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
【作者】 饶燕玲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庆卫镇中心学校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当前的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升学率和分数,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绝对的课堂主导者,学生只要被动接受即可,不需要思考,更不需要质疑,这样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思维发展受到限制,素质教育无从谈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破除陈旧观念,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不断加强思维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疑;策略
【正文】
新课程标准对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平衡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两方面的需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不断探究,勇于实践,让语言文化学习成为富有创造力的,具有个性色彩的过程。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质疑,并且自主学习,主动提出疑问,培养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探索。
一、创设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俗话说,学起于疑。小学生天性好动好奇,求知欲强,在课堂学习中容易产生各种疑问。但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绝对的主体,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要被动接受即可,不需要提问,也不必思考。学生对于教师是心存敬畏的,不敢提问,久而久之,连在语文课堂上回答问题都成了困难。这样的氛围较为压抑严肃,难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希望学生动脑思考,并且不断质疑,首先需要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放下内心的紧张敬畏,在自由的课堂中自由地思考。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用真心对待所有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课堂氛围较为融洽,学生才能敢于质疑,这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先决条件。
二、创设质疑情景
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授课时要营造一个充满疑问的课堂氛围。学要肯问,将知识丰富说成有学问,只得就是想要学到知识,首先要敢于质疑。小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水平还在不断增长中,较为浅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学生的质疑比较简单而忽略不计,不予回答,鼓励学生多问问题,不要担心他人耻笑。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回答,即使是错的,教师要肯定学生积极发文的一面,鼓励他多动脑筋,让他更加自信。
例如在学习《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时,作者家门前的草地因为盛开的蒲公英变成金色,学生会提出问题,草地怎么会是金色的呢?蒲公英是白色的,草地应该是变成白色啊,即使不是白色,也应该是黄色啊!虽然这个问题看起来与课文无关,而且略有偏颇,但是教师也应该为学生解答,表扬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教师回答学生,金色的阳光照在毛茸茸的蒲公英上,是不是蒲公英也变成金色的了呢?教师与学生通过不断问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吸收,让孩子们的头脑不停转动,质疑能力不断发展[1]。
三、指导质疑方法
小学生因为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问题,提出的问题一般非常浅显和生活化,对于课堂教授,这些问题并非都是有意义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时要将提出问题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在行之有效的方法的指导下,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断精炼,问的更加准确,也更加深刻。
(一)抓住课文题目提出质疑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题目,是极富深意的,这些题目能够让人浮想联翩,在遇到这样有深意的题目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和质疑,锻炼质疑方法和质疑思维。例如在学习《听听,秋的声音》这篇课文时,教师向大家提问,秋是一个季节,它怎么会有声音呢?题目是不是可以改成《看看,秋的景色》呢?通过这些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理解课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当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题目,也能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二)抓住关键词提出质疑
中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常一个字一个词就能蕴含丰富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关键的词句,指导学生理解词句,提出质疑,深入思考。例如在教授诗词《秋思》时,“洛阳城里见秋风”这个“见”字,用的巧妙,为什么是“见”,而不是“听”或者“感”,对于整首诗有什么作用呢?“欲作家书意万重”这个“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去用呢?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精炼到极致的诗词有了新的认识,每一个字都不是作者想当然,都不是乱用的,需要学生深刻地去体会。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自己也在思考,质疑,再思考的过程中,锻炼了质疑能力。
(三)抓住文章矛盾进行质疑
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有了很多寓意深刻的课文,采用各种丰富的表现手法。部分课文会运用矛盾来抓住人心,教师可以用矛盾出现的部分去提示学生,引发学生质疑。例如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件事情两极分化,到底是什么事情呢?激发学生打开课本去阅读课文的热情。对于同一作品,爸爸妈妈的反应为什么是矛盾的呢?在后来作者的描述中,爸爸妈妈对于其作品的反应也是矛盾的,这又是为什么呢?经过一连串的质疑,学生深入到课文当中,不断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读。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契机非常多,比如抓住课文重点难点,知识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质疑,抓住一些特别的标点符号的运用引导学生质疑,抓住部分特殊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质疑,抓住部分文体结构引发学生质疑等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生能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找到越来越多的有趣话题,不断延伸下去,形成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2]。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条件,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自由气氛,引导学生不断提出疑问,掌握质疑方法,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在学中问,问中学,不断突破自我,促进学生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升思维能力,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磊. 质疑精神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探索[J]. 教学与管理,2016,11:133-133.
