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少数民族地区汉语言教学中 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 措 吉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第一小学

【摘要】语言是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媒介、沟通的桥梁、联系的纽带、心灵相通的钥匙。为了达到学习的要求,少数民族学生首先要过的也是语言关,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低年级突出语言能力的培养,更显得尤为重要。而最便捷有效的方法就是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达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的目标。
【关键词】语言能力;提高;方法
【正文】
  语言学习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朗读入手。《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被认为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
  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大力实施双语教学,提高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能力。语言是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媒介、沟通的桥梁、联系的纽带、心灵相通的钥匙。为了达到学习的要求,少数民族学生首先要过的也是语言关,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低年级突出语言能力的培养,更显得尤为重要。而最便捷有效的方法就是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达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的目标。低年级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教师的示范引领
  孩子进入知识的殿堂,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巨大,不可忽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教师的表情,语气、动作等都会对孩子产生一种吸引力,无形中孩子就“继承”了。因此作为低年级的教师,在平时要自觉提高这方面的能力,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教师的优秀品质如同春雨滋润学生。
  多媒体课件中的课文录音、视频等,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虽然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但终究还是缺少活力。远没有教师亲自范读的效果好。教师范读时,学生会看到教师丰富的表情,看到教师发音时的口型,还能亲耳聆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这些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大于课件。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面对面的口语和发音练习,对其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
  二、抓住重点词句,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对重点词句的体会和理解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少数民族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有困难,理解词义后,再通过朗读可以更进一步体会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如课文《四季》,在教学中抓住“尖尖”、“圆圆”“弯弯”、“鞠着躬”、“大肚子一挺”“顽皮”这些词语,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并读出“尖尖”、“圆圆”、“大肚子一挺”、“顽皮”……这些词语所蕴含的语感,还可以表演来体会,不仅课文内容可以顺利解决了,对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一次到位的训练。
  三、入情入境,丰富想象,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孩子的情感会伴随着想象和理解不断深化。因此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要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象,进入课文中的情境,借助语言感受想象,领悟其中的感情。如《窗前的气球》一课,从科利亚生病时的心情入手,抓住“真没意思”,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感受到他的孤单,难过的心情。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如果你是科里亚,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与科利亚融为一体。这样使学生入境生情,真正进入科利亚的内心世界,体验科利亚的无奈,然后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到科利亚孤单、寂寞的心情。然后再体会他看到红气球后的心情,一喜一忧,这前后进行比较,学生有了领悟。这样学生就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与课文情感相碰撞产生的火花。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少数民族学生感受课文中表达的含义,最有效的办法就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感受课文中的语句的涵义,读出感情和效果。如课文《两只鸟蛋》的朗读指导,要让学生要把鸟蛋“小小的、凉凉的”感觉读出来。指导学生朗读“两只鸟蛋就是两个生命”。从而引起学生对鸟蛋“小心”和“捧”的感觉。再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想象,以“假如你是鸟妈妈,这时候你会怎么样?”来想象鸟妈妈这会儿怎么“焦急不安”。从而指导读好“妈妈”的话。教师引导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有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有了升华,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朗读。
  五、活动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
  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在活动中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通过学生多器官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正常的教学外,要经常性的组织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1、课本剧表演,如学习课文后,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将学过的课文进行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表演中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课文《酸的还是甜的》通过课本剧表演,让学生体会狐狸的狡猾、小猴子勤于思考、小兔子和小松鼠没有勇敢尝试……等,这样不仅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也弄明白了一样的葡萄,为什么有的说是酸的,有的说是甜的。
  2、画一画课文。《秋天的图画》在学习课文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课文描绘的秋天的景色,用自己手中的笔画一画,通过绘画让学生感受秋天丰收的美景,再读课文就是另一种感受,提高学生体会和感受。
  3、故事会和演讲赛,每周班级利用班队会课或早读课时间,进行活动,要求是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样才会有效果,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这里强调提前的准备工作,是因为没有准备就没有好的效果,没有效果的事就没有必要去做,提前做好准备,就说明教师重视,老师重视了,学生才重视,家长才会积极配合,这是相辅相成的。
  鉴于本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多的特殊情况,对学生加强朗读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低年级的孩子可塑性较大,在这个阶段训练和培养收获应该不错的,在这过程中,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必须好好把握。但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撮而就的,是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培养的,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办法,才能为双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