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姜思林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田庄镇张舍中学

【摘要】新的思想品德课教材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建构基础,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从层次不同的系列开放性情境作为学生活动的素材,这种富有新意的设计,要求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在使用教材、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树立新观念,创造新教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即教学方式活动化,活动内容生活化。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
【正文】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一般是以一个故事、情景为载体,引发出一个道德主题。这些内容大部分源于现实生活,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所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加工,使用方法的完善以及开发补充教材的方式,使教材这一文本资源的课程得到升值,便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接受。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改造和丰富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如:我在教学“诚信是金”之前,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小型的社会调查,搜集在学生身边发生的不诚信的事情,以及不诚信带来的社会危害对教材进行补充。在课堂上学生就开始分享他们通过调查获得的最具有时代性的资料。他们从衣食住行分角度来谈:“我们每天吃着地沟油油条,吃着苏丹红鸭蛋,喝着三聚氰氨奶,烧条避孕药鱼,醋溜盘尿素豆芽,吃个增白剂加吊白块和硫磺的白馒头或者吃个掺了卫生纸的王哥庄大馒头,呼吸着充满PM2.5的空气,开着锦湖轮胎的车,用着暗藏吸金软件的手机,去地摊买本盗版小说,回去上一会盗版操作系统的XP,钻进黑心棉被窝.....”从这些打油诗的叙事中,学生谈到的不诚信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甚至更深层次的讨论到了这也是导致千万富人移民的原因,原本是一个社会支柱的财富和知识精英,不仅带走了知识和财富,更带走了这个社会的灵魂,带走了那种激励个体奋发向上不努力改造社会的精神。所以,我们每个公民和企业应做到对人守信对事负责,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这种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用生活的逻辑来开分析生活叙事,以独特的视角和风格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从而自己去优化生活状态,在无声中,学生融进知识,知识丰富了学生。
  二、探究活动生活化
  蒙台梭利教育名言: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开展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探究活动中,我们要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探究的乐趣,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与发言。如在学习《享受健康网络》这一内容时,我提出这样一个探究性问题:一位同学通过QQ聊天认识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邀请他见面。这位同学要不要接受网友的邀请呢?这样的情景学生非常熟悉,每个学生都可以就此问题发表个人见解。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非常高,发表了许多个人见解,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引起了学生之间的争论。此时,我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与交流,最终学生达成了共识。这样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开展的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学生较为熟悉,都可以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全面,考虑问题更周到。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会了用所学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知识的实用性。
  三、教学评价生活化
  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心理素质的人才,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与国家的人。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评价的成功与否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的有效评价不是单一的评价,而是多元评价,既注重学习结果,又注重学习过程;既关注学生的书面成绩,又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评价要基于学生的生活,体现生活化的特点,让评价为学生所接受,真正成为学生不断上进的动力。在教学中,我将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表现也融入到了评价中。如在学习了《与人为善》后,我对学生的评价不只是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层面上,还让学生相互列举他们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实例,然后我对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必要的表扬。这样评价的好处在于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是一种正确的行为,真正了解了如何将所学表现在具体的行为实践中。
  四、教学形式生活化
  教学形式的生活化是指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贴近生活的操作形式,让学生在这种形式中轻松愉快、主动地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生命需要。因此教师必须创设一定的形式和情境,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
  1.创设平等互换的对话语境。新的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呈现方式的设计是传统教材所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它的使用价值在于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主、教师授课为主和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式为主的状况,而代之或以问题为基础、或以情境为基础、或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从而搭建了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为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条件。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以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在课堂上充分地尊重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为学生设置“贴近生活”的情境,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心对心的对话,不仅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还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心灵,袒露自己的精神面貌,让学生把学习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
  2.创设生活化情境。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比单纯的言语教育更重要,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教师在创设情境中,必须注意选用的材料要贴近生活实际,而且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所采用的形式必须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如音乐、漫画、小品等。如:在《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主题教学中,我们并没有把“生命存在的重要意义”这一理念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编织生命网这种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生命体之间的联系,而后又通过教师深情地讲述《一个女孩与丹顶鹤》的故事,进行配乐渲染,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生活化”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实施的舞台,作为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加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融合,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举生整体素质的主动发展,让思想品德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2003
  [2]郭华.教育社会性之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