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李小玲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康川学校
【摘要】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师道尊严和教师一讲到底的过程,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放在首要位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自主发展的课堂。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和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想办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土壤。【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正文】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必须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才能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中,让学生感受生物的乐趣,体验合作的快乐,体会收获的喜悦!新课改下,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是变革课堂教学的主流,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构建有效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的有用有效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真正实现教师轻松教学,学生快乐学习。
一、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生物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精心设计分层教学方案,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大面积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生活经验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需要,关心他们的情绪,牵挂他们的成长。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该力求“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追求互动生成和真实有效。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我们的备课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避免向学生提供明确的答案;避免领着学生一步步寻找答案、解释怎样解决问题。
例如“细胞的分裂与分化”一节教学中,当教师创设情境后提问:什么是细胞分化?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在查阅课本的情况下,直接说出准确答案:“新产生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功能上出现了差异,这个过程叫细胞分化。”这样一来,教师预先精心设计的精彩教学环节与预设的精心提问全被打乱,怎么办?在这时,教师千万不能碍于颜面,慌乱得一带而过,继续按原来的教学预设组织教学,整节课显得呆板僵硬,机械被动。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灵活地因势利导,继续启发“为什么你们认为细胞是在形态、结构、功能这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呢,你能不能对此进行说明呢?”许多学生会边摇头边回答“不知道”,这不正是本节课需要着力解决的难点问题吗?此刻,教师可以抓住时机首先肯定学生们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指出:这节课的任务之一就是研究什么是细胞分化。下面我们进行探究观察与思考,比一比哪个小组、哪个同学能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最先找到答案。由于在教学中抓住了“不知道如何说明”这个有利于动态生成的问题,才使得学生探究得更加主动,有时独立操作,有时合作探究,有时讨论交流,学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会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想。
我们要用“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来完善“预设”,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的智慧!有了精心的“预设”和精彩的“生成”,我们的课堂才会浪花闪耀、高潮迭起!
二、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差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面向全体学生”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确立的一个理念,这也是“生本”课堂的一个重要理念。我们教师一定要在生物教学中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生物学”的观点。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使学生面对差异同样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分层设置教学目标。生物教材中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在编排上一般都是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分解到综合的。教师在分解教学目标时,就应特别注意“了解”、“掌握”、“理解”、“应用”等用语的不同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当然在确定二维目标时,也应有一定的弹性,留有余地,让学生自主选择,力争较高目标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提供可能,给予学生发展的不懈动力。例如,学习“生物的性状”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来设计教学目标:(1)要求低层次的学生,在了解性状的定义的基础上,记住性状的概念,而对于相对性状的概念,只要求记忆,并能在给出的例子中找出相对性状即可;(2)要求中等层次的学生,不仅做到以上要求,还要自己能举例说明相对性状的概念;(3)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还要从基因控制性状这一方面全面的理解性状和相对性状。虽然全班学生素质层次不相同,但实行这样的教学目标分层后,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法在有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变革课堂教学成为课革的主旋律,追求有用有效的课堂是课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生本”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探究知识的乐园。
参考文献:
[1]《细节决定成败——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两点思考》2010;周密,刘刚 -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思考》2009;花万帮 - 《魅力中国》
[3]《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2010;王永 - 《学生之友:初中版》
[4]《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探析》2014;陈鹏 - 《中学时代:理论版》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必须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才能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中,让学生感受生物的乐趣,体验合作的快乐,体会收获的喜悦!新课改下,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是变革课堂教学的主流,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构建有效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的有用有效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真正实现教师轻松教学,学生快乐学习。
一、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生物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精心设计分层教学方案,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大面积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生活经验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需要,关心他们的情绪,牵挂他们的成长。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该力求“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追求互动生成和真实有效。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我们的备课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避免向学生提供明确的答案;避免领着学生一步步寻找答案、解释怎样解决问题。
例如“细胞的分裂与分化”一节教学中,当教师创设情境后提问:什么是细胞分化?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在查阅课本的情况下,直接说出准确答案:“新产生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功能上出现了差异,这个过程叫细胞分化。”这样一来,教师预先精心设计的精彩教学环节与预设的精心提问全被打乱,怎么办?在这时,教师千万不能碍于颜面,慌乱得一带而过,继续按原来的教学预设组织教学,整节课显得呆板僵硬,机械被动。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灵活地因势利导,继续启发“为什么你们认为细胞是在形态、结构、功能这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呢,你能不能对此进行说明呢?”许多学生会边摇头边回答“不知道”,这不正是本节课需要着力解决的难点问题吗?此刻,教师可以抓住时机首先肯定学生们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指出:这节课的任务之一就是研究什么是细胞分化。下面我们进行探究观察与思考,比一比哪个小组、哪个同学能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最先找到答案。由于在教学中抓住了“不知道如何说明”这个有利于动态生成的问题,才使得学生探究得更加主动,有时独立操作,有时合作探究,有时讨论交流,学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会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想。
我们要用“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来完善“预设”,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的智慧!有了精心的“预设”和精彩的“生成”,我们的课堂才会浪花闪耀、高潮迭起!
二、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差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面向全体学生”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确立的一个理念,这也是“生本”课堂的一个重要理念。我们教师一定要在生物教学中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生物学”的观点。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使学生面对差异同样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分层设置教学目标。生物教材中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在编排上一般都是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分解到综合的。教师在分解教学目标时,就应特别注意“了解”、“掌握”、“理解”、“应用”等用语的不同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当然在确定二维目标时,也应有一定的弹性,留有余地,让学生自主选择,力争较高目标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提供可能,给予学生发展的不懈动力。例如,学习“生物的性状”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来设计教学目标:(1)要求低层次的学生,在了解性状的定义的基础上,记住性状的概念,而对于相对性状的概念,只要求记忆,并能在给出的例子中找出相对性状即可;(2)要求中等层次的学生,不仅做到以上要求,还要自己能举例说明相对性状的概念;(3)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还要从基因控制性状这一方面全面的理解性状和相对性状。虽然全班学生素质层次不相同,但实行这样的教学目标分层后,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法在有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变革课堂教学成为课革的主旋律,追求有用有效的课堂是课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生本”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探究知识的乐园。
参考文献:
[1]《细节决定成败——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两点思考》2010;周密,刘刚 -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思考》2009;花万帮 - 《魅力中国》
[3]《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2010;王永 - 《学生之友:初中版》
[4]《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探析》2014;陈鹏 - 《中学时代:理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