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阐述和反思
【作者】 何秋艳
【机构】 广西那坡县教育局教研室
【摘要】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绘画梦想,他们能用七彩的画笔描绘一个个充满欢乐、美好、神奇的梦想瞬间。文章针对小学低年级绘画教学中的四项措施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培养每位学生的绘画兴趣、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绘画中的创造性、用赞美的眼光评价每一幅绘画作品。【关键词】梦想;兴趣;自由;创造性;赞美
【正文】
美术教育属于人文学科,他关系着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民族精神的塑造,美术课程的重要方面也体现于此。在教育朝着人性化发展的今天,美术教学更多地倾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美术学科作为手段”的发展方向。美术学习也不再仅是一种单纯的技巧技能的训练,更是一种文化学习。作为文化的学习,美术学习必然重文化材料、质感的体验与感悟。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学习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美术学习中学生应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强调学生体验,强调在美术学习中需要学生自己用各种感官、用身体去亲身经历、体验、感悟,在体验中使学生获得成长。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与体验教学相关性、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中实施体验学习。让学生通过个体体验,产生对内容、材料、作品、学习过程的独特感受,并在交流探讨中给予点拨,以追求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参与、探究中自我生成。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发展,从美术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体验学习的思想和理论、小学低段学生特点,结合教学过程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课堂小热身——初步体验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体验为真”这是F1车坛的一句名言,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上课一开始,让学生欣赏一两件范画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品,使学生有一种初步的视觉感知。美术是视觉文化艺术,视觉的刺激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库存量”有限,比较自我和狭窄,就更需要有这样的视觉刺激来丰富他们的视觉经验,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视觉形象。例如在以下的教学片断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接触将要学习的内容,初步体验并产生对学习新知的兴趣。
案例一:二年级下《印印画画》
师:小朋友,把你们收集到的树叶拿出来看看?能不能选其中的一种来说说它的形状和颜色呢?
生1:我有一片樟树的叶子,长长园圆的,好像一条鱼,绿绿的又有点红。
师:这片树叶绿中带红,颜色与众不同。
生2:我有这样一片叶子,(举起来给同学们看)有点椭圆形,颜色很绿,很亮。
师:这片树叶虽然小,却特别的亮。
生3:老师我的叶子形状像手掌,也是绿色的。
师:每片叶子的形状都不尽相同,而且都有它特别的纹理。用你的小手摸一摸、看看你的树叶上面的纹理是怎样的?然后互相说说你的感觉。
(学生多感官体验,并互相交流各自的手感。)
师:你可别小看这些树叶,不同形状、颜色、纹理的树叶能做出效果不一样的美术作品来呢!(展示树叶拓印画)请大家一起欣赏一些作品,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4:老师它是用颜料画的。
师:你真行!一眼就能看出来他是用颜料表现的。
生5:老师是用叶子画出来的。
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你能给我们说说吗?
生5:它的形状像树叶,上面还有一条一条的,和树叶上的纹理一模一样。
师:哦,你是从形状和纹理上看出来它是树叶的。厉害!真会联想。
生:……(各抒己见)
师: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像孙悟空那样“火眼晶晶”,这幅画是用树叶和颜料创作出来的,接下来我们学着做做这样的画。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知识的开端永远来自感官。”对于美术学习来说,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离不开美术语言,美术课的学习也离不开美术语言的学习。很多时候美术语言总是难以言传,没有学生各种感官的切身体验、感悟,老师的灌输对学生来说都是无意义的。在《印印画画》的教学中,学生对树叶、对作品的形、色、纹理的视觉发现都是从感知觉的体验中得出来的,并且在初步的体验中发现新的东西,发现课堂将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这一环节的体验为接下来学生对树叶脉络的清晰拓印,创造作品的艺术美感奠定了基础。从学生完成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叶片的特有的线条感、形感、质感的体验。
(二)感官总动员——尝试体验
新课程重实践、重感悟。因此在新授内容之前,可以让学生对新课内容进行简单的尝试体验,以帮助学生自主发现、牢固掌握造型、表现等的方法。这样的尝试体验可以是制作的一个步骤,也可以是绘画中的一个细节,大多是教学难点或重点的分解。让学生在尝试体验中体会造型、表现和设计思路,也便于了解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已有水平,并对此进行相应的课堂调节。例如,在教学《纸拎袋》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尝试将一张纸变成一个可盛物的袋子,归纳出基本的几种方法,然后通过欣赏了解制作方法的变化及美化方法。
案例二:一年级下册《纸拎袋》
教学过程:
1、触摸游戏:教师准备一个纸袋,里面再放一个小纸袋,让学生摸一摸,再向同学们描述一下袋子里的东西是怎样的,让其他学生通过该生的描述猜测是什么东西?
