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论作文教学中的“五有”

【作者】 吴隆基

【机构】 辽宁省盖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正文】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作文作文,憋死小人儿!”也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学生一见到作文题就皱着眉头,咬着笔头,不知如何下笔。“写前长叹一口气,写时长憋一口气,写后长舒一口气”成了学生作文全程消极状态的写照。那么,如何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厌烦心理,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呢?这就需要“五有”。
  一、有用
  有位年轻人问苏格拉底,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苏格拉底要这个年轻人第二天早晨去河边见他。第二天,他们见面了,苏格拉底让这个年轻人陪他一起向河中心走,河水没到他们的脖子时,苏格拉底趁年轻人没防备,一下子把他按入水中,小伙子拼命挣扎,但苏格拉底很强壮,一直把小伙子按在水里,直到他奄奄一息时,苏格拉底才把他的头拉出水面。而小伙子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深深地吸一口气。苏格拉底问:“在水里的时候,你最需要什么?”小伙子回答:“空气。”苏格拉底说:“这就是成功的秘诀。当你渴望成功的欲望就像你刚才需要空气的愿望那样强烈的时候,你就会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了需要就会有追求,努力追求就能成功。将此道理迁移到作文教学中同样适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不应该把作文看做一件特殊的事情,作文是生活的需要、生活的一部分,用途广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精辟的话:“作文原是话语的延续,用来济说话之穷,在说话所不及的场合,就作文。”教师要培养学生作文“有用”的意识,让学生为需要而作,从而爱写会用。
  二、有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其中,“自我表达”是写作的另一个目的与方式,是一种“有意”需要,它并不是为了告知别人,而是要抒发个人的感受、感想、感慨。从另一个角度看,“有意”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重要体现,是通过作文进行自我教育的表现,在表达中学做人。
  可见,如果学生能够充分运用作文这个表情达意、主动自育的工具,那么作文就成了他们倾吐内心感受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的开头就点明:“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只有心中“有意”,才有快感,才能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才会想写、爱写。作文“有意”是打开“爱写”大门的另一把钥匙。
  三、有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常常听到学生抱怨:作文作文,憋死小人。他们之所以感到“憋”,其实就是因为没有写作文用的“米”,然而一旦有了写作文用的“米”,即作文的材料,自然就爱写了。那么,材料从哪来呢?当然从生活中来,生活是作文材料取之不尽的源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面是学生的一篇习作:
  乘公共汽车
  一天,我在车站等了很久也不见车来,就恶声恶气地嘟囔着:“这鬼车存心跟我过不去。”不知谁叫了一声:“来了,来了。”只见汽车像墨斗鱼喷着黑烟,慢吞吞地靠了站。车门一开,车上的人像爆米花一样蹦了出来。车下的人,又像等待被蹦的米,立刻乱哄哄地拥了上去。好不容易,我挤上了车,但马上就后悔起来,车厢内的空气混浊,几乎透不过气来了,我都快被挤成相片了。车刚到站,我就被一股人流卷了出去,下车一看,唉,新穿的衣服皱的像老树皮。
  为什么这篇习作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如果小作者没有挤公共汽车的生活经历,那是绝对不会有“像爆米花一样蹦了出来”、“挤成相片”、“衣服皱的像老树皮”这样的表达。由此可见,作文就是生活的反映。
  “有材”就是“有生活”。写作文不是从题目开始,而是从生活开始;作文也不是随着完稿、交稿就结束了,而是要阅读,要与人交流,甚至发表宣传,也就是要回归生活。写作文的过程应被看做生活的一部分。
  四、有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作文有明确的标准:内容具体,情感真实,分段表达,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这个标准具有宏观性、导向性、概括性、普遍性,不必要也不可能将每一类、每一篇作文的标准都明确出来,只能讲总目标及阶段目标加以明示。但是学生在具体写作时仍感到茫然,不知怎么写才能符合标准。
  许多人会因目标太高或理想太远大而选择放弃,这是很可惜的。为了达到主目标,我们可以设定“次目标”,这样会比较容易实现主目标。通过设定能够逐步完成的“次目标”,心理上的压力也会随之减小,主目标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曾经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她经过长途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难,从上海步行到了西藏,在那儿有位记者采访了她,记者想知道,路途中的艰难是否吓倒过她,她是如何鼓起勇气徒步旅行的。“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老人答道,“我所做的就是这样,先走了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再走一步……我就到了这里。”是的,做任何事情,只要你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再一步步地走下去,你就会逐渐靠近你的目的地。
  因此,在目标设定时,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先设定较容易完成的小目标,然后再逐渐靠近最终的大目标。虽然每个人都应该有远大的理想,然而,通往理想途中的若干个小目标同样重要。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想要学生爱写,就要使学生“有标”。教师的责任就是将课标中的宏观标准具体化,落实到每学段、每册、每类、每篇作文中,也就是在课标目标与具体作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克服盲目性。
  作文标准的具体化很有必要,这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将每次作文的具体标准告诉学生,为学生自觉写作明确方向,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主动性。
  五、有成
  学生写作文时,若能取得一定的成功,就会增强自信,感受到“我能行”,进而提高写作兴趣,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学生没有成就感,对作文自然会失去兴趣。可见,作文“有成”才会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