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议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

【作者】 苏莉琳

【机构】 安徽省临泉县瓦店镇第一小学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从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进而推进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学习、师生关系等。从而转变教学理念,改变学习工具,提高教学效率,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网络教学;语文学科;教育信息化;整合
【正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这是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挑战,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其它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便是“课程整合”的核心。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方面的技术、资源、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一、现代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教育理念
  1.整合的界定。一般的整合多是指二者操作或设计上的结合。这里的整合,是指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二者的最优组合,扬二者之长,补二者之短。融二者为一个不可分的整体,达到1+1>2的效益。主要作为工具手段存在的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主,但并不是全部,而是与其它信息技术多种媒体共同发挥作用,但灵魂仍是教学设计本身,计算机起辅助作用,以展示传统教学无法实现或很难实现的教学任务。整合不仅仅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也不是说用了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而是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整合的目的在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教学难点,要求展示事物变化过程,刺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引发学生主动、积极、创新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
  2.整合的效果评定。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效果是由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而定,而不是由计算机技术高低而定。计算机技术在整合中只是作为工具手段而存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灵魂是教学设计本身,整合的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放胆求新,品尝、体验、发现创造性学习的无穷乐趣。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进而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
  3.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角色应由“主演”变“导演”。我们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应从台上的“主演”变成场内的“导演”。虽然这样的转变让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垄断者,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组织工作却大大加强了。每一个教学环节若要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都离不开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和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活动作吃饭的准备。   
  二、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新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经过研究学生无论在提高学生识字和用字的能力方面,还是在阅读、作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学结构的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1、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一边播放古筝曲子《高山流水》一边循环播放山水画面,再结合上教师对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感人故事的深情讲述,从而达到在开课时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了作为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困难,为整个教学活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有了兴趣,那么课堂效果和课堂效率是不言而喻的。
  2、突破重点、难点。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本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是:通过平凡的小事感受周总理伟大的人格。教学中我在组织学生理解完课文内容后,借助多媒体播放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视频,通过视频把离学生很远的事物一下子展现在眼前,更加的直观形象;同时,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上人们的表现和反映——无比的伤痛及对周总理深深的不舍,使学生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领域和空间。就这样,轻而易举的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强化读写训练。在课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强化朗读能力;在指导背诵时,第一遍,可播放课文录像,配以轻声的录音;第二遍,录音没有了,在画面旁有重点词的提示,学生随着画面的变换轻声复述课文;第三遍,学生依据画面展示的内容轻声背诵。在教学中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记得牢,背得快又准。
  4、培养语言能力。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创造特定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接近教学的交际环境,能促使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多媒体的作用,胜过了任何的语言灌输,通过信息手段,突显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学效应。,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多渠道借助网络,培养学生的能力。
  1、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丰富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我经常设计一些开放的,需要学生课前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新的“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2、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桂林山水》中,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桂林山水的美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时我们把桂林山水的视频资料和其它相关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形式通过链接方式制作成课件。课上,学生通过视频播放看到了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特点,黄桂林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形象地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词句,并在网上看到桂林山水不同形状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更加深了对它的认识。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实践的体会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也让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
  1、转变了观念。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成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专门开设的一门学科,多媒体设备扎根于教室,网络资源服务于教学活动,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探索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师角色由“主演”变“导演”,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2、改变了学习工具。通过整合,改变了以往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一张嘴巴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活动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认知工具,师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铅笔、橡皮、粉笔、黑板擦那样自然,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能力。
  3、建立了新型模式。在实验中,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为学生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
  4、培养了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5、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语文信息资料的搜集、加工、处理或者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式阅读与写作。同时,还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中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借助于网络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协作学习,在交流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相结合,与其他课程相整合,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小学学科教学论》(语文) 苏立康主编 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2]《学习的革命》[美国]珍尼特?沃斯  [新西兰]戈登·德莱顿 上海三联书店 1998年12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