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服装专业《色彩构成》教学创新初探
【作者】 徐风格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正文】 一、教学目标的调整
色彩构成课应该是一门认识色彩的课程而不是技法课。这就要求我们突破传统色彩构成的教学模式,增添新的教学内容,来实现教学目标。由于服装设计专业对色彩的要求,更富有个性化和情感化,因此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目标的调整:1)色彩认识目标的制定,设计强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服装设计专业尤为凸显这一特点,培养学生从生活和大自然中发现色彩的能力,将色彩理论知识放进色彩应用设计中掌握,强调个人对色彩的理解和心里感受以及实际应用。在实际设计中认识和理解色彩调和、色彩搭配、流行色和设计色彩的应用。2)色彩情感目标的制定,改变传统的培养学生被动的分析、观察,整合再创造的学习色彩构成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现个性化的表现手法,鼓励用电脑配色,增强学生对色彩搭配的感觉,强调色彩情感价值目标的树立。从而为以后的服装设计的学习打下个性化情感的色彩搭配和设计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上的创新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方式是通过教育教学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教育方案的确定是《色彩构成》课程的核心内容,依据教学目标的确立,对《色彩构成》教学内容上的进行相应的创新调整,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创新实践,
第一,加强对民族色彩的应用技能的训练,加强对民族色彩的教学研究,建立我国特色的色彩体系。高田贤三的服装作品将丰富的花卉和民族图案,生动和明亮的民族民间色彩,混合交织在一起,使之协调而舒适。他的作品由于其美丽的颜色、绚丽的花朵和精彩的图案而极富盛名,他还也时常变化其鲜艳的色调令他的服装设计更具吸引力,被称为时装界的“色彩魔术师”。另外,还可以从绘画作品中汲取灵感进行色彩的设计应用,例如20世纪的构成主义绘画大师蒙德里安的抽象主义“构成”作品《红黄蓝构成》画面以红、黄、蓝为主色,黄色为大面积,穿插小面积的红色和蓝色,此幅画作先后被三位服装设计大师运用到服装设计当中,其中有时尚鬼才约翰?加里亚诺2009年的春夏男装成衣发布作品,他采用鲜艳的红、黄、蓝对比色作为服装的主色调,其中间隔黑色,使之调和统一。在《色彩构成》教学中可以对生活与民族民间色彩进行深入认识和挖掘并研究,主要从民间手工艺品、民族民间刺绣、京剧脸谱、绘画作品、陶瓷艺术、自然风景等等中采集优美的色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里感受去设计色彩。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添加设计色彩应用与流行色方面的内容。现代服装设计中流行色的应用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它是引导消费者的审美取向和促进服装市场的消费的潮流,色彩是服装产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好的色彩会使人赏心悦目并产生想穿它的欲望,流行色是根据人们的视觉生理的规律、心理需求、情感反应而产生的色彩,往往在色相、纯度、明度和色彩特性四方面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周期变化规律。流行色一般是由几组经常变换的色调组成,每组色调又由不同色相、明度、纯度的色彩搭配组合而成。通过对流行色的学习和研究将《色彩构成》中的色彩规律,色彩调和与对比、色彩冷暖、色彩心理等的知识融入到其中,从而从实际设计应用中掌握色彩构成的各个知识点,继而不会出现在教学中学生掌握实际设计应用和色彩知识点脱节的困扰。
第三,在教学内容上添加色彩搭配技能训练。服装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服装的色彩更是给人一种“先色夺人”的第一印象,是服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什么款式的服装,如果色彩搭配不协调或者过时的,都会让人们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因此在《色彩构成》课中加入色彩搭配训练能让学生学习配色的技巧和认识其规律,能直观的感觉其色彩在服装当中魅力所在,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色彩学家眼中,大自然中的色彩总是调和和美好的,人们渴望色相、明度和纯度的变化,构建出一种色彩上的平衡协调的关系。人类大脑对色彩的调和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力:既使没有受过色彩的训练的人也知道那些色彩组合会让人赏心悦目,虽然他们可能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色彩好看或是怎么搭配出这种组合。歌德认为,有些调和的色彩组合引发了人们的喜悦感受,可能和“残像”的现象有关,这显示人类的大脑渴望色彩三属性建立平衡协调的关系。2009年春夏在流行趋势的指导下,设计是大量运用“撞色”,还有同色系的亮色搭配,还翻新地在一件衣衫上运用2~3种同色系或对比色系搭配,补色的面积尺寸的配合,使服装更加焕然一新,更加轮廓感。例如迪奥的2009年春夏秋冬成衣里有紫黄、蓝橙、红绿的对比强烈的补色搭配,面积和位置的比例协调是服装看上去依然协调富于美感。总之,色彩的搭配是一门学问,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增强学生对色彩搭配的感觉,强调色彩情感价值目标的树立,体现个性化的表现手法,从而为以后的服装设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色彩基础。
