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新探
【作者】 孟 磊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第五实验小学
【摘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教师有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会寻找知识、处理知识、理解知识、掌握运用知识,达到一种自身的突破和超越。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正文】
一、建立民主和谐关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去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及时表扬学生取得的成绩,使其不断获得学习预期和尊重需要的满足,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和激情。其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活动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形成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第三,教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使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增强敢于创新、不怕挫折、执著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在每节课教学知识的重点或难点处,开展小组讨论,让小组内每一个人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直至达成共识。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掌握学生思维的动态,监控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作业开展自评、互评,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议。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启迪学生对问题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的态度和意愿,形成创新的氛围。
二、优化课堂结构,突出“快乐”功能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问,本身不具有快乐的因子,但构思教学过程时,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巧妙地安排教学结构,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克服学生的厌烦情绪。
1、把游戏引进课堂,使课堂动静结合,活泼有趣
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小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不长,而且不稳定,有趣的东西常常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于是我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把游戏引进课堂,根据教材的内容,不断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兴奋与抑制的不断变换之中,使课堂里动静结合,即有节奏,又有乐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完1、2、4的乘法口诀后,学生对背口诀已经感觉到枯燥无味、兴趣不高。因此,我设计轮流让九个学生扮演青蛙,戴着头饰从座位上依次跳出来表演,全班同学边看表演边编歌谣: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记住了口诀,学会了知识。小学生对故事、童话听得高兴,学得有劲,我就把枯燥无味的算式编成小故事、儿歌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法则。
2、创设模拟生活场景,激活发散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让学生真切地置身于生活场景中,不仅有利于学生解决生活问题,而且,让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创设了一个“小小营业员”的情景,模拟买卖物品的生活片段,让学生会兑换钱。先是请一名学生充当“小小营业员”,然后我把事先准备好的毛巾、牙膏、香皂等物品摆放在讲台桌上,并标上价格,让学生充当顾客,有顺序的向“小营业员”买自己要的东西。如:毛巾4元角,不同的学生使用的不一样,有的学生付两张2元,一张五角,两张2角;有的付两张1元,九张1角;还有的付一张五元,要找回一角。这几种付钱的方法让小营业员自己做出判断,无形中增强了对元、角、分的认识。然后,让顾客和小营业员进行角色调换。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兴致高昂。这样学生在快乐中既学会了知识,又锻炼了发散思维。
3、适当开展竞赛,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刺激学生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一般的学习竞赛对于中等的学生影响最大,因此大部分孩子会在竞赛中通过努力不断进步。若采用竞赛与自我竞赛相结合的形式就会使先进的学生更先进,后进的学生也变先进。这样还有利于防止学生的骄傲情绪和自卑心理。
例如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复习整理课时,我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竞赛分为三部分:口算、我当小考官和抢答思考题。每一项均为全班参与,并从各组选出不同人次进行评判记入该组成绩。由于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都很强,以比赛的形式上复习课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安排层次性强,同学自己出题考自己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创新能力是能力最高水平的表现
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的思考、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去学习、发现和掌握新知识,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离不开基本的思维能力。一般的学习能力是指小学生完成一般的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技能和能力。在这一般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小学生不满足于与其他同学一样,他想有自己的见解,此时就很可能出现思维的灵感。这时的灵感一定是与众不同的,一定是推成出新的,这种推成出新实际上就是创新。显而易见,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小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基础就没有顿悟,就没有与众不同。同时也说明了小学生的一般能力和创新能力既有很大的不同,又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既不能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也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要清醒地认识到创新能力实践上是一般能力的最高水平的表现。如第二册“十几减9”的教学中,不是单纯地让学生用“做减法想加法”的方法进行计算,而是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12-9=()”学生想出的计算方法有四种:①模仿例1的方法,想9+( )=12,因为9+3=12,所以12-9=3;
②利用例题中的红花图,图上共有12朵红花,虚线圈了9朵,外面只剩3朵,可以得出12-9=3;③可以把9分解成2和7,12-2=10,10-7=3;④可以把12分成10和2,10-9=1,1+2=3,得到12-9=3。
让学生自己找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了创新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小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鼓励创新,发展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小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入手。这样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我想学生也会乐学不疲,从而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得以更好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翟继尧;;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3期
