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教师如何与幼儿交流

【作者】 蔡梦洁

【机构】 新疆伊宁县幼儿园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沟通,教师和家长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他人”,他们之间沟通交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反馈教育。为了达到家园同步的配合教育,幼儿教师要和家长经常联系,相互沟通,让家长了解具体教育的目标及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让孩子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师;家长;沟通
【正文】
  只有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才能更适应幼儿的发展,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健康。教师只有善于与孩子进行交流是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前提,是了解幼儿、实施教育、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是提高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现代儿童观认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立和谐的发展个体。他们富有鲜明的个性和不同的发展水平,要通过教育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首先应该了解每个孩子的发展特点和现有发展水平,而与孩子交流是了解孩子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就谈谈我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什么是师生间交流?交流有何意义
  所谓交流是指教师与幼儿互相沟通,在情感、认识上达成一致的过程,师生间的交流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渠道,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促使家长或教师有时忽视了与幼儿进行沟通,忽视了对幼儿心理需要的满足,以致因父母与孩子缺乏交流,造成代沟,教师与幼儿缺乏交流,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因此,成人与幼儿之间是需要多多交流的,在互相交流时,得到宽容、理解、支持和尊重。而师生间的交流,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加深了师生间的了解,在交流中,幼儿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尊重,使幼儿有一种被重视感,并有一种充分的接纳感,感到自己为教师所关心,喜爱,从而得到一种安全的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幼儿保持活泼、开朗的情绪,增强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同时,幼儿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向教师传递他的情绪、情感,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幼儿的需要,给予适宜的指导与帮助,教师与幼儿能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信任、尊重的关系,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亲切、和蔼、平等的态度是实施师幼交流的首要条件
  师幼交流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帮助教师了解幼儿,从而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师幼交流的质量,教师的态度主要在于亲切、和蔼,尊重、信任,鼓励、支持,个性、平等和积极回应。在师幼交流过程中,幼儿与教师是平等的参与者、思考者,而不是被动的服从者、接受者。因此,教师首先要持积极主动、平等的态度和对幼儿及其家庭、文化背景的尊重;提供一个安全、温馨、信任、无拘无束的交流环境;尽可能地从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并适时给予积极的回应。这种平等、安全、信赖、心情舒畅的交流环境,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并能够真正达到交流的目的。
  三、与孩子交流的方法
  1、言语的交流
  师幼的言语交流在幼儿园教育中是最普遍的交流方式之一。教师与幼儿交谈,特别是个别或小组中的交谈是幼儿分享情感、心灵交会的重要途径。它需要教师在抓住机会、选择话题、引发和延续谈话、激发和保持幼儿谈话的兴趣和积极性等环节上具有灵活机智的策略、丰富的经验技巧以及对幼儿充满全身心的爱。由于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教师习惯了自己讲幼儿听的模式,总认为自己讲的才是对的、有价值的,对幼儿的见闻、感受等缺乏共鸣,因此很少有真正的双向交流。教师要提高与幼儿言语沟通的质量,就必须要有与幼儿言语沟通的技能技巧和必要的倾听的耐心,尤其是当幼儿口齿不清、谈话内容含糊、语法错误的时候。总之,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平等地接纳和鼓励幼儿的谈话,让幼儿产生“老师喜欢听我说”的喜悦感和自信心,并相信老师是自己随时可以交谈的朋友。与孩子进行言语交流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⑴不轻易打断孩子的话。当孩子说话时,不可轻易地打断孩子的话,要耐心地、尽可能地让孩子把话说完。否则,长此以往,孩子会养成说半截话的习惯。孩子想说的多是自己的要求或感受,尤其是他感到好玩的或害怕的事,但许多教师往往忽视这类问题,不注意听完孩子所说的话,就以“老师知道了。”或者“你想……,老师来帮你。”等打断孩子的话。经常这样,会挫伤孩子说话的积极性和与教师交流的欲望。
  ⑵允许孩子申辩。申辩是一种权利,也是言语交流的一种方式。有的教师喜欢那种俯首贴耳“听话”的孩子,老师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责备、批评,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扯谎、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与教师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
  2、非言语的交流
  在幼儿园教育中,非言语交流是师幼交流的重要方式,之所以重要,是由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为对幼儿来说,一方面动作要比语言更容易理解。教师的微笑、点头、抚摸、搂抱等与幼儿交流,比言语更容易表达教师对幼儿的关心、爱护和肯定。另一方面,幼儿也需要教师身体的接触,使自己更有安全感。比如对一个已经知道自己做错事,眼睛看着老师充满害怕情绪的幼儿来说,老师走过去抱一抱或者摸摸他的脸,远比说一句“老师原谅你”更让幼儿安心、踏实,更能让幼儿感觉到老师真的原谅我了。
  非言语交流的途径,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师要善于把握机会,毫不吝啬地、恰当地加以使用,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教师参与幼儿的活动中去,也是师幼沟通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活动中更能对幼儿的情感感受产生真实的、具体的体验。
  3、“蹲下来”与孩子交流
  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经常看到老师坐在小椅子上与孩子交谈,或者蹲下身来听孩子说话,这与以前教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和孩子谈话,师幼之间那种“距离”感少了不少,让幼儿增加了几分亲切感。而这里提出的“蹲下来”,并不仅仅是指一种肢体语言,它更代表了一种有效的交流方法,一种能达到更好沟通效果的思维方式。
  我们的孩子还小,一方面,他们的个头比成人矮小,所以老师要时时刻刻想着尽量蹲下身子与他们交谈,因为作为老师,早已经习惯了对孩子的“俯视”,假如尝试着蹲下身子与孩子们“平视”进行对话,你会发现平等的高度会给交流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平等”是交流的基础。蹲下来,给孩子一种平视的目光,给孩子一种平等交流的机会,孩子们会感受到一种被尊重的自豪和一份精神上的温暖。呵护孩子,要从精神上入手;教育孩子,要从沟通入手,而良好的沟通则要从彼此信任开始。
  因此,学会与孩子交流是现代教育对每个教师的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幼儿教育的需要。愿所有的教师都成为孩子的朋友。
  参考文献:
  [1]茅芳琴;;用“心的寄语”开启孩子“新的旅程”——浅谈如何写好幼儿评语[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年06期 
  [2]周波;;幼儿教师与家长如何沟通[J];考试周刊;2009年27期 
  [3]陆媛;;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的策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