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教学”的应用思考
【作者】 张卫峰
【机构】 陕西省岐山县雍川镇马江初级中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拓展延伸教学”的应用就是很明显的表现。在“拓展延伸教学”的应用中,教师注重情感、价值观、能力的拓展,在语文课堂上增加和延伸了很多课外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应用原则,运用科学合理的应用策略,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关键词】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教学”;应用
【正文】
“拓展延伸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教学效率的作用。“拓展延伸教学”目前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延伸了语文课本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眼界,能够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主动钻研的好习惯,符合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学科自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决定教师在教学中要在保证教学规范化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使其符合语文教学大纲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教学”的应用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改革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原则也因此成为了“拓展延伸教学”的根本性原则。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的策划。主体性原则在“拓展延伸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启发和教育学生独立思考,深入质疑,大胆想象,并以研究者和探究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将学生的知识掌握逐渐转化成内在的能力提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质疑性原则
“拓展延伸教学”其本意是在拓展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所以质疑性原则的应用是必然的,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直接体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拓展延伸教学”的应用是比较普遍的,其能够通过比较和延伸教学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对教材和教师的教学内容产生质疑和挑战的心理,然后用带有疑问的态度和行为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思想和新观点,延伸自身的学习能力[1]。
(三)开放性原则
“拓展延伸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在拓展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语文课堂形成开放式的格局,提高语文课堂的活力和动力。“拓展延伸教学”重视知识点的拓展和延伸,注重增加课外的知识内容和课外读物,延伸课内知识,实现了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想象和表达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利的。“拓展延伸教学”中的开放性原则不仅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延伸上,还应该体现在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上,开放式教学环境的营造上等。如:所设问题的答案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课堂教学活动侧重讨论、探究、表演、模仿等多种教学形式,最大程度的拉伸语文课堂的内容和形式,体现“拓展延伸教学”的开放性。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挖掘课文内容,做好情景迁移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要突显出教学内容的人文性,就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突显出来,并引导学生对此获取自己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是指作者在作品创作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意境。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每一个作品中都蕴含着一种情感体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揣摩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就需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2],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情感体验,并将这些转化成语言表达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杏林子《生命,生命》这节课时,经过几个小故事分析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在课程即将结束之前播放一段影片“唐山大地震”的选段,也可以将几个体现与命运斗争的视频镜头剪切到一起,引导学生根据视频中镜头的意境去感受,对生命进行思考,从而为本文深入剖析“生命”做铺垫。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对生命的感悟及情景迁移到课外,自己搜集与生命有关的知识和材料,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贴近实际生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拓展延伸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年龄、需求、认知能力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选择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的拓展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发挥教学内容拓展延伸的优势。
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节课时,可以从作者鲁迅先生的文笔中很明显的看出他对儿时百草园中的“蟋蟀”、“覆盆子”、“木莲”的思念,对儿时的“私塾”、“先生”的回顾。这些儿时美好的场景是作者一生难忘的,那是一段回忆更是一段悠长的情思。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思考一下,在你们的儿时有哪些事情给你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和影响,现在想一想那些细节和场景还能勾起你的情绪吗?通过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学生会回想起自己儿时发生的一些有趣和难以忘记的事情,从自己的生活中与作者找到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加深入的去理解和感受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这对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
(三)结合语文阅读,拓展语言品味
初中语文教学“拓展延伸教学”的应用最重要的就是延伸知识,发展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和感受语言,体会文学作品中优美词汇和语句的魅力,并对这些优美的词句进行记忆和理解,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语言储备。同时,在储备语言素材的同时,还要对语言进行转化,要做到眼到心到,将语言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和表达出来[4]。另外,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不仅应该掌握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素材,还要提升自身语言模仿和运用的能力,将自己已经储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够实现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
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教学”的应用,不应该仅局限在课文知识的讲解和体会上,还应该还原文学作品原有的形象,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生动、形象的画面和意境,让学生在品味语言魅力的同时,体会其中的意境,促进自身表达能力和领悟能力的提高,这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类似于《黄河颂》这种气势雄伟、磅礴的文章,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其在语言表达和意境创设上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所以教师可以从“写声”、“绘景”的角度引导学生在品味作者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模仿作品自行进行创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中应用“拓展延伸教学”不仅延伸了课内的语文知识,也延伸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语文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文学习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拓展延伸教学”的优势,运用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认识和能力,促进初中生语文学习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君潭.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教学”的应用[J]. 才智,2016,(04):19.
[2]杨艳秋. 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教学”的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5,(35):110.