[2]徐素菊;;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年07期
[3]王军;走进小学数学的课堂[J];天津科技;2005年03期
一、建立民主和谐关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去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及时表扬学生取得的成绩,使其不断获得学习预期和尊重需要的满足,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和激情。其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活动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形成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第三,教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使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增强敢于创新、不怕挫折、执著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在每节课教学知识的重点或难点处,开展小组讨论,让小组内每一个人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直至达成共识。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掌握学生思维的动态,监控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作业开展自评、互评,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议。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启迪学生对问题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的态度和意愿,形成创新的氛围。
二、优化课堂结构,突出“快乐”功能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问,本身不具有快乐的因子,但构思教学过程时,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巧妙地安排教学结构,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克服学生的厌烦情绪。
1、把游戏引进课堂,使课堂动静结合,活泼有趣
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小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不长,而且不稳定,有趣的东西常常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于是我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把游戏引进课堂,根据教材的内容,不断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兴奋与抑制的不断变换之中,使课堂里动静结合,即有节奏,又有乐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完1、2、4的乘法口诀后,学生对背口诀已经感觉到枯燥无味、兴趣不高。因此,我设计轮流让九个学生扮演青蛙,戴着头饰从座位上依次跳出来表演,全班同学边看表演边编歌谣: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记住了口诀,学会了知识。小学生对故事、童话听得高兴,学得有劲,我就把枯燥无味的算式编成小故事、儿歌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法则。
2、创设模拟生活场景,激活发散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让学生真切地置身于生活场景中,不仅有利于学生解决生活问题,而且,让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创设了一个“小小营业员”的情景,模拟买卖物品的生活片段,让学生会兑换钱。先是请一名学生充当“小小营业员”,然后我把事先准备好的毛巾、牙膏、香皂等物品摆放在讲台桌上,并标上价格,让学生充当顾客,有顺序的向“小营业员”买自己要的东西。如:毛巾4元角,不同的学生使用的不一样,有的学生付两张2元,一张五角,两张2角;有的付两张1元,九张1角;还有的付一张五元,要找回一角。这几种付钱的方法让小营业员自己做出判断,无形中增强了对元、角、分的认识。然后,让顾客和小营业员进行角色调换。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兴致高昂。这样学生在快乐中既学会了知识,又锻炼了发散思维。
3、适当开展竞赛,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刺激学生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一般的学习竞赛对于中等的学生影响最大,因此大部分孩子会在竞赛中通过努力不断进步。若采用竞赛与自我竞赛相结合的形式就会使先进的学生更先进,后进的学生也变先进。这样还有利于防止学生的骄傲情绪和自卑心理。
例如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复习整理课时,我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竞赛分为三部分:口算、我当小考官和抢答思考题。每一项均为全班参与,并从各组选出不同人次进行评判记入该组成绩。由于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都很强,以比赛的形式上复习课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安排层次性强,同学自己出题考自己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创新能力是能力最高水平的表现
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的思考、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去学习、发现和掌握新知识,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离不开基本的思维能力。一般的学习能力是指小学生完成一般的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技能和能力。在这一般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小学生不满足于与其他同学一样,他想有自己的见解,此时就很可能出现思维的灵感。这时的灵感一定是与众不同的,一定是推成出新的,这种推成出新实际上就是创新。显而易见,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小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基础就没有顿悟,就没有与众不同。同时也说明了小学生的一般能力和创新能力既有很大的不同,又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既不能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也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要清醒地认识到创新能力实践上是一般能力的最高水平的表现。如第二册“十几减9”的教学中,不是单纯地让学生用“做减法想加法”的方法进行计算,而是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12-9=()”学生想出的计算方法有四种:①模仿例1的方法,想9+( )=12,因为9+3=12,所以12-9=3;
②利用例题中的红花图,图上共有12朵红花,虚线圈了9朵,外面只剩3朵,可以得出12-9=3;③可以把9分解成2和7,12-2=10,10-7=3;④可以把12分成10和2,10-9=1,1+2=3,得到12-9=3。
让学生自己找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了创新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小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鼓励创新,发展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小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入手。这样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我想学生也会乐学不疲,从而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得以更好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翟继尧;;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3期
[2]徐素菊;;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年07期
[3]王军;走进小学数学的课堂[J];天津科技;2005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