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
【作者】 李 彦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西洒镇上坝尾小学
【摘要】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善教就是应用合适的方法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善导就是善于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只有教师“善教”,学生才能“乐学”。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导演”、是“舵手”,善导是走进新课堂的金钥匙,能让学生在课堂这块“沃土”和“乐园”中自学、轻松地去猎取知识。【关键词】小学语文;善教善导;读写结合;高效课堂
【正文】
夸美纽斯说:“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孔子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语文教学需要从学生发展的高度立意,既要给学生一座“田园”,让他们育智增才;又要给学生一座“花园”,让他们怡情养性。我们只有相机诱导,善于启迪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睿智,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一、变教为导,少教多学
与时俱进,追求高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践行新课改理念,是我们一线教师永远的追求。“教”要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学”要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注重“少教多学”理念,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努力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益;讲究变教为导,变学为思,以导达思,促进发展,实现师生教与学的双赢。
“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决不是主角”。实施少教多学就要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权利。如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是艺术中的艺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精讲,学生要精练。精讲要求: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精练做到:学会迁移,融会贯通;提纲挈领,画龙点睛;说话得体,孝亲敬老等等。
我国古代《学记》一书有言:“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夸美纽斯说:“要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陶行知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重在善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这一系列精辟论述,无一不是强调“导”的重要,“学”的关键。
有效的“导”促进高效的“学”。新课程理念下的“导”要结合小学生实际,注重循序渐进,讲求时效,活学活用,快乐学习,才能成就高效。一般地遵循:
主导性原则。教师是主导,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主体,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情感的感悟,心理素质的提高,都必须靠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思考,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和谐性原则。人为本,和为贵,谐为美。和谐社会呼唤和谐课堂。只有师生民主、平等,互相尊重,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和谐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
自主性原则。我的事,我做主。现代社会要求人人进步,个个有梦想。我们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自做,才能学有所获。
差异性原则。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
创新性原则。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真理是发展变化的,激思启智,从怀疑开始。
教为主导,学是中心。“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二、高效课堂,方法至上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未来学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能力的人。因此,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寻找学习技巧,走学习捷径,就是少教多学,就是高效课堂。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主旋律。它追求学习中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强调“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评价”。实质上,这种教学理念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灵活运用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新课程理念下,最大的教是“不教”,最重要的学是“自学”。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如行云流水,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教学艺术策略,会使课堂充满和谐的气氛,让学生陶醉在美的氛围当中,从而愉快地接受知识,达到教而不教,就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自主学习与“少教多学”有着同工异曲的功效。都是改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无效教学,实现新理念下的教得轻松,学得愉快。开门见山地说,就是怎样教,教什么;如何学,怎样学?教师要心知肚明,胸有成竹,善于引导,积极点拨,熟练教活教材,熟练教活学生。例如,平时需要注重训练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习惯,力求引导学生做到:
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文至少读三遍,自主划分自然段;圈出要求认读的生字、词,画出文中的新词语,读一读;思考课文讲了什么,我们明白了什么。
会查:包括查字典、查词典、查背景资料、作者生平、网络搜索等。
会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善于提出问题,有利于激思启智。
会记:语文教学重在积累,有效的积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那些好词、好句、好段、好篇,都是经典。
会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课文,我们学了课文后,获得了哪些有益的价值。
会写: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读写结合,相得益彰。我们只有劳于读书,才能逸于作文。
会观:语文离不开生活,我们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学会从生活中学语文。
