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色彩美与音律美——古诗词中美学教育的最佳切入点

【作者】 梁家胜

【机构】 广西那坡县城厢镇初级中学

【摘要】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瑰宝,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良好平台。诗歌教学应当以欣赏诗中的色彩美和音律美作为最佳切入点。色彩认识属于视觉上的感知,是最直接的感知。色彩词更易于使学生产生对色彩的美感联想。诗歌的韵律美来源于它的节奏美、押韵美和情感美,因此要重视引导学生在个人朗读和听范读上下功夫。根据学生对音乐和绘画的喜爱的特点,以绘画美和韵律美作为切入点,在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欣赏能力的同时,达到美学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诗词教学;美学教育;色彩美;音律美
【正文】
  古诗词是诗人用心感知世界的产物,表现出诗人的审美态度和思想感情,读起来给人以美妙的艺术享受,而这些美往往依托在诗人构筑的一幅幅画面和一个个词句当中。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无不从“看到”和“听到”开始,而色彩和音律正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开端。因此,诗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欣赏诗词中的色彩美和音律美开始,即以色彩美和音律美为切入点,去感悟诗歌的美好情感,更容易达到美学教育的目的。
  首先,说说色彩美。色彩美是文学语言审美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一词本是绘画用语,它与文字是两个范畴。绘画是直接以色彩来描绘客观事物,文字却可以通过对色彩的描述,在读者脑海中唤起逼真清晰的视觉形象,产生对色彩的美感联想,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色彩认识属于视觉上的感知,而且是最直接的感知。我们生活在充满色彩的世界,色彩一直刺激我们的视觉感官,它能有力地表达情感,它通过人的视觉感官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情绪和行为。不论是文学还是美术都需要借助色彩为自己的艺术表现增添魅力,从而展现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特色。我们把对色彩进行描述的文字叫做色彩词。色彩词具有模糊性、主观性、变异性的语义特征和文化性、情境性隐喻象征功能。它在古诗词中被大量使用,诗人用色彩词来构建美的画面,使诗歌无处不入画,无处没有美,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绿柳、黄鹂、白鹭、蓝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构成了绚丽的画面。秦观《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连用两组色彩,黄嘴啄红花,燕尾点绿波,色彩分明,韵调和谐,不仅在直观上引起对色彩的美感和联想,而且色彩美增加意境美,生动形象地展现如画春光,表达作者欢快的情怀。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蓝绿的江水映衬红日下的江花,色彩对比极为强烈,勾画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江南美景。所有这些,无不成为我们在古诗词中的美学教育的切入点。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去认识诗歌中的色彩美呢?笔者认为,要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是如何使用色彩词的。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色彩词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诗人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如,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针对这首诗,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并讨论:是人使用了那些色彩词?答案就是白(鹭)、红(桃)、青(笠)和绿(蓑),用这些色彩巧妙的组合,营造出优美意境,表达诗人此刻美好的心情,表现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由此可以让学生认知到诗中的美,即得到美的感受。
  在此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诗人采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色彩美的?有的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碧”与“白”,“青“与“燃”(红),互为底色,相衬生辉,融进一个画面,意境油然而生。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有的善用色彩的暗地对比。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有的诗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而用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美。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苍天、草原、牛羊,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形象构成了一幅苍茫的画面。另外有的用比喻手法,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
  诗歌中的色彩饱蘸着感情,在诗人笔下可以产生神奇的魅力。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成为独特的抒情手段。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诗歌创作中,充分利用色彩词的语义特征和隐喻象征功能,可以描摹出色彩鲜明的客体对象,渲染感情。因此,从色彩美的角度来欣赏诗歌,更利于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美感有深层次的认识。
  其次,谈谈音律美。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最初,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而统称为诗歌。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按音乐标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的。因此,为了更好地配合歌曲,表达情感,古人写诗都很注重韵律的使用,使诗不论是唱还是读,都有明显的节奏感,即有音乐美。当代诗人郭小川认为:“诗是最有音乐性的艺术,因为诗是以抒情为特征的,而音乐性这个因素是有助于抒情的。”可见,韵律美不仅是诗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对抒情更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而诗歌的音律美首先来源于它的节奏美。节奏是形成音律美感的重要因素,它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节奏还可以使个体得到统一,差别达到协调,因此说节奏本身就具有非常动人的魅力。诗歌的音律美还表现在抒情的内容上,使抒情性与音乐性相映生辉,相得益彰。我国历来享有“诗国”的美称,其音韵是我国诗、词、曲中传统的艺术手法之一。从《诗经》、《楚辞》到其后的汉赋、乐府诗,再其后的唐诗、宋词,直至今日的新诗、民歌,都讲究音韵的应用。
  押韵是形成诗歌音乐美的最为重要和突出的因素。因为,押韵在结构上使诗歌各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音响上造成声音的呼应回环与和衷共鸣,增加诗歌的音乐美,在修辞上加强语气和效果.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和更丰满的感受。
  针对中学生对诗词表现形式的掌握能力还在表层上这个特点,在引导学生欣赏诗词句子的音律时应着重从如下两点开始探究:
  一是双声叠字韵。双声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美(mei)满(man)、呢(ni)喃(nan)等,既能形象地描绘出景物的特点,又能达到音律和谐的效果。声母叠字即把同一字无间隔地相叠而用。因其能收到音调和谐。平仄协调的效果,故我国古诗词中多有用之。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高低升降,抑扬相配,充分展示了节奏美和旋律美。
  二是排比结构句式。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语句并列使用的方法叫排比。与对偶不同的是,对偶限于两项相互依存;排比则用于三者以上且各项独立而平等。对偶整齐美观,音节悦耳。排比语气磅礴连贯,节奏强劲游力。所以,用排比句式很能收到较强的节奏感及旋律感。
  音律美的鉴赏常用的手法有学生个人朗读和倾听范读录音。
  在朗读中感悟。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口语交际的重要形式和传情艺术,是朗读者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再表达的艺术活动。对此,要引导学生在诗歌朗读中于努力地去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这样朗读才能成功地品味作者的美好情感。如《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念到“外、阔、悬、生、入、达”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重音,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这样,在“读”中让学生发生快感,产生美感;在“读”中深刻体会作者的审美态度和思想感情。
  众所周知,诗词朗诵,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诗词以至于成诵,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读是发现美的直接手段。
  在听中欣赏。在教授古典诗词中充分利用教学唱带,会把学生带到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美的境界中去,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想象的天地。如听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琵琶行》等教学唱带中放出来的吟诵、歌唱音乐后,学生感情的琴弦被拨动了,感情的浪花涌起了。他们突破了时空的界限神游于古诗词创造的艺术世界之中:或想象大江东去的气势;或想象古代英雄的雄姿。他们仿佛看到充满愁容的琵琶女的形象,听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琵琶声,见到“座中泣下谁最多?满州司马青衫湿”的白居易。总之学生们获得了与作者感情的共鸣,心中燃起了炽烈的感情的火焰。这就是学生在欣赏中他们认识了美。
  总之,古诗文是一门综合性强又比较凝练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美术和音乐不仅是学生的消遣活动,而且还能使他们变得更聪明。我们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对音乐和绘画的喜爱,甚至痴迷。那么,我们何不投其所好,以绘画美和音律美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欣赏,体味古典诗词名句,逐渐了解名句的深刻含义,从名句的含义中得到启发,以点带面,在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欣赏能力德同时,达到美学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