作文的教学。谁都希望孩子们手中有一支神奇的笔,可以描绘出大千世界中的千变万化,表达出心灵世界的多姿光彩。作为教师来讲,启发引导学生准确地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而学生的作文则是综合语文素质的充分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或是有话表达不清、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学生写作文时,为何会遇到这么多的问题呢?这与学生的阅读水平、生活积累紧密相关。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做到读中有思、以读促写、思写结合、以思导读,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相生相长,协调发展,才能使语文教学走上螺旋式上升的良性轨道,才能适合素质教育的需求。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何培养他们的读写能力呢?
  一、培养阅读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于是课外阅读成了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新课标》进一步明确强调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让阅读进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是当务之急。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具有课外阅读的能力呢?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某一领域实际知识积累是产生该领域的认识兴趣的基本条件。当某个领域的实际知识积累到一定水平时,就容易产生对该领域的兴趣,否则,一窍不通只会索然无味。因此,让学生多阅读、勤积累,必然会激活学生的读书兴趣。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并正确进行指导,巧于点拨,使学生养成博览的习惯。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何时让他开始阅读开始积累呢?有人认为得到三年级学生有一定识字能力以后才能开始阅读。但根据各种数据、资料显示,那时已是亡羊补牢。因为三年级学生已开始写作文,没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学生何以写作?但此时学生又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只能东拼西凑生拉硬拽,完成任务万岁。此情景下写出的文章可想而知。要想写出好文章得到老师的表扬那更是无稽之谈。久而久之,好多学生对写作丧失了兴趣。老师对此类学生也无计可施。我想这也是老师和学生闻写作而头疼的根源所在。为此,本人建议学生从学会汉语拼音认识第一个汉字的那一刻起就该有意识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了。
  1.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学名言知理。名人关于课外阅读的论述不少,其中不乏精辟的见解,我们不妨发动学生搜集那些对阅读赞美的佳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课内进行交流,并启发学生重视课外阅读。
  (2)表扬身边学识比较渊博,而又重视课外阅读的学生。并让他们在班级进行课外阅读展示,使其他学生从而对阅读感兴趣。
  (3)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阅读空间。让学生觉得课外阅读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2.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1)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法。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例如低年级同学对童话、寓言较感兴趣,我们就向他们推荐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天方夜谭》等;中、高年级同学则结合课堂教学和大纲中规定的语文教学目标,除了向学生推荐一些精粹散文外,还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如《西游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雷锋的故事》等。另外,我们在推荐图书的过程中,还注意考虑其它学科的需要和学生兴趣的广泛性,向学生推荐如《十万个为什么》、《太空博览》等科普读物,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我始终坚持结合每单元的主题进行阅读。更有针对性。
  (2)多读法。一些好词句,好文章要多读。因为多读能积累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好句子要求学生一定要背诵下来。
  (3)取舍法。因为五彩缤纷的书海世界让学生摸不清头脑,究竟应该选择什么书籍看呢?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更是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因此,引导学生挑选课外书籍时教他们学会取舍。如那些对学生起消极影响的书籍禁止学生阅读。积极倡导学生看一些激励他们的书籍,如:小学生优秀作文、科普书籍、优秀书刊、经典名著等。
  (4)笔记摘抄法。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时我常要求学生记一些优美词句、优秀文章。开始我对班里的每位同学进行手把手的教,每一类书籍我都教他们如何选择内容摘抄笔记,直到同学们学会为止,我才放手让他们去做。每篇文章我让学生从内容、结构、思路、选材、表达去阅读文章。要求摘抄好词、好句、好段等,有时并能背下来。
  (5)评语法。如阅读一篇好的文章或好的词句时让学生写一些评语,可写体会,可写收获,可谈感想等形式。这种阅读方式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6)环境熏陶法。要保证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还必须有家长的积极配合。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教室宣传栏向学生推荐、介绍图书,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还在班里成立专用书柜,收集学生购买的好书籍进行交流看。如每学期我规定学生买两本以上课外书籍,进行交流看。
  3.课外阅读注意事项。
  (1)教师加以引导,教会学生学会选择书刊,杂志,优秀读物。教会学生怎样吸取课外知识,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作文当中。