[2]宋阳.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和行为分析[J]. 教育教学,2016,17:41-41.
新课程标准对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平衡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两方面的需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不断探究,勇于实践,让语言文化学习成为富有创造力的,具有个性色彩的过程。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质疑,并且自主学习,主动提出疑问,培养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探索。
一、创设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俗话说,学起于疑。小学生天性好动好奇,求知欲强,在课堂学习中容易产生各种疑问。但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绝对的主体,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要被动接受即可,不需要提问,也不必思考。学生对于教师是心存敬畏的,不敢提问,久而久之,连在语文课堂上回答问题都成了困难。这样的氛围较为压抑严肃,难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希望学生动脑思考,并且不断质疑,首先需要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放下内心的紧张敬畏,在自由的课堂中自由地思考。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用真心对待所有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课堂氛围较为融洽,学生才能敢于质疑,这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先决条件。
二、创设质疑情景
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授课时要营造一个充满疑问的课堂氛围。学要肯问,将知识丰富说成有学问,只得就是想要学到知识,首先要敢于质疑。小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水平还在不断增长中,较为浅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学生的质疑比较简单而忽略不计,不予回答,鼓励学生多问问题,不要担心他人耻笑。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回答,即使是错的,教师要肯定学生积极发文的一面,鼓励他多动脑筋,让他更加自信。
例如在学习《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时,作者家门前的草地因为盛开的蒲公英变成金色,学生会提出问题,草地怎么会是金色的呢?蒲公英是白色的,草地应该是变成白色啊,即使不是白色,也应该是黄色啊!虽然这个问题看起来与课文无关,而且略有偏颇,但是教师也应该为学生解答,表扬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教师回答学生,金色的阳光照在毛茸茸的蒲公英上,是不是蒲公英也变成金色的了呢?教师与学生通过不断问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吸收,让孩子们的头脑不停转动,质疑能力不断发展[1]。
三、指导质疑方法
小学生因为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问题,提出的问题一般非常浅显和生活化,对于课堂教授,这些问题并非都是有意义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时要将提出问题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在行之有效的方法的指导下,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断精炼,问的更加准确,也更加深刻。
(一)抓住课文题目提出质疑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题目,是极富深意的,这些题目能够让人浮想联翩,在遇到这样有深意的题目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和质疑,锻炼质疑方法和质疑思维。例如在学习《听听,秋的声音》这篇课文时,教师向大家提问,秋是一个季节,它怎么会有声音呢?题目是不是可以改成《看看,秋的景色》呢?通过这些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理解课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当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题目,也能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二)抓住关键词提出质疑
中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常一个字一个词就能蕴含丰富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关键的词句,指导学生理解词句,提出质疑,深入思考。例如在教授诗词《秋思》时,“洛阳城里见秋风”这个“见”字,用的巧妙,为什么是“见”,而不是“听”或者“感”,对于整首诗有什么作用呢?“欲作家书意万重”这个“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去用呢?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精炼到极致的诗词有了新的认识,每一个字都不是作者想当然,都不是乱用的,需要学生深刻地去体会。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自己也在思考,质疑,再思考的过程中,锻炼了质疑能力。
(三)抓住文章矛盾进行质疑
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有了很多寓意深刻的课文,采用各种丰富的表现手法。部分课文会运用矛盾来抓住人心,教师可以用矛盾出现的部分去提示学生,引发学生质疑。例如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件事情两极分化,到底是什么事情呢?激发学生打开课本去阅读课文的热情。对于同一作品,爸爸妈妈的反应为什么是矛盾的呢?在后来作者的描述中,爸爸妈妈对于其作品的反应也是矛盾的,这又是为什么呢?经过一连串的质疑,学生深入到课文当中,不断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读。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契机非常多,比如抓住课文重点难点,知识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质疑,抓住一些特别的标点符号的运用引导学生质疑,抓住部分特殊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质疑,抓住部分文体结构引发学生质疑等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生能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找到越来越多的有趣话题,不断延伸下去,形成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2]。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条件,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自由气氛,引导学生不断提出疑问,掌握质疑方法,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在学中问,问中学,不断突破自我,促进学生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升思维能力,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磊. 质疑精神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探索[J]. 教学与管理,2016,11:133-133.
[2]宋阳.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和行为分析[J]. 教育教学,2016,17: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