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善解文本密码 适时读写结合

【作者】 彭 艳

【机构】 云南省西畴县西洒镇上坝尾小学

【摘要】袁枚说:“但肯寻诗便有诗。”夏茹冰说:“水本无痕,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裂,两败俱伤。知于读,行于写。小学语文教学,既要重视读对写的引领,又要重视写对读的促进,只有重视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读和写的双赢。
【关键词】小学语文;立足教材;激思启智;读写结合
【正文】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阅读是习作的基础。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大部分是经典文章,在寓意、题材、体裁、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一不是匠心独具,学生习作的典范。因此,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抓住每一个契机,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才能相得益彰。
  一、立足文本,发掘素材
  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得才有力。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深入挖掘课文内涵的慧眼,针对所学课文,恰如其分地设计好读写训练点,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写作欲望。当我们适时、适度、巧妙地把“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时,不难发现:从学生指尖源源不断流淌出来的智慧,那是语文教学中难能可贵的靓丽风景线。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与说话写话有千万个接触点。教学时要慧眼识才,抓住结合点,促使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乃至修辞手法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并逐步仿中有创,培养运用创新能力”。以读导写,由收到放,有本可依;以写促读,个性切入,悟得深刻。
  “情动于衷,而言于外。”语文是人文性学科,传承中华美德,弘扬优秀文化,就要读写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巧妙地把两者结合起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教学时要善于触动学生的情感区域,学生的情感方能自由流淌,自然倾泻。注重创设以激发兴趣为宗旨,以审美愉悦为突破口,以提高效率为中心,以读写结合为主线的情趣氛围;注重有意识地把学生一步步引入盛境,让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一个个场景秀色可餐;一个个故事生动有趣,语文教学才会生机勃勃,情趣盎然,多姿多彩。
  我们学习的教材,各有千秋,都是学生模仿习作的优秀典范。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努力挖掘,面包总是有的。
  在阅读中学会积累。要想写好作文,积累必不可少。怎样积累,遇到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一是要求学生摘抄在笔记本上;二是进行有效的识记;三是说写结合,活学活用。例如,我组织学习《美丽的小路》时,其中“慢慢地、轻轻地”“散散步、说说话、浇浇水、洗洗澡”“花花绿绿、干干净净”“皱起了眉头、捂上了鼻子”都是极具特点的词,有利于学生积累,我就让学生自由读,再分类读,并迁移说上几个类似的词语,写下几个同类型的词语。
  平生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蜜蜂不采集千千万万的百花,哪来芳香扑鼻的蜜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就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没有一定量的素材积累,就不能写出好的作文。因此,平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帮助学生学会搜集来自课本,以及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素材,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博览群书、善于博采众长,才能厚积薄发。
  没有付出,哪来收获。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篇篇精美的文章,都有可以供我们借鉴的写作亮点。我们天天学习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开放而富有活力。仅仅“语文园地”里,设置的“我的发现”栏目,就可以让我们尽情地对学生发挥想象,放飞思维,激发灵感。如一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四”,两个小伙伴正在对话:“我发现目字旁的字和眼睛有关。”“我发现……”既能开阔学生视野,训练学生说话,又能启发学生发现偏旁往往与字义有关。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阵地,要改变语文教学中事倍功半的状况,就要努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得立足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既要抓好阅读教学,又要使每堂语文课都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当然要读写结合。
  二、多措并举,教活教材
  崔峦老师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多形式的读写结合能有效地搭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内涵,揣摩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提升语言质量,促进学生写作。
  语文知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值得借鉴的东西举不胜举。我们只有在浩如烟海的语文世界里,博采众长,想方设法,为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出谋划策。
  小学语文教学要体现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教师要多措并举,为学生创造动心、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从而引起学生心理的触动和共鸣,使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新天地。这样,既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为学生终生学习、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叶圣陶说: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又说“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
  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方法很多,可谓“言犹尽而意无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可以对课文进行改写、扩写、仿写、续写、缩写等等。从体裁上、从表达方式上、从结构上、从思想内容上,形式多样,各有特点。以课文题目的设置为例,就有:开门见山式,如《松鼠》;背景渐入式,如《我的“长生果“》;设问置疑式,如《走遍天下书为侣》;引用式,如《琐忆》等等。
  “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同一件事,也有不同的叙述方式。就像描写人物个性一样,无论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还是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都少不了写故事。故事情节平淡、直来直去,没有可读性;故事情节迂回曲折,波澜起伏,就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没有一番风霜苦,哪得寒梅吐清香。要想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我们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做到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训练。如“巧合法”、“误会法”、“悬念法”、“曲直法”、“张弛法”、“讨论法”、“烘托法”等,均可有效涉足,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而要多措并举,敢于开拓,勇于进取,善于创新。
  三、活学活用,增强技能
  教育大家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生,相得益彰。阅读是理解,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表达,又得益于阅读,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表里。”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借助课本的范文作用,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才能相得益彰。
  我们知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道理。教材是我们研究写作的力量源泉,那么多优秀的一篇篇范文,像一颗颗璀璨的明星,无一不金光闪闪,光彩夺目。如有对江山多娇的赞颂,有对生命之歌的赞美,有对和平的祈祷,有对青春的礼赞,有对经典的传播,有对自然的感悟等等。从思想主题到写作手法,从布局谋篇到表达效果都起到了很好的典范作用。我们要有所侧重,各取所需,有的放矢——学词语、学句式、学片段特写、学布局谋篇、学修辞手法、学写作技巧、学选材、学表达方式等等。抓住教材的闪光点,享受写作的乐趣,语文教学就会水到渠成。
  教是为了不教,教就要授人以渔。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教课文”,简单的理解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还要认真揣摩课文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也就是强调教学要注重“如何表达”的练笔。如我组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时,作者记叙沿途的所见所闻是:“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个句子用了“时而……时而……”,形象生动,不妨让我们也学着试一试。有的学生写:“他的演奏引人入胜,音律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高,时而低。”有的学生写:“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时而喜悦,时而愤怒,时而悲伤,时而欢乐。”有的学生写:“你看动物园的猴子,时而跳到假山上,时而爬到树干上,时而向游人要吃的,时而懒洋洋地赛太阳,真是活波可爱!”有的学生写:“孩子们总是喜怒无常,时而欢笑,时而大发雷霆,时而板着脸,时而哇哇大哭。”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一千,道一万,语文教学有效的读写训练离不开教师激情激趣的引导。不论是指导阅读,还是组织写作,少不了“新”、“趣”、“精”、“奇”、“活”的渗透。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善于根据小学生的玩乐特点组织教学,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都会受到学生的青睐。如我组织学习《太阳是大家的》时,因为是儿童诗,文辞简单,容易理解,加之读起来朗朗上口,我灵机一动,先让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诵读,再让学生仿写,结果,喜出望外。如:有的说:“她陪着小猴子在林间跳跃”“她把银光往沙滩上洒”“她把小草从土里拔”“她陪着小鹿在林间奔跑?”“她把银光往高山上洒”“她陪着小狗在田间奔跑”……不知不觉,下课了,多有趣!
  总之,“读写结合”不仅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变“理解课文”为主的解读式教学为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性活动。要善动心思,巧抓契机,适时练笔,切实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丽华.如何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考试周刊,2014(39);
  [2]阎红.走出误区,返璞归真———有感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J].语文学刊,2014(13);
  [3]于翩翩.写作策略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状况的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6,23,(10);
  [4]王秋萍.写作策略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状况的分析[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34,(8);
  [5]王凤兰.写作策略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J].新校园(中旬刊),2015,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