老师根据学生的猜测适时板书:纸做的……
2、教师揭示课题。
3、尝试体验:试一试,怎样使一张纸变成可以盛放物品的袋子。
美术教育属于人文学科,他关系着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民族精神的塑造,美术课程的重要方面也体现于此。在教育朝着人性化发展的今天,美术教学更多地倾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美术学科作为手段”的发展方向。美术学习也不再仅是一种单纯的技巧技能的训练,更是一种文化学习。作为文化的学习,美术学习必然重文化材料、质感的体验与感悟。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学习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美术学习中学生应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强调学生体验,强调在美术学习中需要学生自己用各种感官、用身体去亲身经历、体验、感悟,在体验中使学生获得成长。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与体验教学相关性、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中实施体验学习。让学生通过个体体验,产生对内容、材料、作品、学习过程的独特感受,并在交流探讨中给予点拨,以追求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参与、探究中自我生成。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发展,从美术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体验学习的思想和理论、小学低段学生特点,结合教学过程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课堂小热身——初步体验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体验为真”这是F1车坛的一句名言,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上课一开始,让学生欣赏一两件范画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品,使学生有一种初步的视觉感知。美术是视觉文化艺术,视觉的刺激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库存量”有限,比较自我和狭窄,就更需要有这样的视觉刺激来丰富他们的视觉经验,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视觉形象。例如在以下的教学片断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接触将要学习的内容,初步体验并产生对学习新知的兴趣。
案例一:二年级下《印印画画》
师:小朋友,把你们收集到的树叶拿出来看看?能不能选其中的一种来说说它的形状和颜色呢?
生1:我有一片樟树的叶子,长长园圆的,好像一条鱼,绿绿的又有点红。
师:这片树叶绿中带红,颜色与众不同。
生2:我有这样一片叶子,(举起来给同学们看)有点椭圆形,颜色很绿,很亮。
师:这片树叶虽然小,却特别的亮。
生3:老师我的叶子形状像手掌,也是绿色的。
师:每片叶子的形状都不尽相同,而且都有它特别的纹理。用你的小手摸一摸、看看你的树叶上面的纹理是怎样的?然后互相说说你的感觉。
(学生多感官体验,并互相交流各自的手感。)
师:你可别小看这些树叶,不同形状、颜色、纹理的树叶能做出效果不一样的美术作品来呢!(展示树叶拓印画)请大家一起欣赏一些作品,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4:老师它是用颜料画的。
师:你真行!一眼就能看出来他是用颜料表现的。
生5:老师是用叶子画出来的。
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你能给我们说说吗?
生5:它的形状像树叶,上面还有一条一条的,和树叶上的纹理一模一样。
师:哦,你是从形状和纹理上看出来它是树叶的。厉害!真会联想。
生:……(各抒己见)
师: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像孙悟空那样“火眼晶晶”,这幅画是用树叶和颜料创作出来的,接下来我们学着做做这样的画。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知识的开端永远来自感官。”对于美术学习来说,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离不开美术语言,美术课的学习也离不开美术语言的学习。很多时候美术语言总是难以言传,没有学生各种感官的切身体验、感悟,老师的灌输对学生来说都是无意义的。在《印印画画》的教学中,学生对树叶、对作品的形、色、纹理的视觉发现都是从感知觉的体验中得出来的,并且在初步的体验中发现新的东西,发现课堂将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这一环节的体验为接下来学生对树叶脉络的清晰拓印,创造作品的艺术美感奠定了基础。从学生完成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叶片的特有的线条感、形感、质感的体验。
(二)感官总动员——尝试体验
新课程重实践、重感悟。因此在新授内容之前,可以让学生对新课内容进行简单的尝试体验,以帮助学生自主发现、牢固掌握造型、表现等的方法。这样的尝试体验可以是制作的一个步骤,也可以是绘画中的一个细节,大多是教学难点或重点的分解。让学生在尝试体验中体会造型、表现和设计思路,也便于了解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已有水平,并对此进行相应的课堂调节。例如,在教学《纸拎袋》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尝试将一张纸变成一个可盛物的袋子,归纳出基本的几种方法,然后通过欣赏了解制作方法的变化及美化方法。
案例二:一年级下册《纸拎袋》
教学过程:
1、触摸游戏:教师准备一个纸袋,里面再放一个小纸袋,让学生摸一摸,再向同学们描述一下袋子里的东西是怎样的,让其他学生通过该生的描述猜测是什么东西?
老师根据学生的猜测适时板书:纸做的……
2、教师揭示课题。
3、尝试体验:试一试,怎样使一张纸变成可以盛放物品的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