[3]赵桂荣. 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教学”的探索[J]. 科技创新导报,2015,(15):169-170.
[4]张锋.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J]. 学周刊,2015,(17):192.
“拓展延伸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教学效率的作用。“拓展延伸教学”目前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延伸了语文课本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眼界,能够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主动钻研的好习惯,符合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学科自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决定教师在教学中要在保证教学规范化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使其符合语文教学大纲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教学”的应用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改革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原则也因此成为了“拓展延伸教学”的根本性原则。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的策划。主体性原则在“拓展延伸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启发和教育学生独立思考,深入质疑,大胆想象,并以研究者和探究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将学生的知识掌握逐渐转化成内在的能力提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质疑性原则
“拓展延伸教学”其本意是在拓展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所以质疑性原则的应用是必然的,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直接体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拓展延伸教学”的应用是比较普遍的,其能够通过比较和延伸教学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对教材和教师的教学内容产生质疑和挑战的心理,然后用带有疑问的态度和行为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思想和新观点,延伸自身的学习能力[1]。
(三)开放性原则
“拓展延伸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在拓展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语文课堂形成开放式的格局,提高语文课堂的活力和动力。“拓展延伸教学”重视知识点的拓展和延伸,注重增加课外的知识内容和课外读物,延伸课内知识,实现了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想象和表达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利的。“拓展延伸教学”中的开放性原则不仅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延伸上,还应该体现在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上,开放式教学环境的营造上等。如:所设问题的答案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课堂教学活动侧重讨论、探究、表演、模仿等多种教学形式,最大程度的拉伸语文课堂的内容和形式,体现“拓展延伸教学”的开放性。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挖掘课文内容,做好情景迁移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要突显出教学内容的人文性,就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突显出来,并引导学生对此获取自己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是指作者在作品创作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意境。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每一个作品中都蕴含着一种情感体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揣摩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就需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2],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情感体验,并将这些转化成语言表达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杏林子《生命,生命》这节课时,经过几个小故事分析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在课程即将结束之前播放一段影片“唐山大地震”的选段,也可以将几个体现与命运斗争的视频镜头剪切到一起,引导学生根据视频中镜头的意境去感受,对生命进行思考,从而为本文深入剖析“生命”做铺垫。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对生命的感悟及情景迁移到课外,自己搜集与生命有关的知识和材料,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贴近实际生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拓展延伸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年龄、需求、认知能力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选择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的拓展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发挥教学内容拓展延伸的优势。
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节课时,可以从作者鲁迅先生的文笔中很明显的看出他对儿时百草园中的“蟋蟀”、“覆盆子”、“木莲”的思念,对儿时的“私塾”、“先生”的回顾。这些儿时美好的场景是作者一生难忘的,那是一段回忆更是一段悠长的情思。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思考一下,在你们的儿时有哪些事情给你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和影响,现在想一想那些细节和场景还能勾起你的情绪吗?通过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学生会回想起自己儿时发生的一些有趣和难以忘记的事情,从自己的生活中与作者找到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加深入的去理解和感受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这对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
(三)结合语文阅读,拓展语言品味
初中语文教学“拓展延伸教学”的应用最重要的就是延伸知识,发展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和感受语言,体会文学作品中优美词汇和语句的魅力,并对这些优美的词句进行记忆和理解,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语言储备。同时,在储备语言素材的同时,还要对语言进行转化,要做到眼到心到,将语言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和表达出来[4]。另外,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不仅应该掌握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素材,还要提升自身语言模仿和运用的能力,将自己已经储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够实现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
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教学”的应用,不应该仅局限在课文知识的讲解和体会上,还应该还原文学作品原有的形象,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生动、形象的画面和意境,让学生在品味语言魅力的同时,体会其中的意境,促进自身表达能力和领悟能力的提高,这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类似于《黄河颂》这种气势雄伟、磅礴的文章,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其在语言表达和意境创设上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所以教师可以从“写声”、“绘景”的角度引导学生在品味作者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模仿作品自行进行创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中应用“拓展延伸教学”不仅延伸了课内的语文知识,也延伸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语文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文学习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拓展延伸教学”的优势,运用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认识和能力,促进初中生语文学习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君潭.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教学”的应用[J]. 才智,2016,(04):19.
[2]杨艳秋. 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教学”的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5,(35):110.
[3]赵桂荣. 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教学”的探索[J]. 科技创新导报,2015,(15):169-170.
[4]张锋.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J]. 学周刊,2015,(1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