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数学教学常态化探索
【作者】 鲍文红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民族初级中学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也为生活服务,为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不断创设情境挖掘生活数学教材,让学生走进实际生活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觉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自然学科,使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常态化,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实效。【关键词】常态化;数学学习兴趣;数学的意识
【正文】
数学源于生活也为生活服务,为此,在教学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性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都在运用数学,让学生感觉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自然学科,而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公式,这样学生学起来才会感到亲切、真实。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周围事物的问题,为学生归纳出他们所熟悉的生活问题与数学存在的关联,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组织教学,使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会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周围千变万化的世界,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关联的意义,从而实现要我学数学到我要学数学的根本态度转化。
一、转化教学理念,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常态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生活背景,教学情境与学生生活环境背道而驰等。特别是照本宣科、任务施教、讲授机械的教学,压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与主动性,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数学运用能力的提升。只有积极践行教学生活化,数学教法常态化,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数学学习中与生活亲密联系,才能充分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才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的应用价值,才能体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便捷和高效魅力,才能真正落实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
(一)营造课堂氛围,提高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初中学生认知事物规律倾向于直观、具体的事物,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需要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就是根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关联,把数学知识、数学问题转化到生活实例和生活情景中去,实现抽象的数学教材“复原”为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进入到数学学习的游戏世界之中来。例如,?在讲授“平行线”概念时,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平行线的原形,像黑板上下两边缘,教室里同一平面的两条柱,铁路上两条笔直的铁轨等,让学生对这些生活图形先去感性认识,再引导他们讨论得出事物中的两直线位置方面的共同属性,最后归纳得出“平等线”的概念;?又如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引入用多媒体动画制作一辆自行车的轮子位置关系、两个相连的传动齿轮关系、奥迪汽车标志四个圆的位置关系、大水管里放着小水管的截面图等进行生动的演绎,从抽象的理论知识向具体的生活实例转化,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学会,只是我们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生活经验,通过教学活动,把经验提上升为数学知识,充实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提高课堂教学设计,实现数学知识理解常态化
数学既然是从生活中来的就应该服务于生活,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学生尽管已经有一定的生活阅历,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却极少或不可能经常用数学的思想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如果我们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将其恰当地引进课堂,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完《相似三角形》后,教师在组织学生去测量旗杆、树木、高楼等不太容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时,老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利用形似三角形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先测量得人、人影、树影的长度,从而用同一时刻人长度高与人影的长度比等于树高与树影的比求出树的高度。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形象而实际,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体会到了成功乐趣同时,又尝到了学习数学的甜头,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从内心深处喜爱数学并且想学习数学。
二、增加生活经验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更能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以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为出发点,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教学,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活动紧密联系,这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认识数学知识的同时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学”时,在学习了小学的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后,教师运用视频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110米跨栏夺冠比赛现场的场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指出第二名和第一名时间、速度不同,画出的两条一次函数图的倾斜不同。这样的认知过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时代性,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处立学以致用思想,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在学习过程中要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初中数学内容的生活化主要在于对教材的处理上,如果原有的教材的例题不经过处理的,解题套用公式或直接仿照例题的方式得出结果,那么就僵化了初中生的应用能力。因而,需要教师们能够创造性地使用和挖掘教材, 并引导他们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让课堂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靠拢,切实的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如学完三角函数之后,让学生测量学校固定旗杆的高度,旗杆有绳子,我们可以把绳子住外拉与地面构成所学《三角函数》中的特殊角,最后运用所学的知识求出旗杆的高度。这样的实践活动,即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意识,并使这种意识深入到脑海深处;又如在学习了关于销售方案的知识时,学生根据生活中一超市进两种不同价格的货物,为了实现进货成本不要超一定数额,但要实现利润的保底数,象这类数学应用问题学生充满了探索欲。
四、深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
我认为每一节课,都应有自己创新的内容,把生活内容引进课堂,让课堂教学常态化,使整个学习过程更活泼、主动。常态化的数学教学是把新知识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纳入到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常态化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现实经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提升认识学习数学的价值,常态化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巩固新知识的重要手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木昌.浅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能力培养[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 (06).
