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字理纠正错别字

【作者】 许益锋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城厢镇中心小学



【正文】  作为教师,最困惑的就是天天面对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虽被纠正多遍,却又总是反复出现。面对学生频频出现错别字的情况,很多老师都感到头痛,也常常望“字”兴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这是我们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我们对学生作业出现的错别字总归咎于学生的粗心,甚至责怪汉字的“怪异”。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字理没有掌握,没有“对症下药”。那如何有效地降低错别字的“发病率”?我们教师应该从字理教学入手,抓好字的根与本,有效减少错别字的出现。
  过去小学生写错别字多发生在低年级,但现在中高年级学生中错别字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很多学生词汇量并不少,写出来的文章辞藻华丽,但错别字却“一箩筐”,发生各种各样的“低级错误”。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不难发现我们在教学中都存在的一些误区,例如:
  一是认为学生只要将错字多写上几遍,十遍不行二十遍,二十遍不行三十遍,就一定能记住,但事实是经常有些同学写了很多遍照常错,这是一种生硬机械、高耗低效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事倍功半。
  二是有些教师字理教学意识淡薄,文字学基础薄弱。且把机械的笔画和结构分析当做主流教法,反而把凸显字理的教学视为所谓“烦琐化”了。
  三是从教学层面上来说,到了中年级,教学重点已经发生了移位,识字教学很少再被老师强调。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渐渐淡化了字词教学,大部分时候只是稍作点拨,或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仅仅是检查,没有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面对这样的现象,教学过程中,我也尝试让学生多读多抄写,常通过听写以达到记住生字词的目的,可是效果还是不理想,学生写错别字现象还是非常严重。自从2010年我们学校开展字理课题研究以来,我阅读了大量关于字理教学的书籍:《文字学基础与字理识字》《字理教学手册》《字理识字教学法》等等。细细咀嚼里面的每一个汉字精灵,结合现象,深入思考,并把字理运用到教学当中,取得明显的效果。如教学 “牧“字时,我点出“牜”是“牛”的变形,“攵”是手拿鞭、棍的意思,手拿鞭子放牛,正是“牧”的本义。让学生通过理解字理、字义来识字、记字,避免写错字、别字。
  一、寻找字源,防止“错”字
  “错”字是一种无中生有,即在字的笔画、笔形或结构上写错了,似字非字。如:有学生将“杂”字右上角的“九”写成了“几” ,将“匆”字写成了“勿”,或者将“深”字的右上多加了一点……这些都是错字。很多错别字主要是由于学生不了解字的构成而出现的。在纠正错别字时,教给学生一些关于汉字的偏旁、字的音形义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字的规律,错别字就容易慢慢减少。如:执教“初”字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此字的认识,我告诉了学生这个字左边之所以是衣部,而不是示部的原因。“古时候人们在做衣服时,最初,也就是第一先要做的是将衣料用剪刀裁开,然后缝纫。所以‘初’的字理就是用剪刀裁剪衣料,这是做衣服的第一步,固称为“初”。表示用衣料做成的东西的字都是“衤”旁,如“被、袖、衬、衫、补”等。通过分析,让学生掌握形声的特点。这样从文字学的角度去作些浅显的解释,效果不错。学生听得出神入化,相信了解这一字字理的学生,肯定不会将“初”字的偏旁写成示部,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了。
  又如:“虐待”的“虐”字,先出示“虐”字的甲骨文,先学生明白字理,上面是虎字头(虍),下面的部件表示老虎的爪子。老虎捉人时自然是向着虎牙方向往外扑,而不会自己抓自己(彐),自己伤害自己。虐待表示对待别人就像老虎一样凶狠。所以,“彐”的方向应向外,而且中间一横要出头。
  运用直观法展示古文字形,使学生理解了“初”、“雁”和“集“的构字理据,再没有学生写错这几个字。
  二、探求词源,预防“别”字
  小学生用字经常出现张冠李戴,本该用某个字,却写成了另外一个字,这称之为“别字”。如川流不息写成了“穿流不息”,或者将“妨碍”写成了“防碍”……其中的 “穿”、“防”都是别字。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从词源上讲清楚字的来历,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识记字形,少写错别字,纠正错别字。
  如:教学“再接再厉(励)”,让学生知道这个成语的【出处】:唐·韩愈《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接:接战;厉:磨快,引伸为奋勉,努力。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这个成语后来比喻越来越勇猛,越来越厉害,一次比一次优秀。有不少人认为这个成语常用在表彰、表扬方面,就误用了“鼓励”的“励”字,这是不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出处造成的。牢记此成语的来源、意义,学生就不会写错这个字了!
  三、形近比较,正确“用”字
  汉字中存在着大量的相近字,包括形近字与音近字。小学生用字不分语言环境,不管字义,随便就用,很多形近的字由于字形相似,它们的区别往往只在那么一点、一横、一竖、一钩、一撇、一捺,学生很容易写错,如鸟——乌、竟——竞、既——即、矢——天等。
  把字形大体相同,但有一两笔不同的字放在一起比较。怎样比较才能有效呢?比较要有条件,它依赖于学生对比较的两个字中其中一个一定要掌握,在比较中特别要强调不同点。如当学生巩固了“鸟”字后,再与“乌”字比较时,可告诉学生:“如果飞鸟没有眼睛,就一片乌黑看不见。”还可以这样告诉学生;“小鸟和乌鸦都是鸟类,可是乌鸦全身都是乌黑一片,眼睛就不明显了。一眼看去,好像没有眼睛一样。”又如认识“漂”和“飘”两字时,可根据这两个字的字形、字义的不同编一句话进行比较:“有风树叶就飘落下来的,有水树叶就漂走了。”通过这样比较,学生们就能举一反三地认会许多常用字。








  乌,会意字。眼黑色,乌鸦通身皆黑,所以眼珠隐晦不显,就用去掉一横(去掉乌鸦的眼珠)来表示。引身指黑色。简化为乌,是鸟字省一点。形近字:鸟。





  鸟,象形字。其古文字像鸟。鸟作偏旁时可以表示鸟,也可以表示家禽,如鸽、鸥、鹰、鸭、鸡、鹅等字。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等平台展示汉字的原始图形比较,使汉字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识字兴趣。然后,出示概括抽象图,概括抽象图是帮助儿童由图到文形成思路,进而理解和记忆独体字的重要条件。接着,出示古体汉字,这是从实物到文字的转变,是对实物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也是从图画到楷体汉字的过渡,没有这个过程就没有文字的产生。将古体汉字与抽象图对照,分析汉字的构形。之后,出示楷体汉字。这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的生字。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将生字运用到实际的语言环境中。这样学生记忆就会相当的深刻,就不会写错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