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的培养
【作者】 吴忠信
【机构】 贵州省都匀经济开发区羊安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也是他们今后学习生活以及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关键词】计算;训练;习惯;能力
【正文】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而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与学校数学教师开展了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探索。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为此,我一是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二是摸清当前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
当前学生的计算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概念模糊,法则不理解造成计算错误。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因通分引起的错误;小数加减法数位不对齐;多位数除法计算法则不清楚,末位余1,商的个位不知道补0;等等。这类性质的错误约占30﹪左右。
2、基本口算不过关造成的错误,约占一半多一些。
3、学习习惯不好而造成错误。如:抄错题目,计算过程不符合要求等等,约占35﹪左右。
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实际情况,我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方面,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讲清数和数的计算知识
学生能否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在很大程度上与理解,掌握数的概念,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和四则运算的有关概念。是掌握四则计算法则的前提。我在整数教学中着重讲清数的实际意义,数的组成和分解,数位顺序和位值原则,以及数的读写法则;分数和小数则着重讲清它的意义、单位和性质。为讲清算理和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四则计算的意义,我注意让学生在计算、解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深化。例如乘的意义,在开始教学时通过直观演示,抽象概括,使学生认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在学生积累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定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当乘数是小数或分数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即一个数乘以分数(或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讲清乘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乘法就是法则,还为解答乘法应用题创造条件。
计算法则是学生正确进行四则运算的依据,我注意通过典型例题,讲清计算的步骤和方法。例如:“两位数乘多位数”是在学生学习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特点是把第二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即用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把两个部分积相加。关键是要讲清乘的步骤和方法,特别是要说明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数,得到几个“十”,因而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对齐。为了说明这一点,要充分发挥准备题的作用,如:
2 0 3 1 3
× 3 × 2 0 × 2 0
6 0 6 0 2 6 0
重点是讲清第二题,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利用交换律说明第二个因数20与第一个因数3相乘得60,所以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2与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3相乘得6,要写在十位上。然后以13×21为例:
1 3 1 3 1 3
× 2 1 × 2 1 × 2 1
1 3 1 3
2 6 0 2 6 27 3
(式1) (式2) (式3)
说明乘的时候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1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式1),这一步是学生所熟悉的。然后着重讲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2”去乘第一个因数,2个十和3相乘得60,个位写0,十位写6;2个十和1个十相乘,得20个十,即200,在百位上写2(式2)。最后,把两个部分的积加起来。通过分析,向学生指出,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得几个十,把“几”写在十位上,末位的0可以省去不写,直接写成(式3)。在用24×18作为巩固题。
通过这两个算式的对比,概括出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笔算法则,并强调指出:计算步骤是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最后把两个部分积相加。要特别注意,用哪位数去乘,得数末位就和哪一位对齐。在讲清用两位数乘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还应指出特殊情况下的计算方法。
运算定律和性质,是讲解计算法则和简便算法的基础,我注意通过具体式题的计算,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特征,然后加以归纳,使学生认识定律、性质的实际意义。特别重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应用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数和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我注意和计算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具体式题的计算,讲清算理和法则,使学生不仅知道怎样算,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同时也要注意通过实际计算,进一步加深计算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反复巩固,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纳入旧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使能前后连贯,融会贯通。
二、加强基本训练
学生掌握计算能力,要经历一个懂、会、熟、活的过程。讲清概念、法则和运算定律、性质、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这还只解决了一个“懂”的问题,而要使学生真正学会计算方法,逐步达到计算熟练和灵活、合理的要求,还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我在教学中重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练习。
(一)基本口算天天练,并且要达到一定的要求。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因为任何多位数的四则计算,都是分解成若干步口算来计算的。如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看到,应用最多的口算是一位数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表内乘法及其相应的除法。这些是最基本口算题,要求学生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
第二类是两位数加、减一、二位数,一位数乘、除两位数,两位数除两位(两位数包括整十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10、100、1000乘、除一个数。这类口算题,要求学生计算正确、迅速。
第三类是简单的两步计算题,如:6×5+2、6+8+1等。这类口算题,可以把它分解成6×5和30+2,6+8和14+1两步计算。在熟练掌握第一类口算的基础上,应重视培养两步计算的口算能力。
整数口算对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也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小数、分数教学中,也要重视口算练习。我在口算训练中,重要在正确的前提下逐步提高速度要求。