[2]周鏐.浅谈初中数学教学艺术[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9,(10).
数学源于生活也为生活服务,为此,在教学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性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都在运用数学,让学生感觉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自然学科,而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公式,这样学生学起来才会感到亲切、真实。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周围事物的问题,为学生归纳出他们所熟悉的生活问题与数学存在的关联,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组织教学,使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会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周围千变万化的世界,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关联的意义,从而实现要我学数学到我要学数学的根本态度转化。
一、转化教学理念,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常态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生活背景,教学情境与学生生活环境背道而驰等。特别是照本宣科、任务施教、讲授机械的教学,压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与主动性,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数学运用能力的提升。只有积极践行教学生活化,数学教法常态化,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数学学习中与生活亲密联系,才能充分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才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的应用价值,才能体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便捷和高效魅力,才能真正落实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
(一)营造课堂氛围,提高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初中学生认知事物规律倾向于直观、具体的事物,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需要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就是根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关联,把数学知识、数学问题转化到生活实例和生活情景中去,实现抽象的数学教材“复原”为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进入到数学学习的游戏世界之中来。例如,?在讲授“平行线”概念时,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平行线的原形,像黑板上下两边缘,教室里同一平面的两条柱,铁路上两条笔直的铁轨等,让学生对这些生活图形先去感性认识,再引导他们讨论得出事物中的两直线位置方面的共同属性,最后归纳得出“平等线”的概念;?又如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引入用多媒体动画制作一辆自行车的轮子位置关系、两个相连的传动齿轮关系、奥迪汽车标志四个圆的位置关系、大水管里放着小水管的截面图等进行生动的演绎,从抽象的理论知识向具体的生活实例转化,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学会,只是我们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生活经验,通过教学活动,把经验提上升为数学知识,充实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提高课堂教学设计,实现数学知识理解常态化
数学既然是从生活中来的就应该服务于生活,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学生尽管已经有一定的生活阅历,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却极少或不可能经常用数学的思想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如果我们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将其恰当地引进课堂,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完《相似三角形》后,教师在组织学生去测量旗杆、树木、高楼等不太容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时,老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利用形似三角形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先测量得人、人影、树影的长度,从而用同一时刻人长度高与人影的长度比等于树高与树影的比求出树的高度。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形象而实际,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体会到了成功乐趣同时,又尝到了学习数学的甜头,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从内心深处喜爱数学并且想学习数学。
二、增加生活经验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更能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以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为出发点,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教学,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活动紧密联系,这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认识数学知识的同时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学”时,在学习了小学的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后,教师运用视频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110米跨栏夺冠比赛现场的场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指出第二名和第一名时间、速度不同,画出的两条一次函数图的倾斜不同。这样的认知过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时代性,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处立学以致用思想,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在学习过程中要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初中数学内容的生活化主要在于对教材的处理上,如果原有的教材的例题不经过处理的,解题套用公式或直接仿照例题的方式得出结果,那么就僵化了初中生的应用能力。因而,需要教师们能够创造性地使用和挖掘教材, 并引导他们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让课堂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靠拢,切实的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如学完三角函数之后,让学生测量学校固定旗杆的高度,旗杆有绳子,我们可以把绳子住外拉与地面构成所学《三角函数》中的特殊角,最后运用所学的知识求出旗杆的高度。这样的实践活动,即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意识,并使这种意识深入到脑海深处;又如在学习了关于销售方案的知识时,学生根据生活中一超市进两种不同价格的货物,为了实现进货成本不要超一定数额,但要实现利润的保底数,象这类数学应用问题学生充满了探索欲。
四、深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
我认为每一节课,都应有自己创新的内容,把生活内容引进课堂,让课堂教学常态化,使整个学习过程更活泼、主动。常态化的数学教学是把新知识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纳入到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常态化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现实经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提升认识学习数学的价值,常态化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巩固新知识的重要手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木昌.浅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能力培养[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 (06).
[2]周鏐.浅谈初中数学教学艺术[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