语文无处不在,学习语文要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就要注重启发引导。我们只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思维,善用学生睿智,帮助学生发现语文、分析语文、学习语文、思考语文、应用语文和创造语文,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又是阅读的训练及延伸,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读写结合不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捷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重要方法。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离不开有效的“听、说、读、写。”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有其侧重。教学时,教师要结合阅读和写作的不同特点、不同目的,建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独立的阅读系统和写作系统,在相对独立的阅读系统和写作系统中,将读写适度结合,合理交融,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优化阅读与写作教学,才能相互促进,实现高效。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情动于衷,而言于外”。教学时关键是要触动学生的情感区域,学生的情感方能自由流淌,自然倾泻。注重创设以激发兴趣为宗旨,以审美愉悦为突破口,以提高效率为中心,以读写结合为主线的情趣氛围;注重有意识地把学生一步步引入盛境,让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一个个场景秀色可餐;一个个故事生动有趣,语文教学就会生机勃勃,情趣盎然,多姿多彩。
说一千道一万,教学需要立足实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要时而是一个组织者,时而是一个参与者,时而是一个引导者。善于引领学生去操作、去实践、去探索、去追求、去创新,努力探索、实践,再探索、再实践,才能水到渠成,实现高效教学,增强学生素养。
读写结合是以教材为载体,从文章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我们教学的一篇篇课文,无一不是经典美文。其含金量是有目共睹的。只有多读胸中才会有本,只有勤写笔下才能生花。对于精彩部分,我们不妨仿一仿;对于拓展延伸内容,我们不妨想一想;对于感悟体会,我们不妨抒一抒;对于悬念结尾,我们不妨续一续;对于诗歌古文,我们不妨变一变;对于角色体验,我们不妨写一写等等。
多年的教学实践说明,“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可以撬起地球”。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带上自己的一颗慧心,巧妙挖掘训练的“泉眼”,让学生“心动”,再“笔动”,使阅读和写作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篇篇精美的文章,都有可以让我们寻找到写作的亮点。例如:总分方式结构段的写法,其规律是:总起句位于句首,是全段的中心句;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如《山中访友》一文第五自然段,作者采用的就是先总后分的结构形式。把“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都当作“我的朋友”。当且仅当,引领学生学到“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时,我灵机一动,启发学生模仿句式试一试时,有的说:你好,青涩的果子!你藏在树叶妈妈的怀里,半遮半掩,是害羞吗?有的说:你好,悠闲的风!你在我身旁徘徊,是想邀我和你一起散步吗?有的说:你好,绿油油的小草!你那天生的绿色,洗尽了我的双眼!有的说:你好,文笔塔的阶梯,你那么深邃,究竟是要带我到哪儿呢?有的说:你好,可爱的小蝴蝶!看你闷闷不乐的,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我呀?
其实,阅读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又是阅读的训练及延伸,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们既要让学生劳于读书,又要教学生逸于作文。只有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才能使读写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全面提高。
总之,教师在教学时应与时俱进,审时度势,有效抓住课程改革和学生成长的有利时机,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地方,更要成为引领学生善学、乐学、会学的主阵地,才能成就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徐家良、徐鹄、顾维萍著.生活中的作文[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0);
[2]李艳.《浅谈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5(10);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A].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辛彩明《双线并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华中师范出版社;2016.4;
[5]李艳.《浅谈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5(10)。
夸美纽斯说:“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孔子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语文教学需要从学生发展的高度立意,既要给学生一座“田园”,让他们育智增才;又要给学生一座“花园”,让他们怡情养性。我们只有相机诱导,善于启迪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睿智,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一、变教为导,少教多学
与时俱进,追求高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践行新课改理念,是我们一线教师永远的追求。“教”要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学”要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注重“少教多学”理念,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努力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益;讲究变教为导,变学为思,以导达思,促进发展,实现师生教与学的双赢。
“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决不是主角”。实施少教多学就要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权利。如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是艺术中的艺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精讲,学生要精练。精讲要求: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精练做到:学会迁移,融会贯通;提纲挈领,画龙点睛;说话得体,孝亲敬老等等。
我国古代《学记》一书有言:“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夸美纽斯说:“要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陶行知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重在善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这一系列精辟论述,无一不是强调“导”的重要,“学”的关键。
有效的“导”促进高效的“学”。新课程理念下的“导”要结合小学生实际,注重循序渐进,讲求时效,活学活用,快乐学习,才能成就高效。一般地遵循:
主导性原则。教师是主导,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主体,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情感的感悟,心理素质的提高,都必须靠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思考,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和谐性原则。人为本,和为贵,谐为美。和谐社会呼唤和谐课堂。只有师生民主、平等,互相尊重,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和谐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
自主性原则。我的事,我做主。现代社会要求人人进步,个个有梦想。我们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自做,才能学有所获。
差异性原则。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
创新性原则。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真理是发展变化的,激思启智,从怀疑开始。
