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语文课要响亮依旧

【作者】 梁颜羽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民族初级中学



【正文】  曾几何时,李阳的“疯狂英语”一扫“哑巴英语”的阴云而风靡全国,对人们学习英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当前也正面临“哑巴语文”的尴尬局面——活不起来。语文课,要让学生活起来,那课堂是否要响亮依旧呢?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悟到:语文课应该响亮依旧,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读书过程应是有声的。  
  一、响亮语文易现作品的韵律和美感。
  众所周知,作品的韵律和美感要凭借声音来表现。中国文学语言之美不仅表现在内容、意义和外在的形式上,还表现在它特有的声音韵律上。“之乎者也”、节奏和韵脚、排比和对仗等,其音乐之美,只有用嘹亮多情的声音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无论是古文还是现代文,其特有的韵律与美感足以引起我们在诵读的时候“手舞足蹈”。只有大声地朗读,才能品味出汉语那种特殊的音乐美,吟诵出作品的精神和风采。 
  二、琅琅书声可助学生准确解意。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学习的最根本的实践是什么呢?不就是读书吗?学生只有在大量阅读中直接接触语言材料,才能逐步体会,进而熟练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当中,读是关键。而诵读又是读之关键。  
  诵读这种方法有着古老的历史。诵读,《辞源》解释为:“念,熟读。”在古代,它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活动担当着传承知识的重任。而今,我们的教学在很大范围内存在着条分缕析的毛病,让作者原本优美的文章“魂飞魄散”,因此,诵读这种重整体感悟的教学方法应得到重视与弘扬。重视朗读,重视背诵,让琅琅书声回归课堂,回归校园!语文教育重视诵读的这一传统不能丢!  
  重视朗读,无声阅读是不能代替有声朗读的,要开口朗读,告别“哑巴语文”。从近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我感受到朗读有以下三点好处:一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这不仅能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二是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对那些优秀篇章、名言佳句,反复诵读,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愈读愈有味,趣味无穷。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朗读时声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并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这就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吟诵,让自已的心与“文心”相共鸣。作品往往被读出来,读者才能更准确地领悟文字内在思想感情。请看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的第二句向来有争议,有人认为应该用句号。单从字面来讲,“春来发几枝”作陈述句和疑问句均无不可,但我们读出声来,会明显地感觉到,读成问句会给人分外亲切的感觉,意味更为深长。而作为陈述句处理,则有些平淡了。可见,只要长期坚持朗读,接受规范语言、优美语言的感染熏陶,就能培养我们良好的语感。  
  重视背诵,背诵美文,积累精华语言,积累写作范式,对写作能力(乃至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很有帮助。背诵,就是要把作者的东西内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对文学作品熟读成诵,读者更易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挖掘其思想内涵和深层情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每学期开学初我就拟定学期背诵计划,并交到学生手里,让学生掌握主动权。日积月累学生有了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了良好的语感,他们从起初只能把握文章的外在表达形式进步到可把握语言的内在意蕴。对于耳熟能详的作品,还能情不自禁地进行情景模仿。他们心中的热情和灵感被“声音”唤起,常常有一种表达的欲望。许多同学创作的习作语言优美动人,构思新颖独特,题材丰富多样,描写生动形象,行文富于美感。同学们说:背诵的感觉很好!据此,我认为学生只有多读多诵才能更好的把握作品内涵,激发创新热情。
  三、有声朗读能显错,利纠正。  
  不正确的读音、断句是要读出声音来发现和纠正的。有学生朗读林嗣环的《口技》时,将“妇抚儿乳,儿含乳啼”误断成“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将“曳屋许许声”中的“许许”误读为“xǔ xǔ”,我在课堂上发现后及时纠正。这样的情况在语文课堂上并不少见。如果仍然是“哑巴语文”,错误也许就会在沉默中被掩盖。  
  近年来在阅读教学中,我挖掘出了“声音”这个语文教学中极易被忽略的因素,力图复活“语文”本身的灵魂:让“哑巴语文”变成“响亮语文”。我呼吁:把琅琅书声还给课堂,把读书的权力还给学生。我相信,语文课依旧响亮能引导我们走向新的教学境界,去收获更多的语文学习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