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语文教学,贵在善导
【作者】 梁永华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鸡街乡太坪小学
【摘要】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在课改大潮中,构建“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乐于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每个教师梦寐以求的愿望。我们需要关注文体,聚焦表达,以生为本,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帮助学生提高素养,形成能力。【关键词】小学语文;导情导趣;导出学法;引入写法
【正文】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新课程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只有善导,才能给学生营造和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一、导情导趣,启智练能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现代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好好地去读,美美地去想,从中理解,从中品味,从中欣赏。
语文是极富情趣的学科,但要真正上得有滋有味,始终扣紧学生的心弦,却并不容易。它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本身的优势,努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注重融理于情,寓教于乐。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的渗透。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教学若要成功,需以情感为纽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兴趣,是指小学语文教学要贯穿趣味性原则,从而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
“以情励学,以趣激学”是语文教学成功的法宝。我认为,语文教学应当“有情”,要把教材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应当妙趣横生,让学生能学得有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高尚的人格。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列夫·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于漪老师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激发兴趣,十分重要。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人非草木,岂能无情。”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语文是滋味芳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清凉可口的泉水,让人清甜解渴;语文是芳香浓郁的咖啡,让人温馨浪漫;语文是新鲜味美的果汁,让人滋心润肺;语文是香气扑鼻的绿茶,让人神清气爽;语文是神态悠闲的白云,…。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是艺术中的艺术。小学语文课堂的“趣”是每一位一线语文教师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要想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多姿多彩,声情并茂的语文课堂,能让学生回味无穷,记忆深刻。例如,我在组织学习《爬山虎的脚》时,板书课题后,我故作惊讶地问:“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和动物有脚,爬山虎是植物,它怎么会有脚呢,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呢?”对如此具有强烈悬念的问题,学生渴望知道的欲望自然会油然而生。
又如学习《鱼游到了纸上》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巧问:课题为什么不用“画”而用“游”呢?学生畅所欲言,我对学生的答案先不予置评,而是从“画”字入手,引导学生去了解这位聋哑青年是怎样画画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跃然而出。学生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正因为聋哑青年刻苦勤奋地练习,画作栩栩如生,所以课题用“游”而不用“画”。这样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将教材教得生动有趣,学生岂能不喜欢语文!
注重精心设计教学,善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效果才会彰显,学生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我们只有不断地去探索和改革,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走出困境,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二、提纲挈领,画龙点睛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由此可见,最重要的教是不教,最有效的学是自学。怎样才能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不需要教,学生就会自学,这就是教学艺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慧说:“一个坏教师教学生真理,一个好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完全说明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过程。这才是有效的导。
好习惯,益终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是关键。我们在长期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帮助学生养成许多的语文学习习惯。认真抓住最基本的查、找、释、分、列、结、问、赏、练、评等,不断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如阅读要学会:
查:查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和写作风格等资料。必要时,由教师简介。
找:找易读错写错的字词,用红笔标出,并设法记住。
释:联系上下文解释生字新词,不会时可以查字词典。
分: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按一定的顺序分段,写段意。
列:提纲挈领,理清课文脉络和内在联系,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技巧和表现手法。
结:归纳文章的主旨、写作技巧、表达方式。
问:质疑问难,有疑而问;针对有价值的内容,无疑设问。
赏:佳句佳段朗读欣赏,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理解重点词句。
练:抓教学重点难点和思维扩散点设计练习题。
评:对本次学习活动作一次自我小结,给自己一个奖励。
促使学生在生生、师生合作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分析课文,感悟文本,积极增强语文素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一千,道一万。帮助学生学会方法是关键。教师需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会在语文学习中,寻找捷径。如我组织学习《林海》时,在引导学生学习“岭”的描写一节时,抓住岭的特点后,共同将写景文章归纳为“读课文——抓特点——明方法——想画面——悟情感”五步,然后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学描写“林”和“花”的小节。以后碰到写景文章也可用此法迁移。这样,教师做好引导,与学生一起学习,引导学生在模仿中通过动脑、动口、动眼、动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各自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寻找方法和捷径,才能开拓学生视野,学活教材,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生,相得益彰。阅读是内化,写作是外化;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读”是基础,“写”是目的。只有“读”这个基础打好了,才能厚积薄发。“读”与“写”的结合,实际上是“举一”与“反三”的结合,是“学习”与“运用”的有机结合。
