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探究
【作者】 刘永应
【机构】 四川省盐源县黄草镇小学
【摘要】计算能力是解题的基础,也是学生化归和转化能力的具体体现。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教师更注重对学生加强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而对计算能力的培养较为忽视,尤其是在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解题方法,而对计算方法不太注重。其实,计算能力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基础,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不仅可提升学生的解题速度,对学生思想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学生;解题能力;培养
【正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计算能力都不高,尤其是高段学生,往往会在解决问题中因计算出错而导致解题错误。而众所周知,计算在小学数学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涉及应用题、统计、几何、简易方程等多个方面,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这不仅由于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有积极意义。
一、立足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提高计算,更多教师所采用的方法就是用大量的练习而进行,而学生则是“提计算色变”,怕计算,如此计算能力又如何提高?其实,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单纯地练习方式进行效果并不一定较好,而结合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计算,主动参与。
首先,要注重结合学生兴趣,创设情境,组织活动。问题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可借助多媒体来呈现图片、故事等,还可采用话题、表扬等多种方式进行。如在“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教学中,以动画形式呈现龟兔赛跑的故事,以此而引出36.16÷0.32的算式从而引出主题,然后引导学生复习小数点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算式而引导学生探究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规律,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其次,联系学生生活,借助经验,激发兴趣。如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得到3.5×3这个算式后,没有先让学生进行计算,而是结合案例而问学生,如果每只笔是3.5元,那么,买3只笔要多少钱?此时学生很快知道是10.5元,那么,如何用竖式来进行计算呢?计算后的结果是不是10.5元呢?它们之间该如何转化。如此,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而展开交流,对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结合生活而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学生的兴趣会得到更好地激发,学习中也会更加主动。
二、培养计算动机,提高学生主动性
计算动机更多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计算的内在驱动力,要培养学生的计算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多发言,把自己在计算中获得的感悟和问题提出来,还需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提高其简算能力。
首先,要鼓励学生发言,培养口算能力。计算能力和口算能力是密不可分的,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多是教师说学生听,学生的感悟不够深刻。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鼓励学生多说,让学生在说中感悟,丰富其直观感知,这对提升计算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因数与倍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先结合教材的主题图而引导学生得到2×6=12的算式,知道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此时引导学生自己写出一个算式,尝试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如此,让学生在说中体会因数和倍数,明白其中的道理。
其次,要鼓励学生创新,培养简算能力。计算很多时候并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的,而是需要一定的转化,这就是简算,而从数学教学中来看,很多学生并不会简算,故而教学中教师就需对学生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计算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创新,自主探索一些简算的方法。如计算56×8+88×4时,有的学生采用的方法是把56拆分为50+6然后和4相乘,而把88拆分为80+8然后再和4相乘,而有的学生则把56转化为60,把88转化为90乘后再减去多乘的部分,无论哪一种方法,只有学生能懂得其中的道理,得到正确的结果,教学中教师就应多鼓励学生。
三、注重渗透算理,提升计算速度
算理是计算的核心要素,也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虽然一些教师也注重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但忽视了算理的渗透,结果学生只能凭借蛮力而进行计算,因没有理解算理,计算中遇到的困难也就较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算理,要注重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交流中感悟和体会,这样才能强化算理。
首先,提倡合作探究,掌握算理。以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对算理进行分析,不仅可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算理,还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的内涵,在应用中快速掌握。如在“小数乘小数”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应用竖式对3.6×2.8进行计算时,先引导学生把3.6和2.8同时扩大10倍,此时追问“两个乘数同时扩大10倍?积扩大了多少倍?”学生交流并完成计算,教师又追问“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两个因数分别乘十,积就扩大100倍,要想把积还原到原来,积就缩小100倍,要除以100。原来的积是10.08。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计算2.8×1.15并说明算理。
其次,提倡针对练习,提高学生计算速度。掌握算理只是基础,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还需加强针对性训练。所谓针对性训练是针对学生的实际而采用不同的练习而进行的训练。如在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对分配律掌握还不够到位,那么,此时的计算以基础类为主,而有的学生则对分配律有了系统的构建,练习中教师就可用综合类的简算题来对该类学生进行训练。
四、培养计算习惯,提升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和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习惯的培养不可缺少。而结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实践来看,基础知识是关键,纠错习惯必不可少。因此,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深化巩固,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引导学生纠错,让学生在反思中提升自己。
首先,要加强基础训练,巩固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而掌握一定的算理后,教师不应急于用大量的练习来对学生进行操练,而要以基础类练习来引导学生进行训练,巩固算理。在练习方式上要多样化,如展开小组间的对抗,如开火车算,如强答,如竞赛等。如在“整数乘法运算定理推广到小数”的教学后就要以小数整数乘法为基础进行拓展,加强对小数乘小数的运算练习。
其次,要引导学生纠错,提升技能。虽然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纠错能力,但在学习过程中的纠错习惯却较差,很多学生在练习中出现了错误却不会去反思,从而出现了相同的错误出现第二次的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纠错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引导学生及时纠错,如每次练习本发下去后,要对自己的错题进行反思,看是步骤出现错误还是方法不正确。二是要对错题进行整理和归纳。如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中,结合错题要看看是不是没有把小数点点对,还是在竖式计算中把数位数错了。如此,久而久之,学生对错题形成了一定的反思习惯后,自然能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改正而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正确看待计算能力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为基础,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玉山:加强小学高年级计算教学之我见[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0年第18期74-75页。