  (2)家长与教师配合默契。在家教师要注意督促子女阅读,并经常向教师反映学生阅读情况,同时教师也应该向家长汇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二、读中有思,读写结合
  读书的习惯和兴趣培养起来了,学生脑子里写作素材的积累自然就多了,这就为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多孩子感到作文难写,并不是方法问题,而是“腹内空空,无从下笔”。写作是一种创造,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创造是“从有到新”复杂的加工的过程。人类获得的信息量越多,创造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学生们在读书中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和写作方法,我又适时增加各种读后练笔的机会,让写作成为“有源之水”,自然喷涌而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中间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启发学生明其旨、获其识、得其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以读为本,因为一切的知识积累都是以读为前提的。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所以,读就是为了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为了让学生把话说好、把文写好,我注意引导学生积累一些语言的警句名言。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再就是背诵一些比较浅显的唐诗宋词等。但是怎样让那些毫无生机的方块字吸引住学生幼小的心灵,让他们体味到书中的妙处呢?这就要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入手了。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教师可以让他们多读书看报,特别是报刊上的新鲜时文和中外名著。同时对自己的阅读行为进行思考,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从而改变阅读策略和方法,以提高阅读效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明只有多读才能增强语感,促进思维的发展,才能积淀知识,在写作中左右逢源,挥洒自如,而不至于捉襟见肘,茫然不知所措。
  高尔基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学生的阅读面拓宽了,视野自然就会开阔,这不仅使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也让学生学会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自然科学的理解,同时顿悟了作文之道。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就是这个道理。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读书,必定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
  三、动手跟进,以写促读
  (1)、选择读物,跟进作业。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书,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课标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教师可以依据课标的要求,加强对读物的指导和点拨,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要推荐合适的读物给学生。另外,建议家长为孩子购买一些经典书籍,如《新<课程标准>系列阅读丛书——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等。并结合作业布置,我常把把阅读带进家庭作业的时间里。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摘抄本,让学生做读书笔记、读书卡片、文章赏析等。可经常让学生摘录好词佳句、精彩句段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写写心得体会等。还可以质疑释疑。这样的作业,孩子们都很喜欢,完成的情况也很好。
  (2)、培养学生勾、画、圈、点、批,以笔助思的习惯和能力。以笔助思,即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能力呢?一是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笔在文中的重要或关键字句上圈、点、勾、画、批。二是在读的过程中,摘录佳词妙句,写读书笔记或作简要批注。三是会查工具书,除了自觉查字、词典外,还应学会查阅图书目录和参考资料。勾、画、圈、点、批不仅在课内要求,而且在课外要求,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能力。
  (3)、培养学生读书笔记的习惯和能力。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互动的思维活动,写作水平的质量反映着阅读的效果,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引导学生进行读书笔记。首先鼓励学生边读书、边记录。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把所发现的好的词语、句子、段落、甚至课文记录下来。也可将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背诵,以达到积累素材,而养成良好读书笔记的习惯。还可以写感受,如学习了自己影响印象深的课文,可以写出自己的感受。经过长期指导与训练,学生们都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笔记习惯,一学期下来,都记了厚厚的一大本。这样既掌握了阅读技巧,又为作文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同时课前跟读,珍惜课前的5分钟或3分钟。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读写结合,让学生学会阅读就会“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同时,以写促读,学生既能扩大视野,又能提高阅读水平,还能锻炼动手能力,真正让学生学会了阅读,做学习的主人。
  作文是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学生尽管有聪明灵活的头脑,但也绝不是“无师自通”的天才,只有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在行之有效的训练之下,夯实阅读这一写作的基础,在读中思,在思中读,边读边写,读写结合,学生思想的的羽翼才会越来越丰满,才可以写出好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