我们知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平生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道理。没有米,就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同样的道理,没有一定量的素材积累,就不能写出好的作文。所以平时教师就应多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关于写作素材,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博览群书、学会博采众长,才能厚积薄发,为写作奠定基础。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情动于衷,而言于外”。小学语文教学只有立足教材,通过师生对教材的阅读理解,积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写作素养。教学时关键是要触动学生的情感区域,学生的情感方能自由流淌,自然倾泻。注重创设以激发兴趣为宗旨,以审美愉悦为突破口,以提高效率为中心,以读写结合为主线的情趣氛围;注重有意识地把学生一步步引入盛境,让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一个个场景秀色可餐;一个个故事生动有趣,语文教学就会生机勃勃,情趣盎然,多姿多彩。
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完善的过程。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读写结合不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
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要学几百篇千挑万选的经典范文。这些经典范文,不仅教我们如何做人,还有意无意地教我们写作。文章中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语乃至整篇课文,都是我们师生难能可贵的写作样板,我们要认认真真借鉴,善用它山之石,攻己之玉,才能成为人上人。例如:我组织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后,要求学生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来写物;组织学习《少年闰土》后,要求学生学会结合人物身份特点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等等。
有付出,才有收获。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篇篇精美的文章,都有可以让我们寻找到写作的亮点。例如,在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我首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阅读,并交流“文本中父母双方都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爱?”之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并提炼出文本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最后,组织学生自选角度进行写作,或写“父爱”,或写“母爱”,或写“亲情”等,让学生不拘一格,用我手,写我心,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总之,语文教学贵在善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从“讲”到“导”的角色转变。只有善导,才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A].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李艳.《浅谈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5(10);
[3]徐家良、徐鹄、顾维萍著.生活中的作文[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0);
[4]辛彩明《双线并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华中师范出版社;2016.4;
[5]李艳.《浅谈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5(10)。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新课程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只有善导,才能给学生营造和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一、导情导趣,启智练能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现代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好好地去读,美美地去想,从中理解,从中品味,从中欣赏。
语文是极富情趣的学科,但要真正上得有滋有味,始终扣紧学生的心弦,却并不容易。它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本身的优势,努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注重融理于情,寓教于乐。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的渗透。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教学若要成功,需以情感为纽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兴趣,是指小学语文教学要贯穿趣味性原则,从而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
“以情励学,以趣激学”是语文教学成功的法宝。我认为,语文教学应当“有情”,要把教材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应当妙趣横生,让学生能学得有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高尚的人格。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列夫·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于漪老师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激发兴趣,十分重要。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人非草木,岂能无情。”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语文是滋味芳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清凉可口的泉水,让人清甜解渴;语文是芳香浓郁的咖啡,让人温馨浪漫;语文是新鲜味美的果汁,让人滋心润肺;语文是香气扑鼻的绿茶,让人神清气爽;语文是神态悠闲的白云,…。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是艺术中的艺术。小学语文课堂的“趣”是每一位一线语文教师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要想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多姿多彩,声情并茂的语文课堂,能让学生回味无穷,记忆深刻。例如,我在组织学习《爬山虎的脚》时,板书课题后,我故作惊讶地问:“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和动物有脚,爬山虎是植物,它怎么会有脚呢,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呢?”对如此具有强烈悬念的问题,学生渴望知道的欲望自然会油然而生。
又如学习《鱼游到了纸上》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巧问:课题为什么不用“画”而用“游”呢?学生畅所欲言,我对学生的答案先不予置评,而是从“画”字入手,引导学生去了解这位聋哑青年是怎样画画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跃然而出。学生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正因为聋哑青年刻苦勤奋地练习,画作栩栩如生,所以课题用“游”而不用“画”。这样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将教材教得生动有趣,学生岂能不喜欢语文!