三、教学模式的变化
教学模式的好坏直接关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能否落实,让学生对《色彩构成》课产生学习兴趣,最终取得达到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变化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改变传统模式是以技法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首先,让学生走出课堂到面料市场去,寻找不同的面料表达出来的不同的心理感觉,不同的肌理效果,如丝绸、麻料、牛仔布、毛呢、皮质等等。不同的肌理效果的面料表达的轻、重、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觉的,不同的色彩加上不同的面料所表达的情感的差异,鼓励学生选择不同于传统的材料和手法进行色彩个性情感的表达。并不断扩大训练的表现范围,鼓励学生只要不偏离课程主旨,大胆的进行创新的艺术尝试,包括用电脑等辅助手段。其次,在课堂上一些世界服装品牌的时装发布会影视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分析、总结出不同发布会的系列服装的主色调、色彩调和、色彩对比的效果,从而实现一个“客观———主观———客观”的认识色彩的过程,学会将设计色彩应用到服装设计当中。最后进行一些主题式训练,表达包括背景描述、主题陈述、灵感来源、色卡群的建立。背景描述指流行色、主题色的社会背景、流行时代、色彩和面料的特征描述等。灵感来源指是来自于大自然色彩还是其他的来源,营造出的气氛和画面效果。色卡群是围绕主色调按照明暗冷暖排列多个系列色谱,一个整体的色调。
(2)改变被动式的传统模式,启发学生自主式的学习。在《色彩构成》课中,教学目标设定方面,注重学生个体体验,强调个性化自主学习教育,意义构建、自我意识的提升与学生自主性培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作为学生课程知识的建构者,注重师生互动过程的学习,运用反思性教学、解构性教学、主题与过程教学评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路向和不断超越、善于反思的思维方式。
服装设计专业根据其特色,需要培养具有扎实色彩搭配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要求该学科培养的人才能达到毕业时的专业特征和预期培养素质。而《色彩构成》是服装设计专业的重要的基础课程,应顺应时代的需要,够建相应的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从而为以后服装设计专业的学习打下具有个性化情感的色彩设计应用能力的专业基础。
色彩构成课应该是一门认识色彩的课程而不是技法课。这就要求我们突破传统色彩构成的教学模式,增添新的教学内容,来实现教学目标。由于服装设计专业对色彩的要求,更富有个性化和情感化,因此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目标的调整:1)色彩认识目标的制定,设计强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服装设计专业尤为凸显这一特点,培养学生从生活和大自然中发现色彩的能力,将色彩理论知识放进色彩应用设计中掌握,强调个人对色彩的理解和心里感受以及实际应用。在实际设计中认识和理解色彩调和、色彩搭配、流行色和设计色彩的应用。2)色彩情感目标的制定,改变传统的培养学生被动的分析、观察,整合再创造的学习色彩构成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现个性化的表现手法,鼓励用电脑配色,增强学生对色彩搭配的感觉,强调色彩情感价值目标的树立。从而为以后的服装设计的学习打下个性化情感的色彩搭配和设计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上的创新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方式是通过教育教学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教育方案的确定是《色彩构成》课程的核心内容,依据教学目标的确立,对《色彩构成》教学内容上的进行相应的创新调整,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创新实践,
第一,加强对民族色彩的应用技能的训练,加强对民族色彩的教学研究,建立我国特色的色彩体系。高田贤三的服装作品将丰富的花卉和民族图案,生动和明亮的民族民间色彩,混合交织在一起,使之协调而舒适。他的作品由于其美丽的颜色、绚丽的花朵和精彩的图案而极富盛名,他还也时常变化其鲜艳的色调令他的服装设计更具吸引力,被称为时装界的“色彩魔术师”。另外,还可以从绘画作品中汲取灵感进行色彩的设计应用,例如20世纪的构成主义绘画大师蒙德里安的抽象主义“构成”作品《红黄蓝构成》画面以红、黄、蓝为主色,黄色为大面积,穿插小面积的红色和蓝色,此幅画作先后被三位服装设计大师运用到服装设计当中,其中有时尚鬼才约翰?加里亚诺2009年的春夏男装成衣发布作品,他采用鲜艳的红、黄、蓝对比色作为服装的主色调,其中间隔黑色,使之调和统一。在《色彩构成》教学中可以对生活与民族民间色彩进行深入认识和挖掘并研究,主要从民间手工艺品、民族民间刺绣、京剧脸谱、绘画作品、陶瓷艺术、自然风景等等中采集优美的色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里感受去设计色彩。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添加设计色彩应用与流行色方面的内容。