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和教育问题

【作者】 梁迎兰 梁迎莲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第二幼儿园

【摘要】近年来,随着留守儿童在农村中小学学生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这一类群体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了专家们乃至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我国儿童群体特别是留守儿童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只有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才能为他们的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教育问题
【正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便源源不断地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他们吃苦耐劳,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大部分的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交付于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管教。这样,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便诞生了,他们就是近年来被人们提到关注点上的农村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打工,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亲属或委托人照顾、尚处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在农村中小学学生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这一类群体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了专家们乃至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我国儿童群体特别是留守儿童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只有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才能为他们的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
  (一)缺乏安全感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平时又缺乏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情感交流,尤其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的留守儿童,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情况下容易使留守儿童对周围他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与周围的人保持距离。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力或有效的监管,他们往往放任自流,不听话、不礼貌,不服从管教,违反校纪校规,小偷小摸,晚上偷偷外出上网,看不良录像,同学之间拉帮结派,甚至抽烟、喝酒、赌博等。
  (二)焦虑、敏感和自卑
  在生活中,儿童对父母的依恋是别人不可替代的,当遇到困难时他们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庇护,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爷爷奶奶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只是身体方面的关心,而心理方面则无能为力。因此,他们容易产生被父母遗弃的消极心理,觉得自己是被遗弃的孩子,得不到关心。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孩子极易产生心理焦虑、敏感和自卑的心理,常常感到恐慌和不安。
  (三)嫉妒和仇视心理
  儿童时期是需要父母关爱的时期,而留守儿童却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非常羡慕周围那些能与自己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同伴。他们会时常想念父母,心理强烈渴望得到父母的爱,而又因为与父母两地分离,这些渴望最终变成了泡影,于是他们变成了一群情感饥渴的孩子。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疼爱,留守儿童不免产生委屈难过的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开始发展到嫉妒别人,嫉妒其他孩子的幸福。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对人冷漠,不信任他人,动不动就和同学吵架,且脾气非常暴躁,甚至有意去挑起矛盾,对他人产生攻击性行为。 
  (四)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变
  在农村或贫困地区,读书考上大学是许多父母对子女改变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殷切期望。只要谁家考出了个大学生,那将是家里无比荣耀的事情,也是村里人们眼中飞出的金凤凰。但是,在充满竞争和打工浪潮冲击的今天,部分留守儿童受父母影响,滋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琢磨着初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于是产生厌学情绪,在学校里不认真学习,整天混日子,不求上进,自甘堕落。未成年时期的孩子对事物的认识还很肤浅,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思想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将很容易因一念之差而误入歧途。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家庭道德教育缺失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长期与父母分离,亲情缺失,他们完全失去了父母的管教与约束,缺少了可以模仿的、清晰的榜样形象,这种缺失引起的心理留守的消极效应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出现。作为祖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加之代沟的隔阂,他们对孩子的管教其实就是一种溺爱。这类老人把孩子当作掌中宝,事事顺着孩子,对孩子是想要什么给什么,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许多严重的道德认识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导致了孩子任性娇气,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明辨是非,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发展成为严重的道德行为问题,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
  (二)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资源的匮乏
  留守儿童一般都是出现在农村或贫困地区,但目前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难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所以长期以来,大部分的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这一类特殊群体并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且对他们的道德教育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严重匮乏、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无相关心理援助机构或心理教师等问题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很多留守儿童都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社会环境消极因素的影响
  一是由于部分农村地区的素质文化和认知水平比较低,所以在他们的生活中就产生了很多不良的社会风气,如赌博、打牌,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等,在没有父母管教和监护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很容易被影响而深受其害。二是网吧等娱乐场所对留守儿童的危害。互联网媒介虽然扩大了留守儿童的交往空间,给予留守儿童带来更方便的学习方式与条件,但随之相应而来的是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和问题,长期沉溺在网络中无法自拔的留守儿童,他们的思想受到了及其严重的影响。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父母承担起家庭情感教育的重任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首先要从家庭教育做起。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通过和父母的联系,儿童仍能都得到父母的关爱。所以,虽然身在异乡,家长还是要尽可能地通过电话、写信等各种方式与留守儿童保持联系,以保持对孩子的有效关心和沟通,千万不要认为只要按时寄钱回家就是完成对孩子的义务了。同时建议家长不要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更多的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二)学校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地方,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加大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条件许可的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咨询信箱,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跟踪观察,及时与其父母沟通。定期邀请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参加家校交流会议,向他们宣传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以保证学校与家长、监护人经常联系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三)社会力量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政府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当作系统工程来抓。加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与法制观念建设,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杜绝社会不良现象,净化儿童的教育环境。社会公益组织、基金等能够集合和号召社会爱心人士和志愿者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发展、生活等方面提供志愿服务和支持,给留守儿童带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他们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让我们伸出双手,帮助他们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增强自身的能力,自强不息,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廖鸿冰.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4):50-53.
  [2]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4):855-858.
  [3]王红蕾 , 姚丽霞 . 留守幼儿同伴交往问题调查 [J ]. 幼儿教育 ( 教育科学版 ) , 2007. 4.
  [4]范丽恒,赵文德,牛晶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依恋特点〔J〕.河南大学学报,2009,49(6):131-136.
  [5]黄艳苹等.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669-671.
  [6]张英男,刘冬梅.我国留守儿童现状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1):37-38.
  [7]佚名 .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 EB /OL ]. http: / /www. w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