注重精心设计教学,善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效果才会彰显,学生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我们只有不断地去探索和改革,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走出困境,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二、提纲挈领,画龙点睛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由此可见,最重要的教是不教,最有效的学是自学。怎样才能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不需要教,学生就会自学,这就是教学艺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慧说:“一个坏教师教学生真理,一个好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完全说明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过程。这才是有效的导。
好习惯,益终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是关键。我们在长期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帮助学生养成许多的语文学习习惯。认真抓住最基本的查、找、释、分、列、结、问、赏、练、评等,不断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如阅读要学会:
查:查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和写作风格等资料。必要时,由教师简介。
找:找易读错写错的字词,用红笔标出,并设法记住。
释:联系上下文解释生字新词,不会时可以查字词典。
分: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按一定的顺序分段,写段意。
列:提纲挈领,理清课文脉络和内在联系,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技巧和表现手法。
结:归纳文章的主旨、写作技巧、表达方式。
问:质疑问难,有疑而问;针对有价值的内容,无疑设问。
赏:佳句佳段朗读欣赏,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理解重点词句。
练:抓教学重点难点和思维扩散点设计练习题。
评:对本次学习活动作一次自我小结,给自己一个奖励。
促使学生在生生、师生合作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分析课文,感悟文本,积极增强语文素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一千,道一万。帮助学生学会方法是关键。教师需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会在语文学习中,寻找捷径。如我组织学习《林海》时,在引导学生学习“岭”的描写一节时,抓住岭的特点后,共同将写景文章归纳为“读课文——抓特点——明方法——想画面——悟情感”五步,然后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学描写“林”和“花”的小节。以后碰到写景文章也可用此法迁移。这样,教师做好引导,与学生一起学习,引导学生在模仿中通过动脑、动口、动眼、动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各自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寻找方法和捷径,才能开拓学生视野,学活教材,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生,相得益彰。阅读是内化,写作是外化;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读”是基础,“写”是目的。只有“读”这个基础打好了,才能厚积薄发。“读”与“写”的结合,实际上是“举一”与“反三”的结合,是“学习”与“运用”的有机结合。
我们知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平生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道理。没有米,就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同样的道理,没有一定量的素材积累,就不能写出好的作文。所以平时教师就应多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关于写作素材,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博览群书、学会博采众长,才能厚积薄发,为写作奠定基础。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情动于衷,而言于外”。小学语文教学只有立足教材,通过师生对教材的阅读理解,积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写作素养。教学时关键是要触动学生的情感区域,学生的情感方能自由流淌,自然倾泻。注重创设以激发兴趣为宗旨,以审美愉悦为突破口,以提高效率为中心,以读写结合为主线的情趣氛围;注重有意识地把学生一步步引入盛境,让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一个个场景秀色可餐;一个个故事生动有趣,语文教学就会生机勃勃,情趣盎然,多姿多彩。
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完善的过程。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读写结合不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
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要学几百篇千挑万选的经典范文。这些经典范文,不仅教我们如何做人,还有意无意地教我们写作。文章中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语乃至整篇课文,都是我们师生难能可贵的写作样板,我们要认认真真借鉴,善用它山之石,攻己之玉,才能成为人上人。例如:我组织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后,要求学生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来写物;组织学习《少年闰土》后,要求学生学会结合人物身份特点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等等。
有付出,才有收获。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篇篇精美的文章,都有可以让我们寻找到写作的亮点。例如,在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我首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阅读,并交流“文本中父母双方都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爱?”之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并提炼出文本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最后,组织学生自选角度进行写作,或写“父爱”,或写“母爱”,或写“亲情”等,让学生不拘一格,用我手,写我心,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总之,语文教学贵在善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从“讲”到“导”的角色转变。只有善导,才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A].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李艳.《浅谈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5(10);
[3]徐家良、徐鹄、顾维萍著.生活中的作文[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0);
[4]辛彩明《双线并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华中师范出版社;2016.4;
[5]李艳.《浅谈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