[2]边晋萍: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之我见[J],新课程:小学,2012年第9期73-74页。
[3]刘新建:化解高年级计算教学误区的两种策略[J],广西教育,2011年第28期47-48页。
[4]骆丹:浅议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13年第5期72-73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计算能力都不高,尤其是高段学生,往往会在解决问题中因计算出错而导致解题错误。而众所周知,计算在小学数学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涉及应用题、统计、几何、简易方程等多个方面,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这不仅由于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有积极意义。
一、立足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提高计算,更多教师所采用的方法就是用大量的练习而进行,而学生则是“提计算色变”,怕计算,如此计算能力又如何提高?其实,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单纯地练习方式进行效果并不一定较好,而结合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计算,主动参与。
首先,要注重结合学生兴趣,创设情境,组织活动。问题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可借助多媒体来呈现图片、故事等,还可采用话题、表扬等多种方式进行。如在“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教学中,以动画形式呈现龟兔赛跑的故事,以此而引出36.16÷0.32的算式从而引出主题,然后引导学生复习小数点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算式而引导学生探究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规律,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其次,联系学生生活,借助经验,激发兴趣。如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得到3.5×3这个算式后,没有先让学生进行计算,而是结合案例而问学生,如果每只笔是3.5元,那么,买3只笔要多少钱?此时学生很快知道是10.5元,那么,如何用竖式来进行计算呢?计算后的结果是不是10.5元呢?它们之间该如何转化。如此,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而展开交流,对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结合生活而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学生的兴趣会得到更好地激发,学习中也会更加主动。
二、培养计算动机,提高学生主动性
计算动机更多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计算的内在驱动力,要培养学生的计算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多发言,把自己在计算中获得的感悟和问题提出来,还需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提高其简算能力。
首先,要鼓励学生发言,培养口算能力。计算能力和口算能力是密不可分的,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多是教师说学生听,学生的感悟不够深刻。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鼓励学生多说,让学生在说中感悟,丰富其直观感知,这对提升计算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因数与倍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先结合教材的主题图而引导学生得到2×6=12的算式,知道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此时引导学生自己写出一个算式,尝试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如此,让学生在说中体会因数和倍数,明白其中的道理。
其次,要鼓励学生创新,培养简算能力。计算很多时候并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的,而是需要一定的转化,这就是简算,而从数学教学中来看,很多学生并不会简算,故而教学中教师就需对学生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计算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创新,自主探索一些简算的方法。如计算56×8+88×4时,有的学生采用的方法是把56拆分为50+6然后和4相乘,而把88拆分为80+8然后再和4相乘,而有的学生则把56转化为60,把88转化为90乘后再减去多乘的部分,无论哪一种方法,只有学生能懂得其中的道理,得到正确的结果,教学中教师就应多鼓励学生。
三、注重渗透算理,提升计算速度
算理是计算的核心要素,也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虽然一些教师也注重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但忽视了算理的渗透,结果学生只能凭借蛮力而进行计算,因没有理解算理,计算中遇到的困难也就较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算理,要注重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交流中感悟和体会,这样才能强化算理。
首先,提倡合作探究,掌握算理。以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对算理进行分析,不仅可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算理,还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的内涵,在应用中快速掌握。如在“小数乘小数”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应用竖式对3.6×2.8进行计算时,先引导学生把3.6和2.8同时扩大10倍,此时追问“两个乘数同时扩大10倍?积扩大了多少倍?”学生交流并完成计算,教师又追问“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两个因数分别乘十,积就扩大100倍,要想把积还原到原来,积就缩小100倍,要除以100。原来的积是10.08。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计算2.8×1.15并说明算理。
其次,提倡针对练习,提高学生计算速度。掌握算理只是基础,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还需加强针对性训练。所谓针对性训练是针对学生的实际而采用不同的练习而进行的训练。如在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对分配律掌握还不够到位,那么,此时的计算以基础类为主,而有的学生则对分配律有了系统的构建,练习中教师就可用综合类的简算题来对该类学生进行训练。
四、培养计算习惯,提升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和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习惯的培养不可缺少。而结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实践来看,基础知识是关键,纠错习惯必不可少。因此,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深化巩固,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引导学生纠错,让学生在反思中提升自己。
首先,要加强基础训练,巩固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而掌握一定的算理后,教师不应急于用大量的练习来对学生进行操练,而要以基础类练习来引导学生进行训练,巩固算理。在练习方式上要多样化,如展开小组间的对抗,如开火车算,如强答,如竞赛等。如在“整数乘法运算定理推广到小数”的教学后就要以小数整数乘法为基础进行拓展,加强对小数乘小数的运算练习。
其次,要引导学生纠错,提升技能。虽然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纠错能力,但在学习过程中的纠错习惯却较差,很多学生在练习中出现了错误却不会去反思,从而出现了相同的错误出现第二次的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纠错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引导学生及时纠错,如每次练习本发下去后,要对自己的错题进行反思,看是步骤出现错误还是方法不正确。二是要对错题进行整理和归纳。如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中,结合错题要看看是不是没有把小数点点对,还是在竖式计算中把数位数错了。如此,久而久之,学生对错题形成了一定的反思习惯后,自然能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改正而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正确看待计算能力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为基础,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玉山:加强小学高年级计算教学之我见[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0年第18期74-75页。
[2]边晋萍: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之我见[J],新课程:小学,2012年第9期73-74页。
[3]刘新建:化解高年级计算教学误区的两种策略[J],广西教育,2011年第28期47-48页。
[4]骆丹:浅议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13年第5期72-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