现代服装设计中流行色的应用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它是引导消费者的审美取向和促进服装市场的消费的潮流,色彩是服装产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好的色彩会使人赏心悦目并产生想穿它的欲望,流行色是根据人们的视觉生理的规律、心理需求、情感反应而产生的色彩,往往在色相、纯度、明度和色彩特性四方面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周期变化规律。流行色一般是由几组经常变换的色调组成,每组色调又由不同色相、明度、纯度的色彩搭配组合而成。通过对流行色的学习和研究将《色彩构成》中的色彩规律,色彩调和与对比、色彩冷暖、色彩心理等的知识融入到其中,从而从实际设计应用中掌握色彩构成的各个知识点,继而不会出现在教学中学生掌握实际设计应用和色彩知识点脱节的困扰。
第三,在教学内容上添加色彩搭配技能训练。服装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服装的色彩更是给人一种“先色夺人”的第一印象,是服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什么款式的服装,如果色彩搭配不协调或者过时的,都会让人们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因此在《色彩构成》课中加入色彩搭配训练能让学生学习配色的技巧和认识其规律,能直观的感觉其色彩在服装当中魅力所在,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色彩学家眼中,大自然中的色彩总是调和和美好的,人们渴望色相、明度和纯度的变化,构建出一种色彩上的平衡协调的关系。人类大脑对色彩的调和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力:既使没有受过色彩的训练的人也知道那些色彩组合会让人赏心悦目,虽然他们可能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色彩好看或是怎么搭配出这种组合。歌德认为,有些调和的色彩组合引发了人们的喜悦感受,可能和“残像”的现象有关,这显示人类的大脑渴望色彩三属性建立平衡协调的关系。2009年春夏在流行趋势的指导下,设计是大量运用“撞色”,还有同色系的亮色搭配,还翻新地在一件衣衫上运用2~3种同色系或对比色系搭配,补色的面积尺寸的配合,使服装更加焕然一新,更加轮廓感。例如迪奥的2009年春夏秋冬成衣里有紫黄、蓝橙、红绿的对比强烈的补色搭配,面积和位置的比例协调是服装看上去依然协调富于美感。总之,色彩的搭配是一门学问,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增强学生对色彩搭配的感觉,强调色彩情感价值目标的树立,体现个性化的表现手法,从而为以后的服装设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色彩基础。
三、教学模式的变化
教学模式的好坏直接关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能否落实,让学生对《色彩构成》课产生学习兴趣,最终取得达到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变化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改变传统模式是以技法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首先,让学生走出课堂到面料市场去,寻找不同的面料表达出来的不同的心理感觉,不同的肌理效果,如丝绸、麻料、牛仔布、毛呢、皮质等等。不同的肌理效果的面料表达的轻、重、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觉的,不同的色彩加上不同的面料所表达的情感的差异,鼓励学生选择不同于传统的材料和手法进行色彩个性情感的表达。并不断扩大训练的表现范围,鼓励学生只要不偏离课程主旨,大胆的进行创新的艺术尝试,包括用电脑等辅助手段。其次,在课堂上一些世界服装品牌的时装发布会影视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分析、总结出不同发布会的系列服装的主色调、色彩调和、色彩对比的效果,从而实现一个“客观———主观———客观”的认识色彩的过程,学会将设计色彩应用到服装设计当中。最后进行一些主题式训练,表达包括背景描述、主题陈述、灵感来源、色卡群的建立。背景描述指流行色、主题色的社会背景、流行时代、色彩和面料的特征描述等。灵感来源指是来自于大自然色彩还是其他的来源,营造出的气氛和画面效果。色卡群是围绕主色调按照明暗冷暖排列多个系列色谱,一个整体的色调。
(2)改变被动式的传统模式,启发学生自主式的学习。在《色彩构成》课中,教学目标设定方面,注重学生个体体验,强调个性化自主学习教育,意义构建、自我意识的提升与学生自主性培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作为学生课程知识的建构者,注重师生互动过程的学习,运用反思性教学、解构性教学、主题与过程教学评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路向和不断超越、善于反思的思维方式。
服装设计专业根据其特色,需要培养具有扎实色彩搭配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要求该学科培养的人才能达到毕业时的专业特征和预期培养素质。而《色彩构成》是服装设计专业的重要的基础课程,应顺应时代的需要,够建相应的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从而为以后服装设计专业的学习打下具有个性化情感的色彩设计应用能力的专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