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 刘义松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南墅镇中心小学

【摘要】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开拓人类知识新领域的思维活动,在思维领域追求“独到”和“超越”,在前人和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创新思维通过有创见的思维活动,不仅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能提供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它是智力高度发展、高度活跃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小学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
【正文】
  创造性想象是一种不依据他人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关于某个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小学生正处在由无意想象向有意想象过渡,由再造想象往创造想象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好时机。新课改的今天,教师不应千篇一律,更不能模式化。那种满堂问、进行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的教学非改不可。素质教育摒弃了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应该看到学生的成绩只能代表学习的一个方面,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再以分数给学生下结论。尽管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但我们在观念上应更新过来。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其实在实际教学中任何学科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更是重中之重。
  一、重视思维的过程
  中国有句古语“神仙本是凡人造”,也就是说,除了智力有障碍的人外,一切正常健康的人都具有创造力,我们要求学生有创造力并不是要他们都成为天才、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而是要通过训练,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虽然不能象杰出人物那样有重大成果,但是有了这种创造性思维就具备了成为杰出人物的可能。因此,我在教学中是重思维的过程,而轻结果的。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些成绩较差的同学,有时提出的问题却很有创造性,而我们多数教师都让这创新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认为本堂课与这个问题不相关,就不讨论,这样就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可能给这位同学造成终身的自卑心理。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认为讨论、提问会影响到教学计划的完成,又与教学任务不相关而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有位同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水那么深,那么多的建筑是怎样建成的呢?本来这个问题不是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回答这个问题也并不困难,但我没有拒绝学生,而是布置一个作业:叫学生用三天的时间查找有关的资料,自己找答案。三天以后许多同学找来了各式各样的资料,我也准备了一张录像片。通过看录像片再讨论,同学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更加深了对威尼斯的理解。这一课同学们可能终身不会忘记。
  二、以课文为“原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结合课文,运用幻灯投影的形象性,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的培养十分重要。如讲完《坐井观天》这一课后,我们提出“井里的青蛙跳出以后……”的问题,引导学生想象井底青蛙跳出井后的情形,让其将想象的情形画在玻璃片上,然后映示在银幕上,再让他们发挥想象根据自己的画面讲出故事来。现仅举有代表性的三例,来说明学生确实发挥了丰富的想象,画出了各异的画面,讲出了生动的故事。学生甲在画面上画了两口井,他讲的故事是:那只青蛙从原来的那口井跳进了不远的另一口井里;它认为小鸟的话确实错了。“我跳出来了,还不是一样的吗?……”学生乙画了一口井和井旁一只打水的罐子,他讲了青蛙跳出井后,不幸落进了井旁的罐子里,它感觉到地方又黑又小,光滑冰凉,只能看见半边月亮,还没有井里温暖、宽敞,于是它又失望地回到井里去了。学生丙的画面是:井旁是—片广阔的稻田,青蛙正在捕食害虫。他讲到:青蛙不信小鸟的话,鼓足勇气跳出了那口井,就来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于是它再也不愿回到井里去了,并且学会了捕食害虫,为人类造福……这里以课文中的内容为原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不仅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画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三、多角度、深层次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的课题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沿着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进而提出独特的见解。利用学生感知投影对象的多维性,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沿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能不能打破常规,改变这种老师堂堂主动,学生课课被动的局势呢?经过实践,我们灵活运用电教媒体的直观、形象性,在课堂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假设、联想,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如讲《司马光》这一课时,我们提出了“假如当时周围没有司马光搬得动的石块,你应怎么办?”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当学生思维一时出现困顿时,我们便将课前制成的各种假设情况抽拉式投影片,映示在银幕上,再同步配上富有提示与启发性的画外录音。这样有了画面的提示、录音的启发,学生思维大开,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救人方法:用竹杆捞、用绳子拉、把缸推倒等等。又如在讲《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我们提出了思考题:如果当时周围没有石块,乌鸦应当怎样才能喝到水?由于这个问题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们映示了几幅画面在银幕上来引导学生联想。第一幅是一位小朋友正拿一只杯子向另一只杯子里倒水;第二幅是洗衣盆里掉在外面的洗衣服角儿还在一滴滴往下滴水珠;第三幅则是一位小朋友将几棵大白菜放在水盆里,盆里的水便溢出来了。针对以上几幅富有启发性的画面,学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大都得出了以下三种喝水方法:将瓶子推倒,让水流出来;衔来布条,一头浸在瓶子里;另一头露在外面,让水流出来(有位学生告诉我们,他妈妈就这样教过他浇花);可以衔来小树枝、小杂物等放入瓶子里,让水流出来。这样用投影片映示富有启发性的画面,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拓宽了思路,使学生的假设联想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四、注重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纵向探究,就是启发他们在学习中或追根溯源,探究事物的起因,或沿着原先的思维方向进一步探求,深入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样做,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他们的思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向纵深发展。如《草地夜行》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在让学生弄懂这“风雨”黑暗“以后,可启发他们想象这条”光明大道“指的是什么。沿着这条路走将会迎来什么样的前景。还可以利用课文中耐人寻味的、和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启发学生想象。这样利用教材的各种内容进行合理想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发展了他们的探求精神。又如教《狼和小羊》写了狼为了吃小羊三次找碴儿的过程,“三次找碴儿”就是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讲课时,教师依据这条线索有层次地设计几个思考题,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纵深阶段:①“碴儿”和“故意找碴儿”是什么意思?②狼一共找了哪几次碴儿?③狼为什么要故意找碴儿?④为什么狼不立刻吃掉小羊,而要先找碴儿呢?这说明了什么?经过这一个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会一步步弄明白狼找借口的实质,小羊反驳的理由,懂得对这样的坏家伙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为了进一步揭露狡猾凶残的丑恶本质,还启发学生思考:今后,狼再碰到别的小羊又会怎么样呢?同学们应该怎样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加深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锻炼思维的深刻性。
  总之,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必须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报
  [2]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网
  [3]小学语文读写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