口算练习要采用节约时间和行之有效练习方法,可以用口算表、口算卡,坚持天天练习,以达到熟练的要求。
(二) 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笔算训练
在教学新的笔算方法以后,第一步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法则来指导计算。在这个阶段,要重视基本题的练习,要求学会方法,计算正确。我根据计算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处理。例如:学生开始学习笔算除法有一定困难,特别是中下学生会感到无从着手,就“先扶后放”,采取边讲边练,先指名板演,要求按照法则规定的计算步骤和方法,一步一步地演算,借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计算方法;当多数学生掌握以后,再让学生独立计算。
第二步要求学生在正确计算的基础上,通过练习,逐步形成计算技能。这时,要让学生独立做一定数量的基本题,以便牢固掌握计算方法。例如:学过“一个数乘以分数”以后,可以先练习计算过程中不需要约分的,再练习需要约分的,最后穿插练习一些过去的计算题,如分数乘以整数以便于比较和巩固新旧知识。
第三步要求从正确到迅速,达到“熟练”的要求,形成计算技巧。这时练习题的类型要比较齐全,数据要比较复杂,类型形式要多样化。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练习的兴起,逐步达到计算熟练的要求。熟练的标志,不仅是运用法则、公式和口诀要很纯熟,而且能够简化某些计算的中间过程,从而提高计算速度。例如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学生看到0.3 + ,要很快作出判断,确定用小数计算,并把直接看成0.5,很快求出得数是0.8,使计算技能发展成为计算技巧。
在加强基本练习的基础上,适当练一些综合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融会贯通,方法合理、灵活的要求。例如:25×53×4,要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简化成100×53,很快口算出得数。又如:125﹪+1÷0.4,通过观察,很快着出判断;要化成小数计算。在实际计算中,情况是错综复杂的,往往需要把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结合在一起,所以平时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来进行计算,从而提高计算能力。在此同时,也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某些知识不理解,学生在计算时并不意识到是错误的,例如:笔算除法不知道余数比除数小,当遇到余数比除数大时,就用除数再除一次,在商的同一位里出现两个数。另一种是基本口算错误。这两种错误都有很大的稳定性,不从计算方法和口算方面进行纠正,错误就很难更正。再一种错误,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例如:审题习惯差,有的学生往往题目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书写没有一定格式,已经算过的部分和没有算的也分不清楚;有的学生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了事。由于这些原因造成的错误是不稳定的,往往在同一次练习中,同样性质的题目,有的做对了,有的又做错了。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平时练习要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我认为要重视培养下面这些良好习惯:
1、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平时上课,教师要重视使用课本,指导学生阅读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2、认真审题的习惯。在计算之前,对题目的每一个数字、符号都要看清楚,明确运算顺序和计算步骤,再开始计算。
3、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4、验算的习惯。
5、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书写端正,格式符合规定,逐步提高书写速度。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一个细致的教育过程。教学时要向学生提出要求,使他们明确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表扬好的,鼓励差的。教师要以身作则,起示范作用。无论板书、批改,写的数字、符号和算式,都要符合规定。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基本口算的准确率与速度提高得比较快;概念性的错误逐步减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正在形成。在今后教学工作中我还要进一步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而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与学校数学教师开展了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探索。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为此,我一是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二是摸清当前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
当前学生的计算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概念模糊,法则不理解造成计算错误。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因通分引起的错误;小数加减法数位不对齐;多位数除法计算法则不清楚,末位余1,商的个位不知道补0;等等。这类性质的错误约占30﹪左右。
2、基本口算不过关造成的错误,约占一半多一些。
3、学习习惯不好而造成错误。如:抄错题目,计算过程不符合要求等等,约占35﹪左右。
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实际情况,我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方面,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讲清数和数的计算知识
学生能否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在很大程度上与理解,掌握数的概念,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和四则运算的有关概念。是掌握四则计算法则的前提。我在整数教学中着重讲清数的实际意义,数的组成和分解,数位顺序和位值原则,以及数的读写法则;分数和小数则着重讲清它的意义、单位和性质。为讲清算理和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四则计算的意义,我注意让学生在计算、解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深化。例如乘的意义,在开始教学时通过直观演示,抽象概括,使学生认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在学生积累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定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当乘数是小数或分数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即一个数乘以分数(或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讲清乘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乘法就是法则,还为解答乘法应用题创造条件。
计算法则是学生正确进行四则运算的依据,我注意通过典型例题,讲清计算的步骤和方法。例如:“两位数乘多位数”是在学生学习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特点是把第二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即用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把两个部分积相加。关键是要讲清乘的步骤和方法,特别是要说明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数,得到几个“十”,因而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对齐。为了说明这一点,要充分发挥准备题的作用,如:
2 0 3 1 3
× 3 × 2 0 × 2 0
6 0 6 0 2 6 0
重点是讲清第二题,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利用交换律说明第二个因数20与第一个因数3相乘得60,所以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2与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3相乘得6,要写在十位上。然后以13×21为例:
1 3 1 3 1 3
× 2 1 × 2 1 × 2 1
1 3 1 3
2 6 0 2 6 27 3
(式1) (式2) (式3)
