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中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作者】 杨士陪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半岗镇强郢希望小学
【摘要】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一个人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了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关键词】方法;年龄特点;阅读习惯;兴趣
【正文】
课改实验教材使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大大增加,这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小学中年级仍是阅读习惯的养成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还是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通过开展“讲故事”、“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在这么多的课外活动形式中,其中,最让学生感兴趣的非“讲故事”莫属了。因此,我们教学工作者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故事迁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的延伸发展,激发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三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听故事比对读故事的兴趣大,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我便结合语文教材,经常召开各式各样的“故事会”。学了第二单元“名人故事”之后,我在班上开了一个“名人故事会”,让孩子们带着故事书进课堂,把书上的故事读或讲给大家听。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我还把学校阅览室的借书证作为奖品送给孩子们,借书证成了荣誉的象征,能去学校借书成了一种荣耀。故事会后,不少孩子围着我询问:什么时候再开故事会,什么时候再奖借书证?
学了“语文园地”中的成语,就开了“成语故事会”;学了《盘古开天地》,就开个“神话传说故事会”……短短几个月,我们班已经召开了五次“故事会”。现在,孩子们问的是:什么时候轮到我讲故事?我们班能选“故事大王”吗?为了把这种兴趣延伸到每位同学身上,故事会结束后,我都会安排3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书籍,阅读一些没听到的故事。
二、开展“介绍会”,激发阅读兴趣
故事会的形式虽好,但毕竟不能天天开。为了给更多的孩子机会。我们每天的语文课都有五分钟是属于孩子们的,每天两位同学登台向大家介绍自己所读课外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收获。通过介绍,大家知道了许多自己没有读过的书的名字,简要内容,并且交流了读书经验,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力及胆量。然后,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借书阅读,这不仅仅激发了每一个人读书的兴趣,还使学生花较少的钱读较多的书。
三、举办“朗诵会”,扩大阅读面
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作为教师,应当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要提倡吃五谷杂粮式的“杂读”,因为“杂读”吸取的营养全面。例如,读文学作品,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想象;读科技类作品,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严谨,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热情;读历史读物,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的规律,以古鉴今……
为了让学生多读一些文质兼美的诗歌、散文,我们班还定期召开“朗诵会”,孩子们诵读美文,提升审美情趣。
四、取得家长共识,维护阅读兴趣
孩子们的兴趣培养起来了,还需要精心的呵护,所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非常重要。
开学初,我专门为孩子的课外阅读问题开了一次家长会。让家长知道应该让学生尽量多地去了解教科书以外的知识,这除了实践、考察等方法外,最简单最能付诸实现的就是大量地阅读。鼓励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同时,还可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坚持这样做的家庭中,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也逐步提高了。
五、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应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样,阅读也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而教师在知道学生记笔记时,大可不必统一形式,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笔记。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什么书,在笔记上记下篇名、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阅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课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这样,给阅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给学生阅读的空间,自由发挥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践、思考,才能真正地获得能力,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六、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保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能自主地进行阅读,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
进行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提高理解能力是一个从肤浅到深刻,从理解不确切到确切理解,从被动记背结论到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因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学生理解阅读内容的有效途径。
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坚持不懈。真正让学生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这些感受均来自于这次认真研读课标以后,今后我还要继续学习,以获得更大的收获,提高自身的素质,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课改实验教材使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大大增加,这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小学中年级仍是阅读习惯的养成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还是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通过开展“讲故事”、“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在这么多的课外活动形式中,其中,最让学生感兴趣的非“讲故事”莫属了。因此,我们教学工作者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故事迁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的延伸发展,激发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三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听故事比对读故事的兴趣大,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我便结合语文教材,经常召开各式各样的“故事会”。学了第二单元“名人故事”之后,我在班上开了一个“名人故事会”,让孩子们带着故事书进课堂,把书上的故事读或讲给大家听。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我还把学校阅览室的借书证作为奖品送给孩子们,借书证成了荣誉的象征,能去学校借书成了一种荣耀。故事会后,不少孩子围着我询问:什么时候再开故事会,什么时候再奖借书证?
学了“语文园地”中的成语,就开了“成语故事会”;学了《盘古开天地》,就开个“神话传说故事会”……短短几个月,我们班已经召开了五次“故事会”。现在,孩子们问的是:什么时候轮到我讲故事?我们班能选“故事大王”吗?为了把这种兴趣延伸到每位同学身上,故事会结束后,我都会安排3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书籍,阅读一些没听到的故事。
二、开展“介绍会”,激发阅读兴趣
故事会的形式虽好,但毕竟不能天天开。为了给更多的孩子机会。我们每天的语文课都有五分钟是属于孩子们的,每天两位同学登台向大家介绍自己所读课外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收获。通过介绍,大家知道了许多自己没有读过的书的名字,简要内容,并且交流了读书经验,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力及胆量。然后,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借书阅读,这不仅仅激发了每一个人读书的兴趣,还使学生花较少的钱读较多的书。
三、举办“朗诵会”,扩大阅读面
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作为教师,应当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要提倡吃五谷杂粮式的“杂读”,因为“杂读”吸取的营养全面。例如,读文学作品,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想象;读科技类作品,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严谨,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热情;读历史读物,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的规律,以古鉴今……
为了让学生多读一些文质兼美的诗歌、散文,我们班还定期召开“朗诵会”,孩子们诵读美文,提升审美情趣。
四、取得家长共识,维护阅读兴趣
孩子们的兴趣培养起来了,还需要精心的呵护,所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非常重要。
开学初,我专门为孩子的课外阅读问题开了一次家长会。让家长知道应该让学生尽量多地去了解教科书以外的知识,这除了实践、考察等方法外,最简单最能付诸实现的就是大量地阅读。鼓励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同时,还可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坚持这样做的家庭中,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也逐步提高了。
五、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应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样,阅读也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而教师在知道学生记笔记时,大可不必统一形式,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笔记。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什么书,在笔记上记下篇名、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阅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课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这样,给阅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给学生阅读的空间,自由发挥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践、思考,才能真正地获得能力,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六、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保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能自主地进行阅读,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
进行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提高理解能力是一个从肤浅到深刻,从理解不确切到确切理解,从被动记背结论到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因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学生理解阅读内容的有效途径。
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坚持不懈。真正让学生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这些感受均来自于这次认真研读课标以后,今后我还要继续学习,以获得更大的收获,提高自身的素质,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