教为主导,学是中心。“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二、高效课堂,方法至上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未来学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能力的人。因此,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寻找学习技巧,走学习捷径,就是少教多学,就是高效课堂。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主旋律。它追求学习中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强调“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评价”。实质上,这种教学理念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灵活运用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新课程理念下,最大的教是“不教”,最重要的学是“自学”。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如行云流水,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教学艺术策略,会使课堂充满和谐的气氛,让学生陶醉在美的氛围当中,从而愉快地接受知识,达到教而不教,就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自主学习与“少教多学”有着同工异曲的功效。都是改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无效教学,实现新理念下的教得轻松,学得愉快。开门见山地说,就是怎样教,教什么;如何学,怎样学?教师要心知肚明,胸有成竹,善于引导,积极点拨,熟练教活教材,熟练教活学生。例如,平时需要注重训练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习惯,力求引导学生做到:
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文至少读三遍,自主划分自然段;圈出要求认读的生字、词,画出文中的新词语,读一读;思考课文讲了什么,我们明白了什么。
会查:包括查字典、查词典、查背景资料、作者生平、网络搜索等。
会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善于提出问题,有利于激思启智。
会记:语文教学重在积累,有效的积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那些好词、好句、好段、好篇,都是经典。
会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课文,我们学了课文后,获得了哪些有益的价值。
会写: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读写结合,相得益彰。我们只有劳于读书,才能逸于作文。
会观:语文离不开生活,我们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学会从生活中学语文。
语文无处不在,学习语文要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就要注重启发引导。我们只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思维,善用学生睿智,帮助学生发现语文、分析语文、学习语文、思考语文、应用语文和创造语文,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又是阅读的训练及延伸,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读写结合不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捷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重要方法。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离不开有效的“听、说、读、写。”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有其侧重。教学时,教师要结合阅读和写作的不同特点、不同目的,建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独立的阅读系统和写作系统,在相对独立的阅读系统和写作系统中,将读写适度结合,合理交融,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优化阅读与写作教学,才能相互促进,实现高效。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情动于衷,而言于外”。教学时关键是要触动学生的情感区域,学生的情感方能自由流淌,自然倾泻。注重创设以激发兴趣为宗旨,以审美愉悦为突破口,以提高效率为中心,以读写结合为主线的情趣氛围;注重有意识地把学生一步步引入盛境,让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一个个场景秀色可餐;一个个故事生动有趣,语文教学就会生机勃勃,情趣盎然,多姿多彩。
说一千道一万,教学需要立足实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要时而是一个组织者,时而是一个参与者,时而是一个引导者。善于引领学生去操作、去实践、去探索、去追求、去创新,努力探索、实践,再探索、再实践,才能水到渠成,实现高效教学,增强学生素养。
读写结合是以教材为载体,从文章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我们教学的一篇篇课文,无一不是经典美文。其含金量是有目共睹的。只有多读胸中才会有本,只有勤写笔下才能生花。对于精彩部分,我们不妨仿一仿;对于拓展延伸内容,我们不妨想一想;对于感悟体会,我们不妨抒一抒;对于悬念结尾,我们不妨续一续;对于诗歌古文,我们不妨变一变;对于角色体验,我们不妨写一写等等。
多年的教学实践说明,“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可以撬起地球”。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带上自己的一颗慧心,巧妙挖掘训练的“泉眼”,让学生“心动”,再“笔动”,使阅读和写作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篇篇精美的文章,都有可以让我们寻找到写作的亮点。例如:总分方式结构段的写法,其规律是:总起句位于句首,是全段的中心句;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如《山中访友》一文第五自然段,作者采用的就是先总后分的结构形式。把“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都当作“我的朋友”。当且仅当,引领学生学到“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时,我灵机一动,启发学生模仿句式试一试时,有的说:你好,青涩的果子!你藏在树叶妈妈的怀里,半遮半掩,是害羞吗?有的说:你好,悠闲的风!你在我身旁徘徊,是想邀我和你一起散步吗?有的说:你好,绿油油的小草!你那天生的绿色,洗尽了我的双眼!有的说:你好,文笔塔的阶梯,你那么深邃,究竟是要带我到哪儿呢?有的说:你好,可爱的小蝴蝶!看你闷闷不乐的,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我呀?
其实,阅读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又是阅读的训练及延伸,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们既要让学生劳于读书,又要教学生逸于作文。只有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才能使读写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全面提高。
总之,教师在教学时应与时俱进,审时度势,有效抓住课程改革和学生成长的有利时机,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地方,更要成为引领学生善学、乐学、会学的主阵地,才能成就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徐家良、徐鹄、顾维萍著.生活中的作文[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0);
[2]李艳.《浅谈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5(10);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A].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辛彩明《双线并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华中师范出版社;2016.4;
[5]李艳.《浅谈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