说明乘的时候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1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式1),这一步是学生所熟悉的。然后着重讲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2”去乘第一个因数,2个十和3相乘得60,个位写0,十位写6;2个十和1个十相乘,得20个十,即200,在百位上写2(式2)。最后,把两个部分的积加起来。通过分析,向学生指出,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得几个十,把“几”写在十位上,末位的0可以省去不写,直接写成(式3)。在用24×18作为巩固题。
通过这两个算式的对比,概括出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笔算法则,并强调指出:计算步骤是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最后把两个部分积相加。要特别注意,用哪位数去乘,得数末位就和哪一位对齐。在讲清用两位数乘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还应指出特殊情况下的计算方法。
运算定律和性质,是讲解计算法则和简便算法的基础,我注意通过具体式题的计算,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特征,然后加以归纳,使学生认识定律、性质的实际意义。特别重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应用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数和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我注意和计算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具体式题的计算,讲清算理和法则,使学生不仅知道怎样算,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同时也要注意通过实际计算,进一步加深计算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反复巩固,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纳入旧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使能前后连贯,融会贯通。
二、加强基本训练
学生掌握计算能力,要经历一个懂、会、熟、活的过程。讲清概念、法则和运算定律、性质、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这还只解决了一个“懂”的问题,而要使学生真正学会计算方法,逐步达到计算熟练和灵活、合理的要求,还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我在教学中重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练习。
(一)基本口算天天练,并且要达到一定的要求。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因为任何多位数的四则计算,都是分解成若干步口算来计算的。如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看到,应用最多的口算是一位数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表内乘法及其相应的除法。这些是最基本口算题,要求学生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
第二类是两位数加、减一、二位数,一位数乘、除两位数,两位数除两位(两位数包括整十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10、100、1000乘、除一个数。这类口算题,要求学生计算正确、迅速。
第三类是简单的两步计算题,如:6×5+2、6+8+1等。这类口算题,可以把它分解成6×5和30+2,6+8和14+1两步计算。在熟练掌握第一类口算的基础上,应重视培养两步计算的口算能力。
整数口算对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也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小数、分数教学中,也要重视口算练习。我在口算训练中,重要在正确的前提下逐步提高速度要求。
口算练习要采用节约时间和行之有效练习方法,可以用口算表、口算卡,坚持天天练习,以达到熟练的要求。
(二) 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笔算训练
在教学新的笔算方法以后,第一步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法则来指导计算。在这个阶段,要重视基本题的练习,要求学会方法,计算正确。我根据计算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处理。例如:学生开始学习笔算除法有一定困难,特别是中下学生会感到无从着手,就“先扶后放”,采取边讲边练,先指名板演,要求按照法则规定的计算步骤和方法,一步一步地演算,借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计算方法;当多数学生掌握以后,再让学生独立计算。
第二步要求学生在正确计算的基础上,通过练习,逐步形成计算技能。这时,要让学生独立做一定数量的基本题,以便牢固掌握计算方法。例如:学过“一个数乘以分数”以后,可以先练习计算过程中不需要约分的,再练习需要约分的,最后穿插练习一些过去的计算题,如分数乘以整数以便于比较和巩固新旧知识。
第三步要求从正确到迅速,达到“熟练”的要求,形成计算技巧。这时练习题的类型要比较齐全,数据要比较复杂,类型形式要多样化。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练习的兴起,逐步达到计算熟练的要求。熟练的标志,不仅是运用法则、公式和口诀要很纯熟,而且能够简化某些计算的中间过程,从而提高计算速度。例如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学生看到0.3 + ,要很快作出判断,确定用小数计算,并把直接看成0.5,很快求出得数是0.8,使计算技能发展成为计算技巧。
在加强基本练习的基础上,适当练一些综合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融会贯通,方法合理、灵活的要求。例如:25×53×4,要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简化成100×53,很快口算出得数。又如:125﹪+1÷0.4,通过观察,很快着出判断;要化成小数计算。在实际计算中,情况是错综复杂的,往往需要把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结合在一起,所以平时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来进行计算,从而提高计算能力。在此同时,也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某些知识不理解,学生在计算时并不意识到是错误的,例如:笔算除法不知道余数比除数小,当遇到余数比除数大时,就用除数再除一次,在商的同一位里出现两个数。另一种是基本口算错误。这两种错误都有很大的稳定性,不从计算方法和口算方面进行纠正,错误就很难更正。再一种错误,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例如:审题习惯差,有的学生往往题目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书写没有一定格式,已经算过的部分和没有算的也分不清楚;有的学生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了事。由于这些原因造成的错误是不稳定的,往往在同一次练习中,同样性质的题目,有的做对了,有的又做错了。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平时练习要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我认为要重视培养下面这些良好习惯:
1、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平时上课,教师要重视使用课本,指导学生阅读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2、认真审题的习惯。在计算之前,对题目的每一个数字、符号都要看清楚,明确运算顺序和计算步骤,再开始计算。
3、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4、验算的习惯。
5、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书写端正,格式符合规定,逐步提高书写速度。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一个细致的教育过程。教学时要向学生提出要求,使他们明确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表扬好的,鼓励差的。教师要以身作则,起示范作用。无论板书、批改,写的数字、符号和算式,都要符合规定。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基本口算的准确率与速度提高得比较快;概念性的错误逐步减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正在形成。在今后教学工作中我还要进一步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