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新探

【作者】 暴 娜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第四中学



【正文】  “走向生活”是新的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要求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语文教学为核心,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语文学习、学习内容辐射、延伸到学生的课余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生活化的语文教学。
  那么,语文教学有哪些走向生活世界的途径和方法?
  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如何使封闭的语言文字的教学变为开放的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怎样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改变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呢?方法很多,这里略说一二。
  1.让课外阅读润物细无声
  现当代中外文学作品是学生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教师有责任将学生引领入这一情感丰富的世界。“没有任何其他意识形态对于人所产生的影响像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体验那样,使整个心灵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触动,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获得如此全面的滋养。它在人们精神上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决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播、道德教育和娱乐消遣所能企及的。”(王元骧《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在我的教室里,有一个书柜,里面有我精心挑选过而推荐给学生的文学作品。书柜里的作品有以下几类:第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如《蹉跎岁月》《花季?雨季》《我爱阳光》《长恨歌》《抉择》《东方》《巍巍昆仑》等);第二,外国文学精品六十五卷(如《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苔丝》等);第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四大古典名著等);第四、学生们捐出的“我们喜爱”的书(如《读者》《中学生文萃》《作文成功之路》等)。教师有责任将学生引进这一情感丰富的世界。第一次面对学生打开书柜的时候,我随手从里面抽出了一本书(雨果的《九三年》)我动情地介绍了作品内容,学生们被那一个个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所感动,那光芒四射的人道主义光环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又拿出一本很旧的日记本,读了一篇我在读中学时阅读《人生》的体会——《人生悲剧的后面》,从学生们的眼光里我看到了他们对文学世界的向往,于是我布置了一年的作业:阅读这书柜里面的书不少于四部,读完后写出内容梗概,如果有感受就写“读后感”(当然,如果没有感受就不写,或感受不多也不勉强他们写)。我们老师也再读这些书,再写读书笔记。在课余时间里,这个书柜为学生打开一扇扇感知生活世界、陶冶情操的窗口。这种“师生互动”的办法,深受学生的欢迎。
  2.微笑走进社会生活
  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们动用他们的所有感觉器官,让他们深入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参加社会实践,观览壮丽河山,亲身感知民族浓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人们都知道学校每年都要两个长假,这两个多月不是给老师和学生们休息的,其他部门都要上班,为什么要给学校放假?这两个假期是老师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理论变能力的时间,也是中学生扩大视野认识生活的时间。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好好用好这两个多月。鼓励学生利用暑期去工厂打工,去古迹览胜,去民间采访。当他们与工人们一起不分日夜的辛勤劳动,领取自己的劳动报酬,他们才真正体会到了分分毫毫的来之不易;我利用“天府之国”得天独厚的条件,带领学生们在“三苏祠”,吸取“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文化灵蕴;在杜甫草堂,伫立于一千多年前伟大诗人漂泊流离之后赖以栖身的小茅屋前,体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愁惨无奈以及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的理想;在武侯祠,学生们有了和杜甫一样“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怀;去青城山,学生切身体味到了“清泉石上流”,“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吃麻辣烫、火锅,让学生吃出“辣妹子辣妹子辣辣辣,辣妹子辣妹子不怕辣”的川味;到农村参加葬礼,让学生了解四川农村的丧葬习俗;走入下岗工人的家庭,让学生感受到了改革还将进一步深化的严峻现实……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如果脱离了沸腾的现实生活,缺乏山川灵气的滋养,一切的情感都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生命力。李白若没有半生壮丽河山的漫游,就不可能写出奇情异彩的诗篇;杜甫若没有几十年颠沛流离的漂泊,也就不可能谱出感人心怀的“乐章”。今天的学生们也决不会满足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的书斋生活。所以中学语文教师要计划有目的走出封闭的课堂,给学生们一个感知这多彩世界的生活空间。
  3.开发校本教材
  “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生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们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们的嘴,使他能说;解放他们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们的时间……”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本质就是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从封闭的空间走向生活世界。而校本教材的开发就是一条很好的通道。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课程标准也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放、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强调努力开发并合理利用当时当地的语文课程资源,科学构建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指在《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及其相关理论,广泛筛选校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目的具有校本个性化的教材。是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的素材。
  我们应大力开发校本教材,鼓励教研组、备课组、老师个人、学生积极投入校本教材的开发,这一活动是唤醒师生沉睡的研究意识,增强自我意识,使师生获得一种主体意识的升华,更是语文教学从封闭的空间走向生活世界的重要途径。
  中学语文校本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是一个美妙的生活世界。要的我们勇敢走进去。
  举几个例子吧:“诗经中的友谊与爱情”“握手名著”“话说对联”“影视文学与创新写作”“诗歌欣赏”“家乡风俗汇编”……哪一本不是学生所爱?
  语文教学从封闭的空间走向生活世界的途径还有很多,相信许多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
  素质教育的大旗上大写的“人”字,触目惊心,而语文教学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用语文,语文教学从封闭的空间走向生活世界,优化了教学过程,创新了教学内容,更是让语文教学有了生命和灵气,让语文回到真正的语文,让语文教学回到它真实的本身。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语文教育工作者才能在语文教学中真正找到自信,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成为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一座庄严地思索的大山,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一根经得起千击万磨的劲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