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建构主义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作者】 石二红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建构主义作为新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数学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运用这种思想指导教学,就是要还学生于主体地位,让学生自我进行意义建构,消化知识,内化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建构主义理论;开展教学
【正文】
  传统数学教学,以教师中心,过于看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学”的积极意义。这种教学思想简单地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单纯的嘴对耳的传授过程,把学生当作知识接收的容器,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学生是数学学习与发展的主人。”倡导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还课堂于学生,重视知识的自我消化、生成和建构,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开展日常教学。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开展教学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内涵
  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必须认清其真正内涵,掌握其精髓,才能化理念为行动,指导我们日常教学。
  (一)弄清建构主义教学观本质。近年来,建构主义认识理论、学习理论越来越惹人眼球,其观点越来越受到教育同仁的认可和信赖,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原因就是其观点新颖,实用性强,能指导日常教学。其观点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头脑的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相互作用而建构新的理念、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以主动地建构意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
  (二)认识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反对传统教学中机械的客观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主体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动地建立起来的,知识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内蕴着主体的价值追求的。因此,建构主义教学观本质上是对人的主体价值给予充分尊重的教学观。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而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点要求,就要创设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二、运用建构理念开展教学的启示
  (一)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参与性,把学生引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如计算是小学数学重要的内容之一,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但是传统数学课程本身没有提供运算法则形成的历程,也没有经过学生的主动建构,因此学生只是将它们当成一种操作性技术,直接搬用而做机械性的练习。
  (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量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识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寻求问题答案的心向,从而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独立地解决问题。教师要抓住小学儿童的心理特征,创设活动情景作为引入点,使学生以积极地寻求问题答案的心向,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情境之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再用学得的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简单问题,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的学习就能得到情感体验。
  (三)重视“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向,通过合作和交流可以形成更加全面、更加丰富的理解。课堂交流是一种开放式的活动,它比教师讲和个人自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应用知识的兴趣。交流时个别学生讲,其余学生补充、修正,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体验同一结果可以有不同方法,在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在与别人协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本着“学会合作”的教育思想,大量地采用同桌讨论、小组合作等群体学习方式,并与学生的独立思考学习方式有机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扮演了研究者、小老师、师傅、徒弟等多种角色,他们的学习热情会空前高涨。许多灵感就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了。
  (四)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学业评价观。建构主义提倡与学习过程相一致的情境化评估,或与教学过程相融合的融合式测验。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学业的检查评价要积极转变评价观念,达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五)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师观。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教师还必须有更新知识和创新能力,有组织管理能力,有现代化的信息检索能力等等。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蒙成,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12年29期。
  [2]周可荣、龚丽英,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J].外语界,2016.
  [3]黄飞莺,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